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秦都市报:2015年8月20日 A13
核心价值观巡礼系列报道之十九:
创下国内新纪录多个国家的同行前来学习
大佛寺矿的金字招牌瓦斯抽采队
千年大佛,彬州大地,历史悠久,物产富饶,彬长矿业公司坐落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展现安全高效的勃勃生机,作为彬长矿业首期开发建设的大型现代化矿井的彬长大佛寺煤矿,这里有号称彬长矿区的“黄埔军校”,更有着一支钢铁连队,不言苦、不言累、在百米井下、地层深处默默奉献,他们是煤矿的先锋队——彬长大佛寺煤矿瓦斯抽采队。
瓦斯抽采队大佛寺矿的金字招牌
说起矿上的瓦斯抽采队,大佛寺矿执行董事、党委书记高会岐的脸上洋溢着自豪,因为瓦斯抽采队一直是大佛寺煤矿拿得出手的金字招牌,他们通过掘前采前预抽、采后泄压和区域预抽等有效方式控制了矿井瓦斯涌出量,其中瓦斯抽采队施工的瓦斯区域预抽实验钻孔深度突破1212米,曾创下国内新纪录。从井下抽上来的瓦斯不仅可以利用发电,井下的废风也可以经过氧化后发电,仅这几项技术,便吸引了德国、尼日利亚、美国、日本、韩国等多个国家的同行前来学习和交流。
在煤矿干了27年的高会岐说,工作中打钻带水,水顺着钻机就会流到工人的身上,长期在井下工作容易得风湿关节炎,这个职业很艰苦,难度大,但这些年轻职工没有叫苦的,这种爱岗敬业和奉献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他时常被他们感动。为减轻职工劳动强度矿上也想了很多办法,提供了必要的防护设施,尽量不让凉水接触大家的身体,并通过技术手段或者改进生产工艺,减轻工人劳动强度。
说起煤矿生产,安全永远是企业的永恒话题,如何保证安全?什么是瓦斯抽采?也许很多普通人并不是很了解,彬长大佛寺矿常务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张进军告诉记者,在煤的形成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瓦斯和气体,在长期的地质过程中,部分瓦斯已经扩散到空气中,一部分保留在煤体中,为保证煤炭开采中减少瓦斯事故必须进行瓦斯抽采,同时还要进行防灭火和防治水等复杂工作。张进军说,抽瓦斯主要靠打钻,原来用小型钻井,后来全部改成大型钻井,利用孔径大、长距离的特点,一个钻头就能打到井下1200米深,现在每天能抽20万方的瓦斯供发电。大佛寺煤矿还是个高瓦斯、容易自燃地矿井,治理起来难度大,不然就会对安全生产带来很大危害,瓦斯抽采队只有对工作精益求精才能为矿井安全生产保驾护航。
80、90后是抽采队的主力军
这支由167人组成的瓦斯抽采队技术过硬、责任心强、勇于担当,你一定想不到这个班子90%的员工是被从小娇生惯养长大的80、90后,大佛寺通风副总工程师刘宁川告诉记者,这些80、90后有知识、有活力,是生产建设的主力军,而年轻急躁、经验不足的他们更是安全管理的关键点。
刘宁川说,瓦斯抽采队就像扫雷部队,要走在前面,把瓦斯治理了才能产煤,比较辛苦的是打钻,钻探机有履带,可以开进去,固定好后,按照设计好的角度和方位,开始打钻头开孔,后面带水,打一根就像炮弹一样,拿一根再接上,钻头只有一米五,要不停换钻头,没有好体力根本吃不消,一个班打100多米,打完后还要把钻头一根一根退出来,干完活全身都是水,工序也相当多。
瓦斯抽采队的全员必须要有认真负责的态度,从大方面讲就是对矿井负责,高瓦斯矿井最大的隐患就是瓦斯爆炸,现在矿井是中央并列式通风,如果发生爆炸就是全军覆没,当瓦斯爆炸时,冲击波会把井下所有设备毁坏,更何况是人,对员工负责就是不能让任何一个人出事,必须严格管理。
队长李新会既当师傅又当“爹娘”
作为队长的李新会,他管理起这支80、90后的队伍,那便是既当师傅操心安全生产,还得当“爹娘”操心“孩子们”的终身大事。瓦斯抽采队肩负着两项重要使命,不仅要培养输送人才,还得抓自己的队伍,李新会特别自豪地告诉记者,他们这里就是彬长矿区瓦斯抽采的“黄埔军校”,一般培养起一批人才周期大概一年左右,然后分到新矿区,也就是说,一年时间就要换一批新人重头再来。李新会回忆说,2009年分来了120人,这批人来了之后弄啥的都有,有穿着拖鞋吊儿郎当的,还有娇生惯养的子弟,当时他思想压力特别大,俗话说不打不骂不成才,但他始终坚持文明管理。
由于工作性质特殊,不敢有粗心大意,一旦有瓦斯漏洞,后果很严重,造成的危害很大。李新会说,班组有内向不说话的,你就得关心关爱,通过说服教育做思想工作,犯了错误调皮捣蛋、旷工的,跑去打游戏上网的,你就得严厉批评。年轻人在家都不会干活,你带他下井还得操心他的安全,井下一般都是手把手教干活,新工人来之后给配个师傅,先养养他们的性子,三个月后慢慢开始要求。加上队上从农村出来的孩子多,如果失去工作,跟他们的父母不能交代,所以必须得操更多心。
希望每个人都好是李新会的最终梦想,他把队上的这群工友当成自家孩子般看待,2012年,李新会和刘宁川还当起了红娘,代表通风维修队副队长宋红利的家人去女方家提亲,如今,这门亲事成了,两个人小孩都有了。李新会告诉记者,当年是他牵的线,两个人都中意对方,但男方家在河南,距离远过不来,他和刘宁川就索性代表家里人去了,当时开着四五辆好车,捧着玫瑰花,进村见人就发烟,开始女方家里人是不同意的,最后经两人一说,男方人好、待遇也不错,矿井发展也好,好话说尽、人心真诚,不信她家不同意,最终,女方家人被说服,衷心祝愿这门婚事。
文/本报记者赵蕾王媚
图/田文龙本报记者吴岸彪
编辑:周彦荣 编辑:郝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