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秦都市报:2015年7月21日 A12
核心价值观巡礼系列报道之十五:
从煤矿“菜鸟”到业务管理多面手
80后煤矿科技达人王飞
在彬长矿业孟村矿,有这样一位“双料80后科技型实干家”,他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和地质工程师职称,主导和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省、市级科研成果奖8项,还发表专业技术论文6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1项,论文奖1项。这位大家口中的“科技达人”,就是王飞。他就是凭着“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工作信念,获得了“彬长矿业公司优秀工程技术类人才”、“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更是我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连续三个月吃住在工地熬过了最初的艰苦
长安大学地质学专业出身的王飞,对大自然以及跟其博弈共生的矿区、矿工,有着天然的感情,也在艰苦实习中磨练出了坚韧乐观、朴实无华的性格。2009年,他正式进入彬长矿业公司,立志成为一名敢于挑战、大气果敢的地矿从业者。
刚开始,王飞被分配到下属一所正处于基建的矿井。带着年轻人的激情与梦想要大干一番的他,虽然也有对艰苦环境的思想准备,但现实的落差还是给他不少挑战。那时候,矿井基建工作刚刚起步,孤零零的临时井架和简陋的建筑工地像被遗落在大山中的孤儿。“从喧嚣的大学校园一下子换成了封闭枯燥的工作圈子,有一段时间连着三个月都吃住在工地上,我感觉自己太煎熬了。”如今再提那段往事,王飞的眼底仍流露出一片荒凉。好在,他从没有想过放弃,而且还主动为一起来的同龄人打气。
“一切都会好起来!”面对困难,王飞总是这样鼓励自己。“艰苦创业不是一句口号,任何一项事业都是由一批埋头苦干、不畏艰难的人支撑起来的。作为一名青年,我愿意做这样的一名创业者,把根扎到矿山,把有限的青春献给事业,这样才能不负青春!”
俯下身子当学徒实现身份转换
经受住了艰苦环境和精神世界的考验,王飞才算初入矿业大门。要完成从硕士研究生到脚踏实地的煤矿员工的身份转换,则是他面临的另一大心理挑战。
由于理论知识与实践的巨大差距,加上缺乏实践经验和沟通技巧,王飞在那段时间工作上出现了不少失误,他一时手足无措。而硕士研究生的身份,却像变成了声声嘲笑刺痛他的自尊。当时,部门领导找他谈话:“煤矿是靠干的,不光要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实践经验,你是高学历的技术人员,但不能只会纸上谈兵。”
经过一段时间深刻的反思,王飞的心态有了巨大的转变。他不再被曾经的荣耀所累,而是俯下身子,从“学徒”做起。没有了压力,他反倒能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那段时间,他工作时把现场遇到的问题、难点、参数都条理清晰记录下来,业务时间对照理论进行学习和分析,搞不懂的地方及时向老同志请教。就是经过一段时间高强度的训练,他在反复的实践、学习和纠错中夯实了自己的基础。
现在,王飞不但跨越了书本理论与实际困难结合的阶段,而且面对新问题都能沉着应对、迎刃而解,成为名副其实的“多面手”。但是,这样一个飞跃式的进步背后,他付出了多少心血,熟悉他的人都看在眼里。他的舍友们告诉记者,王飞就是个离不开书的人,他的“枕边人”就是书,睡觉前看,醒来后也看,真是看不够。
破解技术难题困难逼出“科技达人”
位于关中腹地的彬长矿区,以盛产优质煤著称。然而,这片矿海也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地质条件,尤其是在新矿基建时期,往往在各种“拦路虎”面前无法前行。具有深厚科技基础和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矿区的“稀缺资源”。
2011年9月,时任矿井地测部副经理的王飞,牵头负责立井井筒射孔注浆防治水工程的现场管理。当时,一道棘手的难题,让工程搁置了几个月不得前进。在随后的十多个日日夜夜,他每天蹲守工地十几个小时,琢磨工程的每个细节,翻阅大量资料,向精通机械的同事和前辈请教。经过反复思考和论证,他发明出了一套“倒钩筒体塑料管打捞装置”,成功打捞起了塑料管。当三个断裂供液管被顺利打捞出来那一时刻,工地上所有人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矿领导握住王飞的手激动地说:“你的发明帮了大忙。”
团队老大哥细心照顾后辈
在科技创新和业务能力上首屈一指的王飞,在大家眼里,更是一个踏实、放心的“老大哥”和心中的榜样。
在业务上,王飞将自己多年的发明技术和工作经验悉数传授给新员工,带领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实践、一起进步。在他的鼓励和带动下,一支业务强、素质高、作风过硬的地测专业队伍成为孟村矿的“飞虎队”。
工作六年,从工作上的“菜鸟”到业务精英、煤矿管理的“多面手”,王飞已经成为青年人心中的榜样。而他却仍然当自己是新手,一如既往地踏实敬业、刻苦钻研,兑现着当初写在工作日志上的誓言:把我的青春献给这片煤海!
文/本报记者赵蕾王媚
图/本报记者吴岸彪
责任编辑:周彦荣 编辑:郝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