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煤集团网站 2017年8月29日 党建工作
在这收获的季节,伴着霏霏细雨,为期五天的铜川矿业公司2017年度新闻舆论通讯员培训班结业了。短短的五天,是新闻高手们传授技能、授业解惑的时刻;是新闻写作新手老手相互交流,增进友谊的五天。老友见面,甚欢;新友见面,甚喜。讲者激情澎湃,娓娓道来;听者一丝不苟,聚精会神,与资深记者、网络大咖共话新闻宣传事业的美好未来,何不快哉!

语重心长话“铜煤”
说铜煤,话铜煤,讲不完的是“铜煤”故事。为大家授课的几位编辑记者也出自于铜煤,他们为铜煤新闻宣传事业呕心沥血,奋笔疾书,笔耕不辍的可贵精神感动了学员,为通讯员开讲的第一位老师是陕西日报驻铜记者刘喜顺。多年来,他经常深入矿区,采写了许多有价值、有影响的好稿件,荣获了不少新闻大奖。讲课当中,他语重心长地说:“新闻无处不在,看你怎么去抓,恨天下无书以未闻,知天下知识切为心”。这是对新闻概念最好的诠释。
煤矿出身的西部法制报驻铜记者站站长李成龙讲起如何写好煤矿新闻,感触很深,娓娓道来。“你写的新闻生动,就有人爱看,你所付出的劳动虽然艰辛,的确光荣,吃不了苦,是干不好这行的,就是干好了,也不能原地踏步,停滞不前,因此,需要坚持下去,锲而不舍”。
三秦都市报驻铜记者站站长崔战雄授课的题目是《如何提高与记者打交道的能力》。他深有感触地说:“掌握天下大事,关心身边小事,是我们干好新闻宣传工作的基本功。”讲课当中,他常常提到“铜川矿务局”这几个字,他认为,这样叫非常亲切。他发自内心地说:“作为一名基层通讯员,讲好铜川矿业的故事,就是讲好铜煤故事,就是讲好铜川的故事,就是讲好陕煤集团的故事。”

用热爱勤奋构筑新闻篇章
通讯员付金荣说,相聚是短暂,培训是难忘的。老师们精彩的授课片断历历在目,让我收获颇丰,感慨良多!热爱新闻工作,是我们通讯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纵观本次授课的诸位老师,他们都是资深记者、媒体人,他们怀着满腔热忱对待新闻工作,持之以恒地工作在新闻第一线,几十年坚守阵地,写出了一篇篇耐人寻味、感人至深的好文章、好作品。王成祥老师为了煤炭事业,为了热爱的新闻工作,多次下井采访,深入一线,与工人师傅同吃同住,终于写出了多篇洋洋洒洒的反映煤矿工人的长篇小说、报告文学。今后的工作中,我要及时发现新闻,捕捉新闻,琢磨新闻,找准新闻的角度和亮点,用自已敏锐的视角去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
通讯员张云祥在徐家沟煤矿工作,经过了煤炭行业“十年的黄金时期”,也经历了矿井由兴而衰,走向关井压产的全过程,他的内心五味杂陈,难以表述。由于自身勤奋好学,工作突出,他被授予“全国优秀农民工”称号。他激动地说,写新闻稿件锻炼了我,也改变了我的命运。培训学习回矿上后,我要把所学到的新知识、新观点、新方法用以指导新闻写作实践当中去,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多关注矿区和谐稳定、“三供一业”、盘活资产、便民服务和美丽矿区建设等方面的典型人和事,精密构思,反复推敲,及时写出高质量的新闻稿件。
奥博集团通讯员冯育强说,这次培训和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除了增加了网信和自媒体相关知识外,还进行了互动交流。编辑记者和我们一起面对面交流新闻写作体会,心贴心沟通投稿和编稿心得,并对我们提出的问题逐一进行细致的答疑解惑,让我们在感动的同时也明白了编辑们日常工作的辛苦和不易。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按照公司网站和矿工报的投稿要求,认真核对稿件内容,进一步提高稿件质量,不断写出反映企业改革发展的优质稿件。

为同一个梦想而奋斗
因为新闻工作,大家走到了一起;因为新闻写作,大家坐在了一起。这是缘分的相聚。
在为期五天的培训当中,铜川日报社副总编张长江、中国煤炭报记者王成祥、陕西工人报煤化专刊编辑邰荣军、陕煤集团新闻中心徐宝平、铜川市委舆情办管理信息科科长陈涛、铜川“自媒体达人”王栓兴等资深编辑记者,分别从消息与通讯的写作方法、如何提高新闻投稿命中率、网络舆情应对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业务毫无保留地与大家分享新闻知识、新闻资源。
项目管理中心学员深有感触地说:“这次培训不仅是学知识,而且也是交朋友,只有朋友多了,知识多了,新闻线索自然而然也就多了,稿子也就越写越多了,越好了。”远道而来的铁运分公司榆横铁路的学员说:“通过这几天的培训,让我找到了方向感,知道了怎么去发现新闻,去写好新闻,这样上稿命中率肯定会提高。”
“这次培训,是一次集训,更是一特训,虽然只有短短五天,但收获多多。当下,在铜川矿业实现转型发展和追赶超越的进程中,新闻宣传这片阵地,同样是没有硝烟的战场,我们要一鼓作气,乘势而为,打好每一场战役,写好每一篇令人关注的稿件,就是每场战役的胜利。要为实现梦想而拼搏奋斗。”这是参加本次培训班学员们最好、最圆满的回答。
铜川矿业党委宣传部长、新闻中心主任李德强在培训班结束时强调,我们所处的是个伟大的时代、变革的时代,感谢这个时代,给我们创造了如此好的机会。我们为自己能赶上这样的好时代而高兴,而自豪……中国梦是世纪之梦,是中华民族之梦,这个时代是我们圆梦的时代。这段意味深长、发人深省的话引起了学员的共鸣。
责任编辑:周彦荣 编辑:郝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