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铜川矿业强化安全管理和采掘接续凸现降本增效执行力
作者: 杨春成 时间: 2024-07-05
2024年上半年,在陕煤集团的正确领导下,铜川矿业公司统一部署,践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工作作风,上下一心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统筹设备管理,强化基础,紧盯生产接续,推进“四化”建设,实现了企业安全管理、系统安全可行、保障接续运行,强化了降本增效举措落地,企业十项费用支出降幅41%。
安全管理稳中有进
树立抓好安全就是效益的理念。按照陕西煤业NOSA安健环体系建设工作要求,将NOSA体系建设工作列入矿业公司2024年安全重点工作,认真总结玉华NOSA体系建设经验,积极组织元素负责人专项培训,做实做细安全风险管控工作,全面提升煤矿岗位操作人员的安全风险意识,提升煤矿安全风险管控水平,强化人员不安全行为治理,全力推进NOSA安健环体系建设。目前,玉华矿保持NOSA三星+标准,柴家沟井评定二星标准,陈家山矿评定一星标准、下石节矿达到二星标准。

全面实施了2024年公司安全培训计划,全面推进安全培训工作。持续加强了主要负责人、技术负责人、班组长、特种作业人员、“四员两长”等关键人员的安全培训,坚持运用全员安全培训考试“双系统”,强化全员安全精准培训和月度安全考试考核。落实“逢查必考、逢检必问”规定,坚持抓好从业人员安全知识考试工作,利用“两套考试系统”以考促学。
强化生产矿井盲戴“自救器”培训、训练,对井下职工盲戴自救器进行现场抽查,确保每一名入井人员在30秒内“盲戴”自救器。制定下发公司《关于开展“抓开局、严考核、促落实、保安全”活动的通知》《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矿井领导带班下井制度》《“零点行动”安全检查制度》等20项安全管理制度,并遵照执行,收效良好。今年1-5月,矿业公司所属四对生产矿井、冶坪分公司及地面生产单位未发生安全生产事故,实现了安全“零”目标,企业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向好发展。
抓好接续实现增效
以机电运输系统安全可靠运行为中心,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统筹设备管理,强化基础,紧盯生产接续,推进“四化”建设,基本实现了机电运输系统的安全、经济、稳定、高效运行,保障了矿井安全生产需要。
上半年,更新及大修理设备2786台(套),基本满足了公司矿井安全生产、灾害治理和采掘工作面接续需要,并确保了规划内的智能化项目建设有序推进。

每月组织对各生产矿井进行一次主要综机设备及配件储备情况的专项调研。深入矿井生产现场,及时掌握综机设备运行状况,积极协调好各矿井生产所需的配件、部件供应工作,确保了各生产矿井综机设备的安全可靠运行。
强化机电设备、网络安全运行管理,重点开展了提升运输设备安全运行专项治理、春季防雷电及电气预防性试验、矿井供用电系统专项检查等活动,在春节及全国两会期间,组织实施了供用电、通信及网络系统的安全检查和监测运维工作,确保了安全生产信息共享平台、“三大系统”、门户网站等应用系统的安全运转,保障了矿井机电运输设备的安全运行。
上半年,针对接续头面多,设备准备时间紧,任务重等不利因素,协调机电分公司、铜川欣盛煤机制造有限公司统筹兼顾,超前谋划,早做准备,确保矿井“搬家倒面”不减产,为矿井采掘接续的正常进行提供了坚强的支撑。
不断健全“四化”工作体系,完善智能化系统建设,强化智能化系统的常态化运行,持续开展系统查漏补缺和迭代升级,推动了企业智能化系统积极向“智能矿井、智慧矿区”的目标迈进,实现了安全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提升。
提升降本增效执行力
上半年,矿业公司强化“上下内外”沟通协作,有序推进经营业绩、资金与往来、专项工程、税务管理、年终决算报表等决算业务,全面总结全年经营工作完成情况,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了2023年度财务决算工作。积极对接陕煤集团,争取政策支持,解决了医疗保险问题,企业利润分别较计划增收和增利,吨煤制造成本较稳增长指标下降1.1元,超额完成陕煤集团下达的稳增长目标。
坚持季度经营调研和经济运行分析制度,组织相关部室,深入基层实地调研,及时掌握各项工作进展,梳理存在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各项工作按计划推进,主要指标好于预期。坚持“效益、效率”优先原则,继续实施ABC阶梯式分档指标,刚性月度考核兑现,不断激发基层单位干事创业和增收创效的积极性。1-5月,完成C档及以上经营目标的单位有20户,占总户数的95%。

深化降本增效长效管理。树牢“过紧日子”思想,持续深化“四位一体”成本管控体系建设,公司降本增效24条措施落实落地执行力提升。强化成本纵横管理,夯实“公司—矿井—区队—岗位”分级成本管控责任,将月度成本指标与工资考核进行挂钩,以月保季,以季保年。从严控制非生产性费用支出,并对各部门、各单位下达费用控制指标,按月通报完成情况。截至5月末,企业十项费用支出降幅41%。
强化资金集中与预算管理,在全力保障职工薪酬、安全生产、技改升级等资金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货币时间价值作用,减少利息支出,持续释放资金管理效能,实现了企业收支平衡和高效运转。(杨春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