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十年风雨兼程,七十载春华秋实。在铜川矿业公司迎来七十华诞的历史性时刻,我们追溯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共同回望无数建设者用汗水浇灌梦想,用奉献铸就丰碑的光影记忆。

铜煤的辉煌史册中,镌刻着一个特殊的名字——牛瑞山。他的一生,是一段从地心深处到烽火战场,再由革命岁月回归煤海奋斗的传奇。他是抗美援朝战役中让美军闻风丧胆的“爆破能手”、志愿军中涌现的“特等功臣”,也是陕煤集团铜川矿业公司建设大军中默默耕耘的平凡矿工,是一位用一生诠释忠诚与担当的共产党员,一位辉映铜煤史册的英模人物和精神旗帜。
从煤矿到战场:“爆破能手”辉映我军战史

地心深处八百米,青春作伴煤海间。早于战争的烽火硝烟前,牛瑞山就与煤矿结下不解之缘。他1920年出生于北京,曾在门头沟煤矿从事煤炭开采工作近十年。在旧社会的门头沟煤矿深邃的井巷里,年轻的牛瑞山与煤矿的井巷、煤尘、岩层为伴,为了生计而辛苦劳作。近十年的煤矿生涯,不仅锻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更让他对炸药的特效了如指掌。那时的他或许不曾想到,这门在地心深处、千尺井巷谋生的手艺,在他后来的军旅生涯中,将在异国的战场上凸显神威,成为摧毁美军坦克的制胜法宝。

1951年10月,朝鲜文登川。美军的秋季攻势正值最疯狂之时,他们吹嘘的“坦克劈入战”如洪水猛兽般袭来。“用一切方法挡住坦克,才能巩固阵地夺取胜利”——这道来自上级的命令,沉甸甸地压在每个战士的心头。
连续多天蹲在交通沟里的牛瑞山,望着美军横冲直撞的坦克如“钢铁怪兽”一般肆虐,牛瑞山心里憋着一团火、窝着一股气。这个沉着冷静、机智勇敢的共产党员、钢铁战士,虽然是第一次见到坦克,但却毫无惧色。他天天观察、时时分析、细细琢磨,渐渐地看出了门道:“美军的坦克不过就是装甲厚一点,只要有力量强大的武器,就不愁治服不了这个钢铁巨兽。”

时间推移到1950年10月12日,牛瑞山与战友受命去掩护无后座力炮打坦克。每天清早出发,夜幕降临才归来,但一连几天却战果寥寥。这时,当他听说战友阎湘子用手雷打坏了敌人的坦克,胡连用无后座力炮一天击毁了四辆美军坦克时,他想“无后座力炮不会使,可使用地雷咱是行家里手啊!”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

经过细致观察敌人坦克的行动规律,他大胆地向连长提出用地雷炸坦克的建议。“地雷炸坦克当然可以,不过现在地雷还没有发下来。”连长说。“如果有了地雷,这个任务算我的,我一定要让美军的坦克在阵地上被打趴下,护航教训教训这些美国佬!”牛瑞山掷地有声地说。
10月16日,因作战勇敢,刚刚升任排长的牛瑞山,在17日就光荣地接到了战斗任务——炸美军坦克。当他看到那些装着新式反坦克地雷的木箱子时,内心激动不已。当晚,牛瑞山就带着郑力生、肖廷壁两个小组长,在阵地前埋下了地雷。
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敌人的坦克鬼使神差般变换了队形,竟然避开了所有埋设的地雷。对此,牛瑞山没有气馁,他想面对狡猾的敌人“非要堵到他们的门口埋地雷才行啊!”于是,在仔细勘察地形后,他带着三名战士在夜色掩护下越过封锁线,直插离敌人前沿仅百米的地方,在水坑边、石头下、垄坎上,精心布设了“死亡陷阱”,并巧妙伪装成炮弹坑的模样待敌进入雷区。

18日清晨,当美军的四辆坦克大摇大摆驶来时,牛瑞山在心中呐喊:“瞧好吧美国佬,那里有地雷!”。顷刻之间随着“轰”的一声巨响,首辆坦克应声瘫痪、趴窝不前。这一刻,牛瑞山心中涌起难以言表的激动——这可是他炸毁的第一辆美军坦克啊!
而这仅仅是个开始。11月21日,敌人出动21辆坦克来复仇。这一次,牛瑞山小组与朝鲜人民军密切配合,并创造了战场奇迹:美军坦克先是被朝鲜人民军炸毁7辆,接着被牛瑞山小组炸毁2辆,随后又被我军炮弹击毁4辆,溃逃途中又有2辆触雷爆炸。这是敌人实施“坦克劈入战”以来最惨重的失败,也是闻风丧胆的美军最后一次踏入文登川。

四十昼夜鏖战急,十辆坦克化灰烬!40个日夜,10辆美军坦克被摧毁——这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更是一个矿工出身的英雄,与战友们用智慧和勇气书写的战争传奇!正如《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六十八军军史》记载,牛瑞山通过白天观察掌握敌坦克行动规律,夜间深入敌后埋雷,并大胆的在被炸坦克周围进行二次设伏,创下两天炸毁五辆坦克的惊人战绩。凭借炸毁敌军坦克十辆的辉煌战绩,牛瑞山荣获“爆破能手”光荣称号,记特等功一次,其英雄事迹被载入军史,编绘成连环画广为传颂。
从战场回归煤矿:英雄本色在煤海深处激荡

1956年9月,载着战功的牛瑞山主动响应国家号召,转业到正在创业起步阶段的铜川矿务局王石凹煤矿。从战场到矿山,从特等功臣到普通矿工,他是人生再次转变为煤矿工人,却始终保持着共产党员、革命军人的初心本色。
牛瑞山为人低调,干活拼命,矿工们只知道他是个老兵,却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沉默寡言的工友,就是在抗美援朝文登川战役中炸毁美军坦克的战斗英雄。牛瑞山在王石凹煤矿工作期间,将赫赫战功和英雄事迹深藏于心,却把军人的严明纪律、过硬作风、勇敢无畏和共产党员的率先垂范、实干担当、奋斗精神带到了铜川矿区的千尺井下和工友们身边。
脱下军服换工装,功名深藏煤海中。英雄的身份变了,但那份忠诚、担当、果敢、智慧却从未改变。煤城铜川、鳌背山下、井巷深处,面对艰苦的生产条件,牛瑞山就像当年研究如何炸毁美军坦克一样,刻苦钻研煤矿生产技术,时刻保持严谨、细致、精确,将顽强的战斗作风与艰苦奋斗的意志融入矿山生产建设的滚滚洪流之中,以热血与赤诚、实干与担当、奉献与拼搏,奋战地层显赤诚、耕耘煤海写人生。
在铜川矿区工作的二十五年间,牛瑞山高调做事、低调做人,从不夸耀战功、从不居功自傲,只是默默地将一名共产党员、革命军人的初心使命、军人本色、优良作风带到矿井、融注岗位,以钢铁意志和战斗姿态,生动诠释着“真正的英雄,不仅要能在战火硝烟中叱咤风云,更要能在平凡岗位上默默坚守”。他把人生中最美好的年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陕煤集团铜川矿业的煤炭事业,这种“深藏功与名、扎根煤海中”的高尚情怀,这种“甘做平凡人、不计名与利”的精神境界,正如蕴藏煤海的乌金一般,不显山露水、只默默无言,但却以身躯赴使命,燃烧送温暖、奉献播光明。
从英雄到凡人:精神光辉映照赤子丹心

七十华诞忆英豪,精神火炬代代传。七十年过去了,牛瑞山老英雄的故事依然在煤城大地、铜川矿区传颂,那份深入骨髓的忠诚,从战场到矿山始终如一;那种甘于平凡的奉献,从爆破到生产永不止步;那种淡泊名利的境界、永不懈怠的干劲、顽强奋战的作风、高尚纯粹的人格、令人敬仰的风范,无论在哪个年代都闪闪发光,并生动诠释了“捍卫正义、保家卫国”、“开采乌金、奉献光热”的崇高精神——无论是战场浴血,还是煤海建功,其核心都是爱党爱国的家国情怀、为企为民的忠诚奉献。
在铜川矿务局乃至整个陕煤集团的发展历程中,有许许多多像牛瑞山一样从战火中走进煤海的革命战士、英雄模范。他们以军人的本色、矿工的奉献、赤子之丹心、凡人的光焰,践行着铜煤矿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三特”精神,以“一不等,二不靠,三不埋怨四不叫,埋头苦干往上搞”的铜煤“四不”精神,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创造出了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后人的辉煌业绩。
他们构成了铜煤精神谱系中红色印记、厚重底色、精神风范,他们带来的革命性、纪律性、意志力、执行力、战斗力和不怕牺牲、英勇无畏、敢打必胜的精神,深深融入了铜煤的血脉,成为“铜煤精神”乃至“陕煤精神”弥足珍贵、熠熠生辉、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时代同行、与日月同辉。
新时代的铜川矿业,各项事业都取得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在共和国陕西煤炭事业的史册上留下了厚重的铜煤答卷。而铜煤王石凹煤矿更是以累计生产煤炭5000多万吨的战绩,为铜川矿区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2014年,在“煤市严冬”冲击、资源枯竭掣肘之下,履行了自己的职责使命,退出铜川矿业现役矿井序列的王石凹煤矿宣告关闭。但英勇顽强的铜煤王石凹人没有停下战斗的脚步,而是以直面现实、迎难而上、接续奋斗的精神,在有序完成矿井关闭回收、人员分流安置后,开启了昔日搏击煤海的老矿区,向今朝变身为工业遗址公园的文旅之路转型的华丽蜕变,通过打造王石凹煤矿工业遗址公园,探索工业遗存保护利用与工业旅游融合发展的新路子,让曾经为铜川矿业煤炭生产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王石凹煤矿,转型为一个留存历史记忆、传承奋斗精神的新高地,正所谓老矿转型、重焕生机、再续发展。这也是对牛瑞山老英雄等参与了铜川矿业和王石凹煤矿建设与发展的铜煤创业者的记忆留存、时光再现与深情致敬。
文登川上炮声隆,鳌背山下乌金灿。
英雄精神今犹在,励我后辈再扬帆。
七十年风雨见证,新时代征程在前。
且看铜煤好儿女,续写辉煌新篇章。

注:本文第一作者姜小平,系中国收藏家协会书报刊收藏委员会常务理事,解放战争史料收藏家,陕煤集团所属陕建机股份公司职工,专注红色史料收集二十余载,收藏事迹被中央电视台、新华社、解放军报等媒体报道和介绍,曾多次向铜川矿业公司无偿捐赠同官煤矿解放、铜川矿区建设、雷锋与姚筱舟的故事,铜煤英模冯玉萍、志愿军英雄牛瑞山战斗故事等史料。
特别说明:
文中关于牛瑞山在文登川战役中的相关史料摘录自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六十八军政治部编印出版的《英模史册》《英模史册》长245毫米,宽180毫米,红色绸面精装本,共118页。
2025年8月,作者经北京一位资深藏友的多次努力才得以收藏此史料,为让14万陕煤儿女回望牛瑞山老英雄的光辉事迹,此次征文特别将相关内容进行了首次披露,以激发铜煤矿业人干事创业的勇气与斗志,也以此文致敬铜煤英雄牛瑞山老前辈和奋战在铜川矿业各条战线的英勇矿工们,以及为共和国煤炭建设事业拼搏奋斗的英雄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