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文明谱新曲
——黄陵矿业集团公司文明创建纪实
新年伊始,黄陵矿业集团公司又传喜讯,该公司被陕西省委、省政府授予省级文明单位标兵荣誉。这是该公司继2008年获得延安市文明单位,2010年破格晋升陕西省文明单位之后的又一殊荣。一个地处黄土高原深处的煤炭企业何以连续实现文明创建的突破?
管理到岗位
近年来,该公司推行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岗位管理文化,包括岗位作业管理和岗位经营管理等。岗位作业管理就是在全面普及岗位描述的基础上,利用地面和井下实训基地开展职工培训,开展专业功底和作业功夫演练,培养矿区岗位能手和专家。在该公司的车间、区队,每月都评出本单位的优秀员工,每季度评选一次首席员工,矿上每年表彰一批首席员工,以此来激励职工学习技术的热情,使职工素质很快提升,适应了矿区跨越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岗位经营管理就是推行岗位价值精细管理,将职工安全生产、工作质量、材料消耗、工程质量和作业标准进行量化处理,分解到每个岗位,进行管理和考核。这一先进的管理模式不仅落实了安全生产责任,还彻底打破了国有企业分配体制上长期存在的大锅饭弊端,把普通职工由劳动者变成了经营者,使岗位成为了动力源、利润源和安全源,达到了岗位增值、企业增效、员工增收的效果。2008以来,该公司连续三年经营利润突破10亿元,2010年盈利达到23亿元,比2005年的1.5亿元增长了1370%;上缴税费从“十五”末的8千万元提高2010年的14亿元,增长了1650%。
安全创纪录
为确保实现安全生产,该公司确立了“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安全理念,建立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安全管理体制。连续五年开展安全宣传教育月活动,形成矿区特色的安全文化,安全投入逐年增加,连续三年突破4亿元,建立了地面瓦斯抽放系统和井下移动抽放系统,引进现代化的采掘设备,使矿井机械化装备水平达到100%。针对矿井的安全难题,该公司联合科研机构、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科技攻关,开展矿井瓦斯治理、防治水、顶板支护、防灭火等课题研究。在一、二号煤矿建成了数字化调度中心,实现了井下作业人员全方位监控、各类生产信息的采集监测,有效地保证了矿井的本质安全。2009年以来,实现了安全生产煤炭3000万吨无死亡的好成绩,一号煤矿安全生产1400天,成为全国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二号煤矿安全生产860天,杜绝了自投产以来的重伤以上事故,成为全国煤炭行业一级安全高效矿井。
职工得实惠
该公司在职工家属中广泛开展公民道德教育、倡导文明生活、弘扬社会正气等活动,消灭了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提升了职工素质和矿区整体文明程度。着力解决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建设28栋职工住宅楼,解决职工的住房问题;建成了包括职工食堂在内的19层职工公寓,解决单身职工的食宿问题;对近年毕业的106名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职工子女进行培训录用,解决职工子女的就业问题。开工建设现代化的职工之家和矿山公园,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了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在矿区快速发展的同时,职工收入也连年增长,由2005年的人均3.46万元增长到2010年的7.9万元,增长了118%;三分之一的职工家庭拥有小车,60%以上的职工在县级以上城市拥有住房,职工生活步入了小康之路。
企地共和谐
矿区在发展的同时,不忘回报延安人民,主动出资支援当地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投资8210万元建设了南河寨新村,使该村成为黄陵县新农村的示范;投资4000多万元建成了储存能力5000吨的生态果蔬中心,扩展了果农致富门路;投资2000万元修建了王庄河水库,解决黄陵县城居民饮用水难题。安排当地200余名大专以上文化的毕业生就业,连续两年开展书报下乡和文化扶贫活动,企业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建设,为黄陵县进入陕西十强县做出了突出贡献。黄陵县委、县政府出台八项措施支持黄陵矿区的建设,公司成为企地和谐的典范。与此同时,公司还与地方政府密切合作,积极筹划在“十二五”期间把所在的店头镇打造为西部明星城镇,让周边群众与矿区职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并将黄陵县带入全国百强县。2010年11月10日,陕西省委书记赵乐际视察矿区,对近年来矿区发展成就给予了很高评价,并高度赞扬了公司的企地共建工作。(梅方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