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登录陕煤集团铜川矿业有限公司官网!

当前时间:
2025年9月24日  星期三
测试
    最新文章
    测试
    当前位置: 首页
    张建国:让青春在煤海闪耀光彩
    作者:艾小莉   来源:    发布日期:2014-01-07   点击次数:
    分享:

    让青春在煤海闪耀光彩

    ——记陕西省最美青工下石节矿综采队检修班副班长张建国

    从二十岁到三十二岁,他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奉献给了茫茫煤海,以顽强的毅力、创新的精神、实干的作风鏖战在千米井下第一线,用热血和行动铸就企业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平坦大道,让最美的青春在共建和谐美好矿山的生动实践当中绽放最耀眼的光彩,他就是当代矿工中的佼佼者,陕西省最美青工,下石节矿综采队检修班副班长——张建国。

    实干铺就成才之路

    2002年11月,初到下石节矿的张建国成为了综采队的一员。他吃苦耐劳,脏活累活总是主动请缨,求知若渴的向师傅请教业务技能、支架的工作原理、液压系统、结构件的作用与性能等问题,留心观察师傅们的操作流程。见他为人诚实,又勤学好问,师傅们就有意培养他,手把手的向他传授放顶、打柱子、架抬棚、拉移支架、推移溜子等技术要领,短短的三个月时间他就成为了生产班组的技术骨干。一步一个脚印,从一名清煤工、端头支护工、支架工一跃成为了被誉为钢铁之队的综采队历史上最年轻的班组长。并凭借雄厚的技术实力连续08、09两年在矿业公司举办的岗位技术比武大赛中荣获液压支架的操作与维护专业的冠亚军,取得高级技工从业资格,成为了一名名副其实的“高级蓝领”。

    鏖战煤海独当一面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矿工,不仅要能吃苦,还必须有文化,懂技术。为此,他利用业余时间大量翻阅专业资料,细心研究矿山机械设备的性能、工作原理以及问题排除方法,成功实践后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经验。2005年,井下工作面支架长期使用老化严重,加之矿山的冲击压力越来越大,致使支架立柱、千斤顶等部件频繁损坏,维修费时费力,严重影响矿井安全生产。张建国针对这一实际提出了加大检修维护,建立支架动态监控的合理化建议,不仅实际应用效果良好,还收获局现金奖励。2006年,面对工作面支架操纵阀经多次重复使用串漏液问题严重,移架和推溜相互制约的难题,张建国产生了自己设计加工一套专门拆卸阀组的工具的设想。经过反复的试验修改,投入使用后,处理串漏液、更换密封圈的效率较以往提升了近十倍。2012年7月,该矿一次采全高大型综采工作面投运后,ZY27\58\10500一次采全高掩护式支架旁双折叠护帮板正中间的高压软管由于靠近护帮千斤顶容易产生磨损破裂,一天更换下来的材料费用就达到了近16000余元。他积极想办法,利用专用缠条將进回液管路进行包裹,防止管道相互缠绕,杜绝外皮磨损,对损坏的管子进行重新压头,中间加直通后二次复用。仅此一项的材料消耗就下降了近90%,被矿授予技术革新优秀奖。

    构筑矿井安全生产的“铜墙铁壁”

    在张建国的心里,一个人有所成就并不算真正的成功,一支高素质、业务精团队才是矿井安全生产的可靠保障。他结合检修班支架检修、乳化液泵站、电器维护、采煤机维护与检修、三机(转载机、破碎机、刮板输送机)等五大工种职工年龄结构年轻化的实际,致力打造学习型班组。大力开展岗位技能培训活动,将自己长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工友,推广落实“双述双练”、“三三整理”安全工作法的成熟经验,并根据个人特点因材施教,让许多像他一样的年轻职工快速成长为矿井安全生产的骨干力量。为了保证原煤生产系统的平稳运行,他带领检修班注重系统设备的超前维护保养,大大提升的系统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012年,该矿在渭北地区首家引进一次采全高大型综采设备,2301工作面原煤一次采高4.2米,顶煤回收率要求达到92%以上,他和工友们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边干边摸索,认真研究大型综采设备的性能原理以及维修保养细节,成功的总结了一整套一次采全高大型综采设备维护保养的真本领,保障了矿井原煤的高产稳产。2013年11月,他和工友们以精湛的技术和实干的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阻碍生产接续的难关隘口,历时26天完成了大型采煤机、平均重量均在40吨以上的121架综采支架以及配套设备的安全搬运,创出了渭北地区首家一次采全高大型综采设备不升井安全高效搬家倒面的新纪录,为企业平稳健康发展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张建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扎根煤海、奉献青春的无悔誓言,他先后荣获矿区“十佳青年”、“新长征突击手”、“三型六化”先进个人和安全生产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代表一线技术骨干出席了2011年度铜川矿业公司八届六次职代会和矿九届六次职代会,并在此次共青团陕西省委、腾讯•大秦网联合举办的“寻找最美青工”活动中脱颖而出,被授予“陕西省最美青工”称号,实现了一名煤矿工人从平凡到卓越的华丽转变。

    编辑:郝 龙


    上一条:向百名“四优”青年人才学习的倡议书
    下一条:李爱生和他的运输机

    打印】    【收藏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