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登录陕煤集团铜川矿业有限公司官网!

当前时间:
最新文章
集团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铜煤新闻 - 集团要闻
核心价值观巡礼系列报道之五:女协管员煤海中的铿锵玫瑰
作者:温荆亮 赵蕾 王媚   来源:    发布日期:2015-06-23   点击次数:
分享:

三秦都市报:2015年6月20日 A10版

核心价值观巡礼系列报道之五:

女协管员煤海中的铿锵玫瑰

铜川矿业陈家山煤矿有这样一道别样的风景线,一群热情的女人,不是一线工人,却经常在井口和区队。天热时为矿工送来西瓜和绿豆汤,天冷时为矿工送来取暖用品,节假日为矿工送来礼物。在矿工的身旁,她们时刻叮嘱遵章作业,注意安全。这群女人就是矿上的女工家属协管员。多年来,她们以亲情感人,温馨暖人,送安全上门,筑起了坚固的家庭亲情安全防线。在她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促使各种“三违”现象明显减少,为矿井持续安全生产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近日,陈家山煤矿女工家属协管会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荣誉称号。荣誉的背后,饱含着她们的辛劳、她们的汗水……

矿工曾经见了她们就躲

成立于1990年的陈家山煤矿女工家属协管会,目前有安全协管员37人,其中包括9名一线职工家属专职协管员。一路走来,洒下的是汗水,流下的是眼泪,铸就的是欣慰。

为促使矿工养成规范的操作行为,消除违章作业,女工协管员们坚持定期召开“三违”人员帮教会,办职工家属联谊会,到区队开展文艺宣教安全活动,采用形式多样的方式,开展安全帮教。

但最初的工作中,不被理解而遭受冷遇是常事。女协管员罗明喜、郑竹荣告诉记者,有一次她们去一线单位了解三违人员班次及家庭住址,当班领导怒气冲冲地说:井下这会忙得不可开交,你们几个婆娘还来闹事,不就为那几百块钱,至于不?她们抹着眼泪离开,随后一个星期以后又接着去了。客气点的领导说:煤矿安全凭你们几个娘们能干什么,你们纯碎搞面子工程。她们笑笑,仍旧“死缠烂打”;还有的说:“这些娘们不挣钱倒管得宽,抓安全是矿上的事,你们是六个指头挠痒——多一道子。”矿工见了女协管员,像是躲瘟疫,好像本身就是不安全因素,但她们没有因此而退缩。

如今的区队领导见了女协管员们会笑着说:又来串亲戚了……

执着无悔坚持撑起煤矿安全伞

到违章矿工家庭,送违章帮教书,签订安全家庭公约,违章矿工要写出书面安全保证书,其父母或爱人在上面签字。这样的举动刚开始并不受欢迎。一次女协管员陈莹上门家访时,违章矿工小王一见边关门边说:你算干啥的,不由分说便堵住门不让进,这时,门口已经围观了好多人议论纷纷:这女的是干吗的?现在这人胆子可真够大的,“三”都敢上门了……那会泪水怎么也止不住地涌出,陈莹反问自己:到底为啥要受这份气!不干了!可是一觉醒来又觉得干吗啊,错的又不是自己,不行还得去,老公笑她:你以为人人都和我一样啊,任你“唠叨”!第二次敲开小王家的门,开门的是他的爱人,开始也是用很怀疑的眼光看着陈莹。第三次来时,小王一家三口都在,那天陈莹告诉他们在矿难时唯一的一名幸存者——王克修因为及时戴上自救器而逃生的事情,他们夫妻俩不约而同地说:原来是这样啊。小王两口立即就在《帮教责任书》、《夫妻安全公约》上签了名字,小王也写了很深刻的“安全保证”。后来开“三违”职工家属座谈会,小王在会上当众致歉,感动得陈莹又是抹眼泪,又是抹鼻涕。

正是这样一群不分严寒酷暑,不管刮风下雨,凭着一股对安全的热情,凭着一颗对矿区的爱心,不计报酬,默默地为企业安全生产奉献着的女协管员们,一次次的上门、一次次被冷落、一次次的苦口婆心,为矿井的安全生产挥洒了汗水、真正诠释了女工协管工作的重要意义,在她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促使各种“三违”现象明显减少,为矿井持续安全生产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

一个煤矿家属协管员的幸福梦

“我的梦想并不是高不可攀,我的幸福并不是相距甚远,我眼中的幸福很简单,就是能拥有一个温馨舒适的家,有和和睦睦、健健康康的家人,用家属协管员这个特殊的岗位,为矿工兄弟们传递安全,不管以后肩头的担子有多重,我会坚持用安全铺就一条幸福路。”这是罗明喜和记者交流时的一段话。

罗明喜是陈家山煤矿女工专职协管员,她说,女工协管员的作用,让矿工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下班,因为矿工的生命安全是一个家庭最大的幸福支撑。

罗明喜说,每天整理着帮教单,看着矿工写下的安全保证,回味着签订《夫妻安全公约》时每个人的表情,丝丝甜蜜涌上心头,一丁点成就感也在心中荡漾开来;每天,看着亲如手足的工友坐着矿车徐徐离去直至入井,目光里送去的是无限祝福,说不定哪个班次里面就有自己的老公;每个班,迎着那些黑的面孔,这时一颗心感觉真的像乐开了花,他们的幸福感洋溢在脸上,实实在在。(温荆亮首席记者赵蕾本报记者王媚)

80后矿工王天明:让青春在矿山飞扬

第一眼看到陈家山煤矿通防科的王天明,这个80后还显得有些紧张,说话时带着客气、礼貌,恰恰就是这位80后的大学生和他的矿友,为陈家山煤矿连续安全生产1500余天,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采煤是个力气活,在蜜罐里长大的80后,如何能胜任这么“艰苦”的任务呢?王天明告诉记者,不拿撬杠不拿钻,玩的就是高科技。

王天明每天的工作,就是将井下采掘工作面的瓦斯治理到最低,以确保井下作业人员安全生产。王天明说,2008年他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同七八位大学生一起分到陈家山煤矿工作,短短8年时间,那个时候分来的大学生,现在都已经成为矿上核心的技术人才,这群受过高等教育的80后年轻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知识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睡觉都想着井下安全

有知识、有能力,不代表都能完全适应这个工作。

老家在四川的王天明,2008年毕业后放弃了城市的高薪工作机会,来到陈家山煤矿做了名地道的煤矿工人。

他告诉记者,2004年入学那一年,陈家山煤矿发生11·28瓦斯爆炸事故,这对于刚刚入学学习安全工程专业(主要是煤矿安全)的他冲击非常大,父母曾经劝他退学重考,但他毅然决然坚定自己的意愿,一定要读好书,为煤矿安全事业作出一份贡献。

2008年7月,王天明被分配到陈家山煤矿工作,当时心里怯怯的,再怎么说,煤炭行业毕竟是一个高危行业,矿区是多瓦斯重地,安全弦一刻都不放松。第一次下井,他至今难忘,他被安排和另一名技术员下井抬抽瓦斯的管子,这根管子真不敢小看,直径400mm、长6m,材质SUP,重量有近300斤,只有两个技术员抬,那时候细皮嫩肉没干过重体力活的他根本就抬不动,可这就是现实,这就是工作,只能硬着头皮干。

随后几个月,他熟悉了环境,真实了解了井下情况后,便一心只往工作上扑。在煤矿,安全问题就成了他的“天字号”任务。王天明说,每到井下,常想的问题就是安全,治理瓦斯成为他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他在上班时间就会不停地在井下走来走去,在办公室便盯着电脑屏幕上的上百处监控,以便发现隐患及时处理,瓦斯浓度超标,他的手机就会响,必须立刻下井排查隐患。

王天明说,2008年毕业来到陈家山煤矿时,矿上缺技术人才,科班出身的他,比谁都深知治理瓦斯的重要性,如果瓦斯在井下超过规定的极限,所有的工作必须要停下来。瓦斯要24小时监测,万一哪里检测不到就会漏气,就会出事故,安全治理决不允许出错。

生活就是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在矿上除了工作只有工作,生活中,他自己两年没有回过家了,就连2009年婚礼都是在矿上举行的,小孩今年4岁,每天都是早上6点多送去幼儿园,一送就是一整天,孩子放学后让老师先接回家里,他忙完后再去老师家接走,他平时没有周末,也来不及想别的事,晚上睡觉前还要将工作过一遍,琢磨一下通风系统、瓦斯有什么问题,全想着井下的事。

这个80后和普通80后不一样,他干着甚至枯燥乏味的工作,他过着单位家里两点一线的生活,他很多年没有走出过铜川,他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煤矿,说到这里,王天明想了想告诉记者,他说煤矿的节奏感很强,他也没时间去想外面的生活,作为矿上重要的技术力量,他深知肩负的责任有多重,这几年把陈家山煤矿的技术撑起来了,煤矿工人也告别了“傻大粗”的形象,人人都有极高的安全意识,这是观念的转变和科技的进步,他愿意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煤矿事业,这是一份光荣,更是一份责任。(本报记者王媚)

责任编辑:周彦荣 编辑:郝 龙


上一条:声明:陕西煤化能源有限公司与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公司不存在关联关系
下一条:陕西煤炭价格指数(2015.6.19数据)

打印】    【收藏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