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守护神”
——访玉华煤矿救护中队
8月17日上午,记者专程奔赴远离玉华矿区的偏远单位——矿救护中队,干练精明的矿山救护中队队长巨大鹏热情地接受了记者的采访。队伍精良
巨大鹏告诉记者,中队是2008年6月28日正式成立的,全队33人。包括他本人在内,队员平均年龄31,5岁,其中最大的49岁,最小的19岁。有6名队员是从陈家山矿、下石节矿抽调的老队员,其余全部都是从矿上招聘的新队员,成员以复员退伍军人、煤技校毕业生为主,其中复员退伍军人占了近三分之二,队员文化水平绝大多数都是煤技校毕业生,其中大专以上学历的有8人。党员5名,团员10名。中队分成3个小队进行管理,有值班小队、备班小队和劳动小队。实行24小时值班,当发生突发事故需要值班队去处置时,备班马上接替值班,而另外一个队则随时待命。对于新招聘的队员,为了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素质,专门组织18人到公司矿山救护大队培训基地培训了3个月。回来之后,又在矿上培训一个月,经考试合格才能上岗。
职责神圣
谈起救护队的主要职责,巨大鹏队长说的头头是道,句句在行。就是抢救矿井遇险遇难人员;处理矿山灾害事故;参加排放瓦斯、震动性爆破、启封火区、反风演习和其他需要佩用氧气呼吸器作业的安全技术性工作;参加审查矿上应急预案或灾害预防处理计划,做好矿上安全生产预防性检查,参与矿上安全检查和消除事故隐患的工作;负责矿上救护队的培训和业务指导工作;协助矿上搞好职工的自救与互救知识的宣传普及教育工作。他反复谈到,预防性检查是矿上救护队的一项重要任务。每名队员都要熟悉井下巷道的布置、各采掘工作面、硐室、库房的分布情况;要了解和掌握井下通风、排水、运输、输配电、压缩空气、消防管路等系统的现实状况;检查矿井重大事故隐患;检查矿井灾害预防和处理计划的执行情况、井下安全出口畅通情况等等。同时,针对上述存在问题,预先采取防治措施。矿井安全工作的重点就是“一通三防”。
训练刻苦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采访中,这是巨大鹏队长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救护队实行军事化管理,坚持“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工作思路,严格执行“加强战备、严格训练、主动预防、积极抢救”的原则。建队以来,没有发生过轻伤以上事故。坚持每天早晨上半个小时的早操,召开班前会,进行安全确认,每天下午坚持体能训练从不间断。一方面加强队员的业务理论知识学习,一方面仍坚持体能和技能的培训。中队每月都要对队员的业务技能、理论知识、身体素质进行考核,主要就是仪器操作、了解救护技术装备的性能、构造、维修、保养,并能熟练操作。坚持每月进行10公里佩戴仪器拉练和实战演练,从而调动了队员更加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和训练的积极性,队员的业务技能和体能素质是比较过硬的。在矿举办的“一通三防”知识竞赛和“手指口述”演讲竞赛中,分别获得第一名和优秀组织奖。
勇救灾难
记者谈到,近年来干部职工对安全工作都十分重视,各类事故明显下降……。紧接着巨队长说,是的,是的,现在的安全形势越来越好,从内心来说,我们希望永远不要发生事故,不要有救援。矿山救护队的职业性在于经常处于战备状态,时刻保持高度警惕,严格管理,严格训练,平时下井熟悉巷道路线,检查消除隐患。承担矿上一些急、难、险的工作任务,像1415、1420、1412和1408工作面的小系统封闭,我们队员肩扛、身背水泥、沙子、料石5000多立方。对于矿上每次分配的艰巨任务,都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同时,参加过附近林场“9.11”火灾、“8.15”附近居民水库被淹、附近居民房屋着火等等数十起事故的抢险救灾,累计抢救遇险人员3人,直接挽回经济损失数千万元。
记者随后在救护队学习室、队员宿舍、设备库房看到,他们时时处处都是按照军事化管理,坚信他们是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无不胜”的矿山救护队伍。
编辑:郝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