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兄为父 擎起多难家庭的艳阳天
记公司第二届孝老爱亲模范——刘小明
俗语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铜川矿业公司金华山矿物业管理公司52岁的职工刘小明在家庭极为困难的情况下,用他那坚强的信念和博大的胸怀协助父亲支撑起一家八口的大家庭,六个兄弟先后娶妻成家。特别是在父亲、母亲身患重病卧床不起、四第刘锁明遭遇车祸成了植物人时,他面对如此困境,不但没有放弃,反而用不屈的脊梁撑起这个支离破碎的家庭,用孝心、真情谱写了一曲曲孝老爱亲的感人事迹。
用瘦小的身躯 挑起家庭的重担
刘小明出身在矿区,父亲是一名矿工,家大人口多,收入和支出严重失衡,微薄的收入再也满足不了一家八口人的开支。每到深冬,北风刺骨、滴水成冰,他看着同龄人个个棉衣裹身,而自家的兄弟连一条绒裤都穿不上,冻的瑟瑟发抖,他黯然泪下,发誓放下美好的幢景,用瘦小的身躯担起家庭的重担。1978年2月,年仅17岁的他,告别徜徉于学知识的海洋,被招工在金华山煤矿采煤二区当上了一名采煤工。他干过采煤工,当过验收员、钻探工,在这漫长的11年间,他每月将41.44元上交给父亲,来补充家庭生计,解决柴、米、油、盐、酱、醋。
随着时间的推移,岁月的流失,父亲年寿已高,几个弟弟已经到了招工和谈婚论嫁的时段了,他替父母解难,为弟弟们参加工作煞费苦心。他跑断腿、磨破嘴,操碎心,终于先后让几个兄弟成了家,了却父母心愿。
父亲重病、兄弟出车祸,让他承担了久病床前有孝子角色
人常说;“天有不测风云,人又福祸旦夕。”05年6月,刘父患上前列腺癌,后转移为骨癌。先后在西安几大医院住院治疗。后来辗转铜川市人民医院、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病情稍有好转,刘父体谅孩子的经济情况,坚决要求出院。回到家,为了方便照顾患病的父亲,刘小明将父母接到自己家里,和妻子一起照顾。大嫂郭铜菊是一名教师。自从嫁进刘家大门,既当嫂子又当妈,她把自己和这个家紧紧地连在一起,帮助母亲做饭洗衣,给弟兄们缝缝补补,家里兄弟们结婚、生子(女),以及兄弟住院,老人有病等等,她跑前跑后、出钱出力、毫无怨言。
刘小明带着父亲定期到医院检查、治疗。每一次上下楼,刘小明背着年迈的父亲穿梭于病房之间。每一次治疗,医生们在告知病情危重的同时,暗暗钦佩这位大哥。巨额的医疗费,仅靠刘小明夫妻工资来维持家庭的开支和为父亲治病,无奈之下,他召集兄弟们协商给父亲看病事宜时,对于父亲的病情,弟兄们各有说法,但是刘小明心知肚明。为了尽孝,作为长子,他只能尽心尽力,其他别无选择。对于兄弟们的怨言和借口,刘小明不说什么,只是默默的为父亲治疗,休养。妻子郭铜菊也支持他的举动。就连懂事的女儿刘欢祝福爷爷早日身体康复。放学后,跑前跑后,照顾爷爷,替父母分担事务。
正当刘小明照顾重病的父亲时,一场厄运又悄悄地降临到这个不幸的家庭里。2008年11月19日,在外打工的四弟刘锁明遭遇车祸,头部和腿部严重受伤。刘小明安顿好父亲,立即赶往西安。四弟刘锁明在重度昏迷长达四个月的时间里,刘小明不分白昼待在兄弟身边,经过西安唐都医院大夫的五次手术精心抢救,命算保住了。手术后,刘小明精心照料,四弟妹非常感动。11月25日,噩耗传来。家中的父亲撒手离去。刘小明快速从西安赶回家中,在悲痛中送走了老人。四弟刘锁明在西安医院治疗的半年时间里,刘小明和四弟妹轮流照顾着受伤的兄弟,四弟的伤情恢复较快。四弟在外打工,无固定职业,所有的花费全落在刘小明身上。刘小明的行动感动了医院的大夫和护士,他们对刘小明赞叹不已:“真是个好大哥!就是当父亲的难以做到这一点!”
帮助四弟恢复,让他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09年5月份底,四弟从医院回家休养。四弟行动不便,身体恢复和锻炼成了刘小明的必修课。东方的太阳还没有升起,刘小明给年迈的母亲和弟弟买来早餐,询问身体情况。然后就急急忙忙上班了。下班后,刘小明将弟弟掺扶下床,在门前、马路边、宽阔的俱乐部广场恢复锻炼。妻子郭铜菊帮助做点家务活。慢慢的、四弟刘锁明能独立的行走了。刘小明在陪着兄弟锻炼的同时,讲述我国身残志不残的张海迪、美国女作家及教育家海伦·凯勒、世界最著名的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他们不放弃,努力进取的励志故事,督促兄弟前行。夕阳西下,照在手足情深的刘氏兄弟身上,绘成一幅感人的画卷……
旧病复发,让四弟变成了植物人
正当大家为四弟恢复出现奇迹暗暗高兴之时,突然有一天,由脑外伤引发的癫痫等症状再次将刘锁明送到了铜川市人民医院。其他兄弟忙着上班,照顾孩子。刘小明这位大哥担当起了重任,和弟妹一起照顾四弟。由于病情特殊,治疗一段时间,病情稳定了再回家休养。病情发作了,赶紧送医院。当刘小明第四次急匆匆的将四弟送到医院时,望着患者久违的伤病情,医生们婉言拒绝了住院治疗。无奈,刘小明含泪将四弟安顿在家。而这时,四第刘锁明的妻子不能面对这一切,离家而去。这一刻起,他也明白了意味着什么。每天,他一如既往的照顾着病情愈重、生活不能自理的四弟。早上,他左手拿着筷子,轻轻地敲开四弟的口。右手端着勺子,一勺一勺地为兄弟喂食奶粉。中午下班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兄弟的午餐。晚上,给四弟喂食、喂药;还要给四弟清理大小便;最后擦洗身体,防止生褥疮。这样的动作,坚持了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连刘小明他自己也数不清.....
母亲的瘫痪,使他担任起双重责任
2011年7月份,刘母年迈引起的脑梗让70多岁的老人瘫痪在床,卧床不起。刘小明的担子更重了。而这时,这么多年来一直默默支持他,在最困难时的时候无怨无悔支持他的爱人郭铜菊成为他坚强的后盾。他们一起,侍奉两位瘫痪在床的亲人。每天早上,他和爱人一起给老人喂食,给四弟喂奶粉。整理房间,然后,刘小明急匆匆上班。“久病床前无孝子!”可是,刘小明、郭铜菊夫妇二人毅然挑起挑起家中重担这么多年,把中华传统美德演绎在现实生活中。至今,数万元不能报销的医药票据还沉睡在刘小明家的抽屉里。“长兄如父、长嫂比母!”这也是刘家兄弟对大哥大嫂的最真挚的、内心深处的表达……
花开花落,年年岁岁。刘小明无私的行动感染着矿区的人们,刘家的故事在矿区流传。每天,刘小明迎着朝阳、披着晚霞,奔波忙碌在患病的母亲和瘫痪的兄弟间。前面的路还很长,还很渺茫。更需要疲惫不堪的刘小明坚强前行。他毫无怨言,夫妻二人,携手并肩,走进年迈的母亲、瘫痪在床的兄弟……
当小草泛绿、柳枝摆动、春暖花开的季节来临之时,刘小明无心观赏,只能匆匆走过,走向熟悉的面孔。重复着千万次的工作、述说着千百遍的故事……“你辛苦么?有怨言么?”面对亲朋好友的关怀,刘小明抬起憔悴的脸说道:“不辛苦!没有怨言!老父亲把对子女的第一份爱给了我!老母亲把第一口奶水喂给了我!有何怨言?照顾兄弟,体现我们手足之情啊!”
山还是那座山、房还是那座房,年过半百的刘小明夫妇坚定心中不变的信念,走过风雨,走进心中的艳阳天……
编辑:郝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