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矿山,骄阳如火奋斗如歌。走进渭北高原深处的下石节矿区,时代楷模、劳动模范、十佳员工、企业文化形象大使等榜样人物宣传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该矿深入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用心搭建学习、发展、创新、展示“四个平台”,培育业务精英,彰显实干本色,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在十里矿区蔚然成风。
搭建学习平台 以技能提升强本领

该矿将教育培训作为职工最大的福利,健全完善职工培训工作方案,充分利用班前会、培训班、学习班、多媒体电教室、煤炭远教网平台、新型学徒制培训等多种形式,精心打造人才培养的“私人订制模式”。组织职工经常性开展技能理论学习和实操训练,精心打造素质过硬、一专多能的干部职工队伍。
同时,以全员考试培训中心为平台,坚持线上培训与线下培训相结合,重点培训与技术培训相结合,形成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常态化的人才培养机制,让干部职工学习有载体,创业有舞台,逐步实现由“工”向“匠”的蜕变。
搭建晋升平台 以成长成才提干劲

该矿不断完善人才培养制度体系,先后修订出台技能人才发展规划。制定实施《关于建立技术工人成长体系和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实施细则》《高技能人才考核实施办法》等,不断提高技术工人社会待遇、经济待遇、政治待遇,真正让实干者得实惠。
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该矿持续优化人才选树培育体系。以评树岗位能手、高级技师、劳模工匠为载体,为职工成长成才畅通渠道,鼓励职工考取国家承认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并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及企业规定,全面落实模范工匠人物、技术工人与专业技术职称人员津贴待遇,让高技能人才真正香起来。
同时,不断畅通管理、技术、技能人才横向和纵向职业发展渠道,树立“能者上、干者容、庸者下”的选人用人导向,将高技能人纳入矿干部提拔的后备人才,调动各类人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年轻干部尽快成才,致力推进管理干部年轻化,有效激活产业工人队伍培育“源头活水”。
“深耕企业人才培养土壤,让实干者得实惠,持续增强干部职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才能让人才留得住,留的好,发展的快。”已经成为了该矿领导班子的共识。
搭建创新平台 激发创造新活力

该矿将技术创新和全员创新作为实施“科技兴煤”战略的主抓手,积极引导职工学技术、钻业务,鼓励职工岗位创新。近年来,先后征集技术创新503项,表彰奖励232项,有效提升了矿井科技发展水平。如《留军自动排水法》经过推广使用,实现了井下排水点无人值守,极大地节省了人力资源。
同时,该矿坚持以矿劳模创新工作室和创客工作室为载体,通过开展技术攻关、业务交流、名师带徒等活动,着力培养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员工。针对制约矿井发展的技术瓶颈,大力开展岗位创新,先后完成科技创新42项,累计节约成本近千万元,其中18项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专利权。
搭建展示平台 着力培养新工匠

针对矿井智能化建设进程中,企业必须不断向“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目标迈进的实际,该矿坚持挖掘内部人才优势,扎实开展职工“双述双练”和技能演练,切实做到月有岗位练兵、季有技术比武、年有绝活展示。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把“会场变课堂”“岗位作赛场”“现场做实践场”,积极推动岗位练兵经常化、日常化。先后涌现职工技能绝活近60项,彰显煤矿职工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风貌。
同时,该矿坚持经常性开展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技能竞赛等活动。近年来,先后组织精兵强将参与公司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并斩获佳绩。积极开展了采掘电钳工、瓦斯检查工、矿山救护等工种的技能竞赛,职工技能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先后涌现出了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刘彪、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宋云才、赵新潮,省级技术能手谢振南、时全、周青海等,成为闪耀百里煤海的优秀创业先锋。
为进一步发挥劳模工匠的示范引领作用,该矿坚持开展“师带徒”和“师徒传帮带”活动。组织业务技能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技师与新员工、青工结对子,现场传授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实现了新型“师带徒”全覆盖,精心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技术工人队伍,为矿井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