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价低谷多数煤企亏损时,这家煤矿竟依然盈利?
■ 作者 ✑ 李俊明
走访黄陵矿业下属的煤矿之前,本院院长的足迹已经踏遍陕煤化旗下5家公司。
不能说哪家公司对陕煤化这家全国排名前五的煤企最重要,但可以肯定的是,在煤炭市场低迷的形势下,各个煤矿的日子过得都不一样。
本次院长要讲的是,企业的现代化水平、“技术含量”高低在煤炭开采中也尤为重要。比如黄陵煤矿研发获得成功并已经启用的国内首个智能化无人开采煤矿系统。
与院长之前走访的几家陕煤化旗下扭亏为盈、减亏的煤矿相比,黄陵煤矿即便在煤价到了低谷的时候依然在盈利。
防止内部拉仇恨,黄陵矿业董事长范京道对院长说:“我们一直在低调,但低调低调着,就高调了,你看着这不是把你引来了吗!”
首先要讲一下拉仇恨的事情。
在过去本院院长走访的陕煤化多个煤矿企业中,多半都从严重的亏损中走过来,要么就是目前依然奔赴在减亏的路上。
但黄陵煤矿一直保持着持续盈利的势头。本着客观叙述的立场,院长不愿意刻意拔高黄陵矿业盈利能力,但院长愿意分析一下黄陵矿业盈利的原因。
此前的文章中院长提到,每吨煤炭的成本中,有一半大约来自人工成本。黄陵矿业是陕西一座知名的现代化矿井,这就意味着在人工成本上将会大幅缩减。
当然还有先天的因素,比如黄陵储存的煤炭比较优质,售价比较高。
范京道对院长说,成本低、售价高,这是黄陵矿业持续盈利的主要原因。
在这儿院长还要重点提及黄陵矿业目前已经投入运营的电厂。煤电一体化一直是陕煤化重要的方向,也代表了煤炭就地转化的一种形势。
但从整体成本效益上讲,煤炭就地转化,实际上是增加了煤炭的整体利用率,煤炭这条产业链条上的价值得到了更大的发挥。
过去两年,电厂利润可观,这也是陕煤化后悔此前没有并购更多电厂,没有及早布局自己的电厂的原因。
不过不能只讲黄陵矿业的好处,而不提其目前不利的局面。
院长注意到,这一轮国内煤炭去产能的大潮中,黄陵矿业的产能被限制,也确实让他们很受伤。
事情是这样的,院长注意到,鉴于国内截至目前煤炭过剩的形势,国家层面限制国内煤矿的产能。
这样对一直亏损的煤矿当然是好事儿,因为去产能少生产就意味着少亏损。
但对于形如黄陵矿业这样生产优质煤,并且一直在盈利的矿井来说,闲置产能就意味着减少盈利。
下面院长要讲本文标题中提到的“国内首个智能化无人采煤机”。
现代煤矿的开采在中国已经有近100年了,尽管煤矿的安全等级一直在提高,但考虑到开采环境的不确定性,从挖掘出第一块煤之日起,井下矿难就一直难以避免。
矿难无法避免,但发生矿难时,如果井下无人操作,则可以避免人员的伤亡。
所以,机器代替人工井下采煤,一直是煤矿人的梦想。
黄陵矿业得意之处正在于此。董事长范京道说:“我们搞出了国内第一个智能化无人开采煤矿系统。”
本院院长在黄陵矿业一号矿井注意到,在开采现场,已经不再启用煤炭工人,采煤工作面上,智能化设备替代了带着矿灯、被熏黑的矿工。而智能化设备的操控,来自地面的控制室。
无人开采技术,第一个重要之处自然不需要多说,井下无人开采,客观上安全性将会极大地提高。解决了人员安全问题,百余年来煤矿开采极为艰难的问题就得到了解决。
其次,在技术层面,尤其是煤层小于1.5米的开采层此前一直有开采难度——1.5米低于常人的身高,佝偻着身子采煤,难受的程度可想而知。
目前这个系统的启用,解决了薄煤层开采的难题。不难理解,煤矿中原本被浪费掉的煤层被大幅减少。
院长注意到,早在2014年黄陵矿业就在大力宣传其开发的智能化无人采煤系统。直到2016年5月28日,国家安监总局将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创新中心落户黄陵矿业,这是全国首家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创新中心。
国家安监总局用意不难理解——以此作为创新基地,在全国推广煤矿智能化开采技术。
责任编辑:周彦荣 编辑:郝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