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登录陕煤集团铜川矿业有限公司官网!

当前时间:
最新文章
公司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铜煤新闻 - 公司要闻
三秦都市报:80后矿工王天明:让青春在矿山飞扬
作者:三秦都市报   来源:    发布日期:2015-06-20   点击次数:
分享:

第一眼看到陈家山煤矿通防科的王天明,这个80后还显得有些紧张,说话时带着客气、礼貌,恰恰就是这位80后的大学生和他的矿友,为陈家山煤矿连续安全生产1500余天,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力量。采煤是个力气活,在蜜罐里长大的80后,如何能胜任这么“艰苦”的任务呢?王天明告诉记者,不拿撬杠不拿钻,玩的就是高科技。

王天明每天的工作,就是将井下采掘工作面的瓦斯治理到最低,以确保井下作业人员安全生产。王天明说,2008年他毕业于河南理工大学,同七八位大学生一起分到陈家山煤矿工作,短短8年时间,那个时候分来的大学生,现在都已经成为矿上核心的技术人才,这群受过高等教育的80后年轻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知识可以转化为生产力。

睡觉都想着井下安全

有知识、有能力,不代表都能完全适应这个工作。

老家在四川的王天明,2008年毕业后放弃了城市的高薪工作机会,来到陈家山煤矿做了名地道的煤矿工人。

他告诉记者,2004年入学那一年,陈家山煤矿发生11·28瓦斯爆炸事故,这对于刚刚入学学习安全工程专业(主要是煤矿安全)的他冲击非常大,父母曾经劝他退学重考,但他毅然决然坚定自己的意愿,一定要读好书,为煤矿安全事业作出一份贡献。

2008年7月,王天明被分配到陈家山煤矿工作,当时心里怯怯的,再怎么说,煤炭行业毕竟是一个高危行业,矿区是多瓦斯重地,安全弦一刻都不放松。第一次下井,他至今难忘,他被安排和另一名技术员下井抬抽瓦斯的管子,这根管子真不敢小看,直径400mm、长6m,材质SUP,重量有近300斤,只有两个技术员抬,那时候细皮嫩肉没干过重体力活的他根本就抬不动,可这就是现实,这就是工作,只能硬着头皮干。

随后几个月,他熟悉了环境,真实了解了井下情况后,便一心只往工作上扑。在煤矿,安全问题就成了他的“天字号”任务。王天明说,每到井下,常想的问题就是安全,治理瓦斯成为他工作的重中之重,所以,他在上班时间就会不停地在井下走来走去,在办公室便盯着电脑屏幕上的上百处监控,以便发现隐患及时处理,瓦斯浓度超标,他的手机就会响,必须立刻下井排查隐患。

王天明说,2008年毕业来到陈家山煤矿时,矿上缺技术人才,科班出身的他,比谁都深知治理瓦斯的重要性,如果瓦斯在井下超过规定的极限,所有的工作必须要停下来。瓦斯要24小时监测,万一哪里检测不到就会漏气,就会出事故,安全治理决不允许出错。

生活就是除了工作还是工作

在矿上除了工作只有工作,生活中,他自己两年没有回过家了,就连2009年婚礼都是在矿上举行的,小孩今年4岁,每天都是早上6点多送去幼儿园,一送就是一整天,孩子放学后让老师先接回家里,他忙完后再去老师家接走,他平时没有周末,也来不及想别的事,晚上睡觉前还要将工作过一遍,琢磨一下通风系统、瓦斯有什么问题,全想着井下的事。

这个80后和普通80后不一样,他干着甚至枯燥乏味的工作,他过着单位家里两点一线的生活,他很多年没有走出过铜川,他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煤矿,说到这里,王天明想了想告诉记者,他说煤矿的节奏感很强,他也没时间去想外面的生活,作为矿上重要的技术力量,他深知肩负的责任有多重,这几年把陈家山煤矿的技术撑起来了,煤矿工人也告别了“傻大粗”的形象,人人都有极高的安全意识,这是观念的转变和科技的进步,他愿意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煤矿事业,这是一份光荣,更是一份责任。(三秦都市报记者王媚)

责任编辑:周彦荣 编辑:郝 龙


上一条:三秦都市报:女协管员煤海中的铿锵玫瑰
下一条:公司铜煤大讲堂举办廉洁从业和网络舆情管理专题讲座

打印】    【收藏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