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登录陕煤集团铜川矿业有限公司官网!

当前时间:
最新文章
诗文天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铜煤党建 - 诗文天地
国庆征文 | 李越洋:穿梭时空70年 神奇“遇见”
作者:李越洋   来源:供应分公司    发布日期:2024-10-10   点击次数:
分享:



外婆家柜子里的那个人,是我的外公。我从未见过外公。

听母亲说,外公一直在铜煤矿井一线工作,从技术员、区队长,一直干到东坡煤矿矿长,因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在组织的关心下,将他调整岗位到了局供应处工作,但他还是四十多岁就英年早逝,留给家人永远的怀念。

关于外公的这些故事,是母亲告诉我的,而她所告诉我的,也仅有这几句只言片语。母亲说,外公走时,她才十六岁,当时正上高中。偶尔听她提起外公,除了这只言片语,还有她哽咽的语调和润湿的泪眼······我便知道,这零星言语的背后,藏着的是她对外公的无尽追思。

我是一名铜煤的“矿三代”,记得小时候,父母工作忙,大部分时间都是外婆照顾着我。外婆家是老式的分配房,在外婆家的老式大立柜里,有一个镜框,泛着年代感的木色相框里镶嵌着一张黑白照,照片里的人,一头茂密的黑发,永远慈祥的微笑着,也永远,都那么风华正茂。外婆说,这就是我的外公。

小时候我总好奇的问,“柜子里的那个人是谁?”,与母亲不同的是,外婆被问起时是满眼的埋怨,记得有一次,外婆打扫大立柜,拿出了相框擦拭上面的灰尘,我年少不懂事,又问外婆,“那个人”“他是谁”“他怎么这么早就去世了”“他去世时候多少岁呀”······被我问急了,外婆便含糊其词回答了我两句,她抚摸着照片盯着镜框里的外公看了许久,而后她竟直朝着抱在怀里笑着的“外公”,操着她那地道的陕西关中话“骂”到:“叫你不听劝!光想着干工作,累死你了吧,这些年也快累死我了!······”脱口而出的外婆随即又一愣神,才反应过来,立刻小心翼翼的格外心疼的去擦拭外公的“脸”,回过神来发现我还在一旁,外婆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我清楚的感受到她的笑里,带着生活的苦和泪,那是自嘲无语的苦笑。

当时在一旁的我并不理解外婆这样矛盾的行为,如今细细想来,才懂得外婆“怨言”的背后,是矿区多少矿区家属的生活重负与无奈。外公去世后,一家人的生活重担全压在了外婆她一个妇女的肩上,除了刚刚成年的舅舅,还有正在上学的母亲和小姨。当时半大的我并不知道自己好奇追问的这些问题,都犹如一把把尖刀刺在外婆心上,只是出于小孩的好奇心,却不经意间让外婆勾起伤心事。

外婆是非常爱干净,爱整洁的,可唯独外公的照片,总是和那个立柜里的一些杂物堆在一起,任其一点点的掩盖住那张慈祥的面庞,她也很少去打理,或说,她不愿去打理。总听人说,家国不能两全,舍小家而为大家,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漂亮的赞文,也没有那些为新中国诞生浴血奋战的革命前辈的激烈悲壮,外公他们就是这样从关中平原一头扎进千尺井下,坚守在渭北煤海,用生命做油,青春做芯,岗位耕耘,过劳而尽,燃烧奉献了这短暂的一生。外公这一生,我愿称之为:克己奉公、无怨无悔。“劳模”这个称呼于他而言,是生命华章的丈量,是家人追忆的长思。

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工业历程,印刻着一代代像外公这样的拿命蹚路的创业者,就像铁人王进喜的那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拿下大油田”的豪言壮语,早已成为了他们的精神写照。铜川这座昔日煤炭之都的成长史,可以说是浩浩荡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煤矿建设更是如火如荼。看着照片里那一头茂密的黑发,眼前不自主浮现的,是当年从西安矿业学院毕业的外公和他的同学们一起义无反顾的投身到祖国煤矿建设中的神态和追求;是“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是“革命人永远是年轻”;是那个在没有互联网和先进现代化机械的时代,用汗珠与锤镐挥汗如雨地凿出了叮叮咣咣的矿工劳动“交响曲”;是千千万万奋战在煤矿巷道间的劳动者因为增产而洋溢着幸福笑容的脸庞······因为外公的早逝,母亲并未完成她上大学的梦想,早早便接了班帮外婆担起生活的重担,投身到忙碌的工作中。

还记得小时候的夜晚,总是我和外婆两个人度过,幼时的我总是在外婆的睡前故事里等待母亲“咔哒”一声的开门声,有时候等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还没有等到,就会在等待中不知不觉的睡着,而有时候,如果太多个夜晚没有母亲的哄睡,便会哭闹不止,哄劝不住时,外婆便会拿起座机给母亲办公室打电话,电话那头往往都是打印机和同事对话的嘈杂声,如果电话还安抚无果,外婆便无奈地抱着我赶到单位的大门口去等母亲下班,记忆里单位的那个黑灰色的大铁门,总是吱吱咿呀作响,如同铜川这座老城,在低声耳语着它的故事。

铜川,作为新中国成立后诞生的第一批工业城市之一,是一座因煤而兴,因煤设市的老城,这里,是我长大的地方,也是我如今奋斗的地方,它有两条狭长的马路,仿佛站的高些,就能一眼望到路的尽头,最南边,有一条铁道,小时候最喜欢站在那里看呼啸驶过的火车,冒着滚滚黑烟,轨道两旁挤满了行人和停下的出租车,熙熙攘攘,烟火气十足。

如今,夜间还是偶尔会有火车经过,火车还是那个火车,同样的速度,打着同样的铃,不过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也衬托的那火车从呼啸而过变成了慢吞吞。这几年“绿巨人”走进了城市,看新闻说,西延高铁也快要开通了,曾经乌金底色的王石凹煤矿也变成了如今新绿色的王石凹公园遗址······随着城市转型和矿山转变,这座工业老城逐渐完成了历史的使命,正在向现代工业和养生之城转身。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一代人有一代的使命,大学毕业时的我,看着外面世界有那么多的行业和诱惑,自己也曾有过迷茫,最终,我毅然决然回到了这座生我养我的城市,回到了这养育了我的铜煤矿山,还是那方院子,还是那幢办公楼,因为这里有乡土熟悉的味道,有熟识的朋友,有父辈们奋斗过的痕迹,有油然而生的归属感,最重要的是,我也想像我的外公和父辈那样,为这座老城的煤炭行业,留下我的青春和汗水,去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奇迹。

现在的我,也会学着母亲年轻时的样子,踏踏实实做好每一件工作,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件小事,记得在参与大型话剧《唱支山歌给党听》群演时,有时剧组彩排到了深夜,不管多晚母亲都坚持在家等我,仿佛回到了小时候那样,但等待的那个人却换成了母亲,我想,这座城市、这片热土应该也在等着我,等着我们新一代的后来者,用我们的青春之歌和人生耕耘让它再次图强向新,流光溢彩。

前年11月,我入职初到单位业务岗位工作,因从小喜爱文艺,于是便被安排去参加了矿业公司举办的短期《讲解、主持、演讲业务提升培训班》,在那里上课受训期间,有很多和我一样朝气蓬勃的青年人,大家格外热闹开心,还记得在培训班的最后一天,课程中安排了我们去铜煤文化展览馆进行参观,踏进展馆的第一步,看到的便是一面非常有历史美感的文化墙,仿佛一本书的扉页,简约而又厚重,强烈的年代感震动了我的大脑,我仿佛觉得这里有什么故事在等着我去读,随着讲解老师的一步步引导,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展馆中部,在一面满是照片展的墙壁前,我驻足观看,我也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在这面墙上看的那么仔细,突然一张照片深深吸引着我,黑白灰色照片里的人们,穿着他们那个年代特有的服装,猛然间,我觉得这群人里有一张脸莫名的熟悉,定睛详看,还是那头茂密的黑发,还是那张慈祥的脸庞,一瞬间,电光石火,时空坍缩,我仰头伫立在那张罩着玻璃展的照片前,那不是别人,就是我的外公,即便我只看了不到三秒钟,即便我还没有找人求证,恍惚间回过神,我才举起手机拍下了这张穿越时空的照片发给母亲,向她求证。

如今想来,如何解释这样的“偶遇”,我想,最好的解释便是那拼搏过的青春和挥洒了的血汗也总会为后世留下些痕迹,从我踏入展馆的那一刻起,父辈们曾用生命歌颂的事业就早已融入进了这斑驳的岁月,只等着我去探寻与传承。这便是红色根脉的传承与追寻,这更是平凡世界的人生“遇见”,这更像是久违的外公在静静等候这次穿越时空的亲“相遇”心“相见”。

静静的藏在柜子里那个意气风发的“人”,就是我的外公,也静静的藏着外婆、母亲和家人的无尽追思,我知道,一定不止是外婆家的柜子里有藏着的人,铜煤文化展馆里也有藏着的人,千千万万的煤矿家庭,都有藏着的魂牵梦绕的那个人,而他们背后又藏了多少说不尽的故事,那是奋斗星河流淌,是一代又一代煤矿父兄如磐的信念,如歌的风骨,站在前辈们奋斗成果的这美好生活里,我仿佛又“遇见”了外公,也看见了七十年代神采飞扬的他们。

外公,和您一样千千万万的矿工前辈父兄们,你们看到了吗,如今这盛世华章,如今这沸腾陕煤,属于我们,更属于你们!


责任编辑:彦荣 编辑:蓝图


上一条:郑养平:如何做好一名党支部书记
下一条:国庆征文 | 吴建平:我在东区的十余年

打印】    【收藏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