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价值观巡礼系列报道之二:寻找最可爱的矿工最耀眼的群体

三秦都市报:2015年6月11日 A12-13
寻找最可爱的矿工最耀眼的群体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厂矿闪光大型年度报道启动
他们或爱岗敬业,或助人为乐,或见义勇为,或孝老爱亲;他们生活在多数人看不见的地方,过着和多数人同样的平凡生活;他们释放着人性的光辉,低头,紧握世界运转的能量发动机,仰首,面对远离城市喧嚣的皓月繁星;他们是可爱的矿工、可爱的人。6月3日上午,经过精心筹备的大型年度策划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厂矿闪光——陕煤化集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巡礼”在铜川矿业公司启动。此后至年底,报道组多路记者将分赴三秦大地的各大厂矿,深度挖掘优秀先进事迹和人物,展现新时期下煤炭行业转型科技创新的拼搏历程。
多把笔头、镜头对准一线职工
在启动仪式现场,陕煤化集团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马富元说:陕煤化集团是国有特大型能源化工企业,经过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企业经济总量和发展质量不断跃上新台阶。陕煤化集团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继承发扬煤矿工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文化基因,秉承“一切为了发展,一切为了员工”的企业宗旨,在依法治企、诚信经营、构建和谐企业、创建文明单位、主动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涌现出众多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他还结合集团公司渭北有关矿区干部职工克服艰苦生产条件、严抓安全生产经营,应对当前形势,破解改革发展难题等工作中表现出的可贵精神,陕北有关矿区建设发展的创业历程,以及干部职工创业进取的良好精神风貌,指出集团各条战线干部职工扎根矿山的奋斗与奉献,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生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义,也生动展示了集团公司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做法与成效,集团广大干部职工身上所体现出的“舍小家、顾大家”的担当尽责、崇尚实干的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相符相通,对此要大力进行宣传展示和弘扬推广。
他指出,参与本次系列宣传报道的媒体记者,深入集团公司基层厂矿现场采风是“走转改”的具体体现,也是对集团公司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的有力推进,希望记者们在采访中多把笔头、镜头对准一线职工,大力宣传平凡岗位上普通职工的可贵精神和感人事迹,传递良好的陕煤声音,讲述精彩的陕煤故事,采写出更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精品佳作。
为铜川矿业改革发展凝聚强大正能量
铜川矿业公司党委书记郭宝辉代表铜川矿业公司对报道组表示欢迎。他说,作为西北地区一个有着60年创业发展历史的老煤企,铜川矿业通过多举措为干部职工构筑精神家园,企业涌现出了百余名省部级以上劳动模范和千余名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希望采风记者能以敏锐的思维、独特的视角、生花的妙笔,挖掘出为推动铜川矿业的改革发展凝聚的强大正能量。”
本报将组织评选表彰可爱矿工
活动中,记者将全面挖掘煤矿和矿工故事,因为在煤城铜川百里矿区这片创业奋斗的热土上,路遥先生通过在铜川矿务局深入体验矿工生活,写出了文学巨著《平凡的世界》,在作品中热情讴歌了矿工扎根矿山、奋斗创业的可贵精神,这种精神值得学习和弘扬。而多年来,铜川矿区所涌现出的一大批模范,更是矿山的脊梁、铜煤的脊梁,也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脊梁。
采风记者将深入基层,切实在走转改、接地气中通过感悟矿山变化,感受矿工心声,拿出一批精品稿件。后期,随着报道的开展,本报将联合社会各界对陕煤化优秀矿工、优秀班组、区队、优秀矿党组织的先进事迹进行学习和探讨。12月份,还将通过组织评委,评选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组织奖”,对最可爱矿工进行表彰。
(首席记者赵蕾本报记者王媚)
致敬,平凡的生命,闪光的价值□张念贻
这是一群默默无闻的人,常年生活在大山深处,工作在地壳以下;他们远离城市喧嚣,坚守在最辛苦、甚至是最危险的第一线;正是有了他们以平凡的生命辛苦的工作,才把深埋地下的煤炭转化为光明与温暖传递到千家万户。可以说,我们的生活无时无刻离不开他们的奉献,但是我们中,太多的人得益于他们的恩惠,不仅对他们的世界一无所知,也从未向他们表达出我们心中的敬意。资源价值是有限的,精神价值却是无限的。也许我们有所不知,在遍布全省的陕西煤炭厂矿中,优秀是一种习惯,先进是一种力量,模范是一种动力,光荣是一种理想。凝聚着这个时代最为闪光的核心价值,爱岗敬业、见义勇为、孝老爱亲,从集团公司到基层班组,从矿山家庭到先进个人,在远离城市的地方,默默坚守默默奉献,多年来,“全国劳模”、“五一奖章”、“最美矿山”、“模范之家”、“优秀班组”、“标杆班组”……荣誉数不胜数,故事感人至深,精神感召众人。
走进最美矿山,走近可爱矿工,走进他们的工作生活,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向矿工致敬!向平凡的生命,闪光的价值致敬!我们曾经并正在受惠于他们传递给我们的光明与温暖,我们更值得从他们的立足岗位、默默奉献中汲取精神价值的强大力量。
报道组走进铜煤文化展览馆
本报讯(首席记者赵蕾记者王媚)从原始的手工掏煤、挖煤,到高科技机械取煤、全方位安全防护,从曾经曲径黝黑的坑道里匍匐,到现代化豁亮煤矿里的挺背前行,一个曾被认为傻大黑粗的行业,不断改造升级、转型出新,为默默奉献的矿工族群带来了快乐的工作、体面的生活……6月3日,经过精心筹备在本年度推出的大型策划报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厂矿闪光——陕煤化集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巡礼”启动仪式结束后,报道组成员首站走进铜煤文化展览馆,通过大量文图、实物、雕塑及声光电作品感受百里铜煤的发展变迁史。
这是一家有着60年历史的老牌煤炭企业。多年中,不仅为国家生产了大量优质煤炭、上缴税金近百亿,也培养出了像《唱支山歌给党听》的词作者姚筱舟,“救火女英雄”冯玉萍,“感动中国的十大矿工”,全国劳模徐群贤等100余位省部级劳模、1000余名先进人物。
展览馆建成2年,总建筑面积1900平方米,分设印象、溯源、发展、奋进四厅。刚一进入,“矿工万岁”的巨型浮雕,荡气回肠的铜煤赋吟诵,还有大型环幕投影纪实片《百里铜煤耀华夏》,即以迅疾恢宏之势,将人们瞬间带入煤炭和矿工的世界。
在溯源厅,几处大型实景复原场景,分别展示着新老技术条件下的煤矿采掘面实况,人们从过去煤层裸露、肩挑手推的原始型人工挖掘运输,一路看到现代化矿井干净整齐的新面貌、系列自动化监测及全方位安全防护,也将铜煤人艰苦奋斗的创业史、与时俱进的发展史、催人奋进的光荣史一并收入眼底。
几代矿工的勤劳与智慧,融注着铜煤人的坚韧与拼搏,最终指向“快乐工作体面生活”的理念。走进奋进厅,“三型六化”的主体文,安全、稳定“双零”目标的发展之路清晰可见,在立体模型、电子大屏配合下,数以百计的生活小品影像被拼接融汇,将新时期新矿工的新生活全面呈现。
资源型企业迎来拐点铜煤将以创新驱动走出“重围”
从一个井型小、设备差、产量低的小矿,发展为陕西煤企中的骨干,过去60年,铜川矿业公司即铜川矿务局(以下简称铜煤)伴随着共和国建设的铿锵脚步,承载起几代矿工的梦想,也在厚积薄发中将自己打造成一块“金字招牌”。这一两年,煤炭市场形势严峻叠加,资源型企业年久深耕后阶次迎来“大限”,60年风雨同行,铜煤身处其中,“拐点”亦清晰凸现。当命运扼住喉咙,是抱残守缺,坐以待毙?还是集中优势,突围解困?记者带您走进蝶变中的“铜川矿务局”。21.7万铜煤人未来需规划
走进王益区红旗街11号院,23年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在这里题写的“铜川矿务局”几个大字包铜悬挂,熠熠生辉。院落两侧大片的紫色三叶草花开宁静,拥簇着中间一栋厚重、大气的办公楼。这楼,比多数途经她身边的人年龄都大。半个世纪以前,前苏联专家在这里建起了她,因为楼层比一般建筑高,即便炎夏,人一走入,沁凉之意也会袭上身来。
在煤炭系统,没有人不知道铜川矿务局。
这里有厚重的历史,承载着无法计数的荣光。提起她,人们会想起《唱支山歌给党听》,会想起《平凡的世界》,会想起“救火女英雄”冯玉萍,还有“感动中国的十大矿工”,全国劳模徐群贤……这个历时60年发展的老牌国有煤企,鼎盛时,职工和家属超过26万,占到了铜川人口的1/4还多,年产煤量占到整个铜川市产量的1/3,多年中,累积缴纳的税费已近百亿元。
但是,随着集中、大量、高强度开采,及时年久远,如今的老矿慢慢累了,资源渐趋匮乏成为她脸上挥之不去的褶皱。在矿务局9对生产矿井中,东区已身陷枯竭,昔日西北最大矿王石凹,路遥笔下的煤矿原型鸭口,还有1公里之隔的徐家沟,都已经没有了煤,关闭正在进行。
对于这个老局来说,关闭这3个矿井,意味着,需要对4266人进行重新安置。加上之前破产矿井遗留下来的22个社区、3.7万离退休人员,共有21.7万铜煤人的未来需要重新规划。
“金字招牌”开始走上转型路
在严峻的煤炭市场形势下,如何开展生产自救、转型,成了资源式微的铜煤不得不走的路。
去年,铜煤党政成立7个调研组,对怎么转型及中间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摸底查摆,形成“由过去煤矿安全生产经营型向煤矿综合专业化服务型转变”、“由煤炭单一专业向邻近专业转变”的基本思路,老局开始全面尝试“创新驱动走出去发展”战略。
“我们有多年的煤矿管理经验、众多技术人才,可以说形成了独特铜煤企业文化和管理经验,这是我们的优势,如果撇开这些优势走出去重新创业再发展,难度会比较大,所以我们还离不开煤矿这个行业,在有资源、没有矿的情况下,我们要走出去,通过提供专业化服务,间接地拥有资源。”
王蓬是铜川矿业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历经老矿、新矿多个岗位。身经百战之后,他深觉,正是铜煤人品性里的朴素踏实和诚信敬业,以及铜煤文化中始终如一的大局观,帮助铜煤一路打磨着“铜川矿务局”这块金字招牌,并保持了她的光鲜亮丽。如今,在老局进入历史最困难时期,铜煤文化又将集中发力。
加减乘除基本法助阵老矿破局
“文化凝聚力”这个无形资产将坚定人们的信心和决心,具体的困境还要靠智慧和胆气去突破。
为针对性破局,他提出“两区四法”,其中,“两区”指铜川老区和陕北、彬长等新区,“四法”指加减乘除法。
“北区的矿我们要‘乘’,该投钱要投钱,大家的待遇等也都要考虑,以后还要走出去,你不给他饭吃他怎么跑?东区,我们要收缩,做‘减’法,现在先关3个矿,下一步没关的东坡、金华山矿井要系统缩减;而对待走出去的项目,要‘加’,要加快。”
“‘除’法主要在非煤企业和产品板块进行。如何做强?王蓬介绍,铜煤的理念是,全部推向市场,简化管理阶层和机构人员,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作用,能发展生存的,就再投资帮助做大,实在做不下来就关掉。”
“走出去”已经让矿工尝到甜头
王蓬介绍,眼下,在“走出去”一块,铜煤正在做的,一个是在陕煤化集团内部企业中找机会,比如,彬长、榆北新矿区建好后,将由铜川矿务局全面托管它们的生产经营,包括挖煤、掘进、维修服务、物业管理等;另一个,是向集团外面去寻求市场,由煤矿专业向其他邻近专业转型,例如参与隧道、矿建一类施工。
横山的延长魏墙煤矿,在铜煤的多次交流对接后,目前已接收近40名铜煤职工,下一步,还将迎接100余人。“我们与延长下面的煤业集团签有战略协议,延长周围这些矿所有经营服务都将由铜煤来做,这个盘子很大,最起码有3个千万吨级的矿井,这对铜煤来说是天大的好事。”
铜煤文化与时俱进要加上创新驱动
想办法盘活资源和生产,铜煤人的灵魂更是永远不能丢。经历并主导了陈家山重生历史上最重要的几年,可能没有谁比王蓬更清楚铜煤文化的重要含义。
矿难发生仅一周后,王蓬受命前往陈家山,面对当时一团糟的情况和干部职工低落的士气,他曾睡不着觉,头发大把脱落。最终,因为发动大家执笔找寻记忆中的陈家山而安慰了不少心灵,凝聚了人们的心神。从此以后,无论他走到哪里,再也没有放弃对文化建设的执着。
在他看来,铜煤文化要与时俱进,必须赋予“创新驱动”的新内涵,“老局面对的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上你没有想法,我们不敢躺在过去先进文化上光顾着自豪,再自豪上两年,睡上两年大觉,就自己把自己淘汰了。”
王石凹计划打造西北首个煤矿遗址公园
一面,创新驱动的重要性被强调,一面,实实在在的创新正酝酿被搬上铜煤的新征程。采访中,一个让人兴奋的消息传来,不久的将来,那个因资源枯竭而宣布报废的王石凹煤矿将变身成我国西北首个煤矿工业遗址公园,你可以像路遥采风那样,零距离地体验煤矿生活,也可以穿越半个世纪,看看以前苏联设备和建筑的样子。
铜川矿业公司党委书记郭宝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项目的实施,是铜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了变劣势资源为优势资源,他曾带队到晋城、鸡溪等地煤矿工业遗址公园考察。
“对比起来,王石凹53年的开采历史,气势宏大的建设遗留,都是很好的前期条件。最大的特点,这个矿当年是由前苏联列宁格勒设计院设计的,地面建设的很好,井下不少设备都是原来留下来的,在几个最重要的机房,都能看到当年的身影。”
郭宝辉介绍,这个项目目前已获立项批复,铜川市政府也初步研究将其列为铜川“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这样做,将长远解决王石凹矿区万余职工家属的生存发展问题,还可以在做旅游的同时,兼顾教育和实习培训基地。”
(首席记者赵蕾本报记者崔战雄李平)
责任编辑:周彦荣 编辑:郝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