前段时间电视上正热播《人民的名义》,其中多次提到了《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受这部电视剧的影响,饶有兴趣从图书馆借了这本书,迫不及待的通读了一下。谈到明万历十五年就不得不提到影响明朝政治格局的一位重要人物—张居正,而最近阅读的一本书《张居正大传》,对张居正更是做了详尽的描述。
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虽多,但是像张居正那样划时代的人物,实在数不上几个。从隆庆六年到万历十年之中,这整整的十年,张居正在整个朝局中占有重要位置,再没有第二个和他可比拟的人物。这个时期以前数十年,整个的政局是混乱,以后数十年,还是混乱,只有在这十年之中,比较清明的时代,中国在安定的状态中,获得一定程度的进展,一切都是张居正的大功。他所以成为划时代的人物,其故在此。但是张居正的一生,始终没有得到世人彻底了解。“誉之者或过其实,毁之者或失其真”,是一句切实的批评。最善意的评论,比张居正为伊、周,最恶意的评论,比居正为温、莽。有的推为圣人,有的甚至斥为禽兽。其实张居正既非伊、周,亦非温、莽,他固然不是禽兽,但是他也并不志在圣人。他只是张居正,一个受时代陶镕而同时又想陶镕时代的人物。
张居正的一生没有亲情,没有爱情,没有友情,有的只是无限的对政治的追求。也正是对政治的无限渴望才导致他过度的执着。执着得太多,令他失去的也太多。
亲情,对于他来说真的很淡漠。自从进入权力政治圈,他十九年从未归家。也许是对于自己的父亲张文明之间的隔阂;也许是环境的无奈…… 但是,作为儿子,这一切都不是理由。亲情的淡漠也令他在晚年对下野后产生了巨大的恐惧,而这些就更进一步加深了他对权力的执念。
张居正为衰落的朱家王朝带去中兴的希望。但是一切的成果都随着他进入了那无尽的墓穴。虽然他解决了北部边患,东部倭寇,政治改革……这些足以证明张居正是一名极其优秀的改革家和实务家,但并不能说明他是优秀的政治家。
张居正带着平生的抱负,埋入江陵的墓地,剩下来的是无限的恩怨和不尽的是非。张居正整顿驿递,现在官员不得任意乘驿的禁例取消了;张居正用考成法控制六部,现在考成法取消了;张居正裁汰冗官,现在冗官一律恢复了;张居正严令不得滥广学额,现在学额一并从宽了;乃至张居正严守世宗遗训,外戚封爵不得世袭,现在也一概世袭了。张居正所遗的制度,神宗正在不断地取消。而这一切的取消令整个官场欢呼雀跃。其实这一切都源于他过分的执念,越是执着越是不能往后退。这样一来二去也造成了张居正被自己所造成的局面而困扰。功高盖主,手握兵权,一言堂……可以说,执政十年,张居正是多么的风光。越是风光就越得意,得意就像一块黑布蒙住他那利益熏心的双眼。而这一切,只会令王权者和同僚加深对他的痛恨。这正是他死后无人问津的原因。他的一切包括朱家王朝的希望都随着他进入了棺材。这也许就是作为政治家的张居正的悲哀。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过分的执念也许就是走向坟墓的种子,无论你身处什么环境,拥有多大的权力,都不要居功自傲,要懂得急流勇退,始终将民众的利益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始终将民众的诉求作为实现自己价值的奋斗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人的价值不在于你生前多么的辉煌,而在于死后你能被后人接受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