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两年努力,铜川矿区开采沉陷规律及水源地破坏研究已取得可喜进展。以本项目的研究成果为科学依据,合理规划开采规模,既提高煤炭资源的回收率和煤矿开采效益,又将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有利于促进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铜川矿区按照岩层强度分类标准,研究区主采煤层上覆基岩应属于中硬强度类型。
其地表移动观测数据显示:①采深是影响地表动态变形的主要因素。②开采速度与开采厚度对地表下沉速度及持续时间有重要影响。开采速度与厚度越大,最大下沉速度越大,活跃期越短而累计下沉量越大,移动总时间相应缩短。③黄土层厚度是影响地表动态移动规律的重要因素。随着土岩比的增加,地表下沉速度有增大的趋势,在非充分采动条件下,开采裂隙带高度会随着工作面推进距离的增加而升高。充分采动条件下导水裂隙带发育的最大高度确定之后,应用冒落成拱理论便可计算出非充分采动条件下的导水裂隙带高度。
本次研究是以铜川矿区全部地面岩移观测站资料为基础,以相似材料模拟和计算机上数值试验为手段进行的。其结论虽然比较深刻地揭示了铜川矿区开采沉陷的机理和规律性,在大采深、小采高、小工作面开采条件下,地表移动变形周期比正常开采长得多;在长期载荷作用下,煤柱有可能遭到破坏,从而引起地表破坏程度增加。因此,要延长对这类工作面地表移动变形的观测时间,以进一步积累经验。同时,要注意对地面建筑物变形情况的监测,防止意外灾害的发生。该项目获集团公司二等奖。
编辑: 鱼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