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局,人才强企,强化培训,提高素质”铿锵有力的口号响彻在铜川煤城的上空。这不是军营操练,也不是预备役在练兵,这是铜川矿务局大中专毕业生军训汇报会上的队列表演,他们是适应新时期企业发展需要、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战略安排,是影响铜川矿区未来发展的煤海新生力量。
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大势下,铜川矿务局党政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人才是强企的制胜高点。建立学习型企业,就要从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开始。引进和培养人才是企业的责任,更是企业对历史的负责和使命。
种下梧桐树 引得凤凰来
“ 你认为煤矿招收大中专毕业生当矿工是新闻吗?”——这是局长宋志刚、局党委书记杜树山等局领导面试大学生时的一幕,时间是 2008年8月。
“惠矿长,你们东坡矿那个大学生的对象调入我局的手续都办好了,你通知本人吧。”——局干部处处长李英华放下了电话,时间是2009年 9月。
“现在已是午夜了,饭店都关门了,把这500元拿上,请同学们到夜市上为签订协议庆祝一下吧。”局干部处副处长姬连生说——这是在河南理工大学招聘时的一个插曲,时间是2009年11月……
让我们把时间推回到1996年。那时,中国的煤炭市场进入寒冬,煤炭价格低廉且欠账严重,加之煤炭运销困难,企业严重亏损,员工欠资严重,职工生活异常困难。而管理和技术骨干都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毕业的大学生,技术骨干断档、后继乏人的情况非常严重。局干部处连续8年外出招聘人才,没有招来一名大学生。进入新世纪以来,煤炭市场的暖春时代终于到来,铜川矿务局这个国有老企业焕发出了勃勃生机,尤其是2006年以后,新一届局党政领导班子提出实现安全稳定“双零”目标,创建“三型六化”学习型企业,让职工快乐工作体面生活“三大治企新理念”,铜川矿务局这个老牌煤炭企业全面完成了由传统管理、科学管理向最先进的文化管理的阶段转变,踏上了新的发展征程,矿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崭新的铜川煤矿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吸引了一大批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专注的眼球。局党政筑巢引凤战略决策和煤矿“这边独好的风景”,像强磁力场一样吸引着大学生的到来。从2007年以来,我局先后在中国矿业大学、西安科技大学等大专院校招聘采矿、矿建、通风安全、地质、测量等专业就招聘133人;2008年就有367名应届毕业生向我局递交了简历,经过考核,招聘了84名相关专业的大学生。中国矿业大学20年未分到铜川矿务局一个学生,这次就有5名大学生应聘。同时,首次招收了144名非煤大中专毕业生进行转岗培训,充实到一线职工队伍。2009年11月,我局进行校园专场招聘2010届主体专业学生,共招聘39人,其中,中国矿业大学有11人,西安科技大学14人,山东科技大学8人,山西能源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6人;又招收了20多个专业的大中专学生316名进行转岗培训。这一组数字的背后闪烁是决策者无比高明的决策智慧和宏大气魄。
真是种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局组干、劳资部门也由过去的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全力以赴为新招大学生服务。就连大学生的户籍和组织档案等,都由人事部门统一办理,不让他们分心,让他们安心工作。 到单位报到后,即办理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和企业年金待遇;一来矿上班,即按正式工资待遇,工作年满一年即可晋升职称,年收入相应大幅递增;拨出专项资金进行培训;不仅在生活上关心,更在政治上关心,让新来大学生亲身感受到企业的人文关怀,给这些时代骄子以舞台,在矿山这个大熔炉中千锤百炼,成长为复合型人才,为企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基于此,我走访了了一些大学生,从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矿山的变化,看到了矿山的希望。
青春在煤海最深处闪耀
许多人对80后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看法,其实当你真正走近他们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是另一番天地。
张银,一个白白净净的江苏南通小伙,今年刚刚23岁,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采矿专业,分配到下石节煤矿。他是家中独子,千里迢迢来到西北煤城,父母是万分担心。文静的小伙心中有数,每天都以快乐的声音打电话向父母报平安。而在工作中,外表文气的张银,却有一股犟劲、冲劲。他是学采矿专业的,被分到掘进队当技术员,他看到工人们的劳动强度高、时间长,比较辛苦,比较累,就在编写采煤作业规程和施工措施时,注重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劳动强度。
一次,工人放炮,他听到闷雷似的声音,马上要求工人用方木对其加固、支撑,预防出现垮落,同时要求工人加快打眼的进度,安全顺利地完成了作业任务。工人们对这个年轻的小技术员竖起了大拇指。“行,还是有知识好!”他自己还购买了电脑,把数据及时存储整理,过去技术员编写程序要半个月,他一两天就完成了。矿上想把他调入生产科,可他却提出要到综采队,下一步打算再搞通风,因为他想全面了解采掘一线的知识,不断完善自己的不足。他说:作为一线技术员,就是要看工人理解、执行编程和措施是否到位?我要及时提醒、解答疑问和处理不合理的地方。现在工人的素质大幅度提高,我们的管理模式也在改变,克服了过去的经验主义,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按期完成生产进度。这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更让我坚定了到井下去,到一线去的信念,因为在这煤海深处能让我们的理想放飞。
而另一位毕业于山西理工大学采矿专业的田慧明,父亲是霍州矿务局的瓦斯检查员,本来矿子弟是可以回父母身边的,可2008年在玉华矿实习时,他深深地爱上了这里,饱含深情的写出了《我心中的玉华矿》在铜川矿工报上发表,并如愿以偿地分到了玉华矿生产科。他到了科里才发现对区队施工管理有时连一些基础都不知道,觉得挺虚的,于是找到领导:“我要到井下去。”他在实践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而且能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心里那个美啊,不是金钱所能代替的,此时语言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只剩感觉“那是真好!”这就是挥洒青春最好的舞台。
精神在煤海中拔节成长
“跟着劳模干,有劲!”听说这话的人,你一定觉得是个壮壮蛮蛮的威武之身。你错了,这是个戴着眼镜,操着一口细声细气四川话 ,名字叫做赵玉桃的男人。他那1.78米的个头,因为他的瘦变得不那么高大,女人气的名字更增添了他的清秀,真不敢相信他会是千米井下的一名煤矿技术员。
2008年7月,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矿建系的赵玉桃,应聘来到铜川矿务局下石节煤矿,被分到综掘二队,队长是全国五一奖章获得者、感动中国十大矿工——徐群贤。他说,工作的第一天,徐队长就带着我们到现场,实际操作、讲解,让我们学习的比较快,了解的比较具体,能很快适应工作。在生活上,徐队长就像父亲般的对我照顾,叫我到他家吃饭,帮我调剂伙食。矿上对我们这些大学生也特别照顾,专门装修出“大学生公寓”,配备书桌、台灯、电视、拉上网线,逢年过节矿领导与我们座谈,减轻了我们对亲人的思念,感受到矿山就是我的家。我的弟弟在上海上大学,假期来到矿山,对矿山的一切都感到满意,说:“哥哥,你好好干!这里有你的舞台。” 我自己也觉得专业对口,领导重视,尤其是徐队长以身作则,38年奋战在井下一线,能受到温总理的亲自接见,这荣誉无上光荣啊,我干着就有劲,不觉得累,也不觉得苦。况且煤矿年轻人比较多,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举办青年歌手大赛,我们80%的学生都上台表演,唱的歌词都忘了,但快乐;举办篮球比赛,可跟矿队比赛,却把我们打“哭”了,我们身体素质不行,体力跟不上,配合不默契,自然惨败,但开心。我的女朋友在成都,我准备动员她来安家落户,扎根矿山了。因为我已经融入矿山,跟着这样的矿山人,很踏实;跟着这样的劳模干,有希望。我有时都觉得自己的精神在拔节,境界升华了,骨子里沁润了劳模的崇高因子,建设矿山就像描绘祖国美好的明天般神圣、壮美。
今年24岁的石晓波,是铜川矿务局近十年来第一批分来的大学生。刚开始大学生不太愿意到井下一线,觉得在机关科室比较适合自己,可石晓波却主动请缨,带头要求到井下一线。他认真学习,踏实肯干,光荣的到北京参加了团中央十六大会议。煤矿独有的文化气息、矿工们无私奉献、勇于拼搏的精神时时激励着他、鼓舞着他,他说,只有这里,才是自己成长的舞台。今天的石晓波似乎已然脱胎超俗,他时时告诫自己,鞭策自己,始终把人生的标高向更高层次看齐,处处以“代表”标尺要求自己,有时甚至是苛求了,但他无怨无悔。
矿山承载着飞扬的梦想
徐家沟煤矿有限公司的段仓熊,毕业于西安科技大学。2008年7月份报到后,先安排在安质科学习掌握煤矿安全知识和三大规程,后又让他到采煤一区、掘进三队实践体验矿山生产一线的艰辛劳苦,熟悉生产流程和生产环境。现在他又到了通风区担任见习技术员,学习“一通三防”知识。
看到矿上对他如此器重,他下决心一定不负众望。他虚心向老同志学习请教,把三大规程从头至尾细读,并记了大量笔记。还把办公室的各种文字性材料的行文规则、结构、特点进行研读,提高自己。与老同志一块下井,他不停地问这问那,什么巷道名称、电机厂型号、矿井历史、原煤灰粉、通风特点等等,恨不得一下全弄懂。他不怕吃苦,第一个月就下井24次。他帮助通风区技术员编写一通三防教材资料、制定通风管理流程图表、独立绘制综掘机二次复压降尘图表、制定了水源配套设计方案,他所表现出的技术业务能力受到了公司总工程师的称赞。段仓熊是这样评价一年多来的矿山生活感受:“煤矿工作很苦,很累。特别是采掘生产一线,环境差,劳动强度大,我刚开始很有点不适应,想到青春年华要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度过,思想上有些波动,也想到过跳槽改行。但矿山人亲,矿领导把我们大学生当成了“宝贝”,工资待遇也相当不错。我很感动。煤矿需要科技,需要知识,需要热爱矿山的大学生,大学生在矿山大有作为。”

毕业于西安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制造机械自动化专业的刘涛,初入东坡矿,一切都是那么新奇,他踌躇满志要做出一番事业。2007年9月,东坡矿从其它单位引进了捕爪式速度挡车器,当时由于矿井实际条件所限,该设备无法直接使用。他利用所学专业特长,对设备尺寸,结构进行了合理改造,经过地面模拟井下条件实验,设备运转成功。后来,广泛安装在井下各斜巷,大量运用到矿井生产中。由于实际运用效果好,王石凹、金华山先后来矿进行经验交流,并引进改良后的设备,反映良好。2009年11月,东二扩大区2105工作面的综掘机液压系统出现故障,他呆在井下,逐项检查、排查故障,对系统进行维护,每天工作都在17个小时,当系统故障终于排除后,同事们都笑着说他是个“工作狂”。
在我简单采访的这几个从高等学府来到煤矿大学生的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他们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感觉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是乐趣;感到能在百米井下操纵各类机电设备,将能带来光和热的煤炭源源不断地运送到祖国各地是幸福;感觉矿山人的生活简单、安逸,没有城市的喧闹和压力;感受到局矿领导为他们提供优惠政策,新建单元楼对他们有优先的选择权的政策;体会到领导真心帮助他们解决夫妻分居的困难,享受到矿山为他们撑起的这片施展才能的天空。在这片天空里,大学生可以尽情施展理想、抱负和追求人生价值,让他们青春飞扬的梦想植入到了矿山这方深深的热土。
最后,套用一句他们的话:我们这群大学生矿工哥们,在这样的矿山生活精彩,工作精彩,人生将更加精彩!
编辑: 鱼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