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登录陕煤集团铜川矿业有限公司官网!

当前时间:
最新文章
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铜煤新闻 - 媒体聚焦
陕西日报:老矿新生--陕煤集团王石凹煤矿转型发展的探索
作者:苏怡   来源:    发布日期:2016-06-15   点击次数:
分享:

陕西日报:2016年6月14日 第19版

老矿新生

——陕煤集团王石凹煤矿转型发展的探索

“在我们那个年代,能进煤矿当工人,那都是人人羡慕的事儿,谁能想到就这样停产关闭了。”今年56岁的蒋铁成是铜川矿业公司王石凹煤矿的二代矿工,一家三代劳模。去年矿井关闭后,老蒋按照集团政策办理了内退,儿子则选择分流去了陕北。

5月25日下午,记者从铜川老城区出发,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东,来到了王石凹煤矿。自从去年矿井停产后,原本黑乎乎的选煤楼就被粉刷成了蓝色,远远望去,仿佛一座城堡屹立于山间。如今的王石凹,正在被打造成为一座集休闲旅游度假为一体的工业遗址公园。“这个煤矿拥有当时亚洲最长的单边拐角楼,总长900多米,选煤楼也是西北现存唯一的一座苏联援建的选煤楼……”讲解员的讲述,夹杂着远处传来的轻音乐,让每一位参观者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矿区机器轰鸣、人流穿梭的热闹日子。

作为一个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老矿区,王石凹煤矿是国家“一五”时期,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重点项目之一,1957年开工建设,年设计生产能力120万吨,是当时西北地区机械化程度最高的矿井。作为新中国煤炭工业的“长子”,王石凹煤矿在煤炭发展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曾率先在全国推广高档普采,年产高达133万吨,连续三年夺得全国高档普采冠军,进入煤炭市场“黄金十年”期,最高年产达到了166.8万吨,利润3000多万元。截至矿井关闭前,王石凹累计生产原煤5000多万吨,上缴税金10.12亿元,为国家经济建设特别是陕西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面对当前煤炭行业去产能的深入推进,煤质差、成本高的王石凹成了陕煤集团第一批关闭的8处矿井之一。“作为老矿区,不再生产一吨煤,这样的反差,让很多人都有一种不敢相信的感觉。去年9月底矿井关闭那天,领导在台上哭,职工在台下哭,大家谁都不舍。”回忆起当天的场景,王石凹煤矿党委书记王鹏湿润了眼眶,对于很多人来说,王石凹不仅是一座煤矿,更是几代人记忆里的美好。它的兴衰不仅反映出煤城铜川的变迁,更是我国煤炭现代化发展的一个缩影。

“对于煤矿关停的消息,职工们的心情很复杂,在伤感之余更担心的是今后的生计问题。”老蒋说。相较于其他矿井而言,王石凹的绝大多数职工年龄在40岁左右,离退休人员有近4000人,占到了职工人数的一半多,矿区共有近5万职工家属。为解决好职工的分流安置工作,今年3月陕煤集团出台了《关于建立富余人员分流安置长效机制的意见》,其中距法定退休年龄5年以内的富余人员可以办理内退,退养生活费由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和工龄津贴组成,老蒋就是其中的一员,每个月能拿到1730元。而符合条件的职工可双向选择分流到其他矿区,老蒋的儿子就选择去了陕北。同时,经铜川矿业公司内部协调,已陆续向旗下其他矿井分流安置10批691人,退休98人,解除劳动合同93人,调出9人,借调崔家沟矿20人,自然减员8人。

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剩下的待岗人员怎么办?这些问题成了王鹏的一块心病。

“虽然矿关了,日子照样得过!我们先后多次到陕北,与府谷能源公司协商,劳务输出62名员工,积极申报闲置土地建设100兆瓦光伏发电厂,已完成规划。同时结合矿井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资源,打算将老矿区打造为工业遗址公园,目前已进入PPP项目申报阶段,一旦这个项目通过,就能解决近4000人的转岗问题,带动2000多人的就业。”王鹏告诉记者,工业遗址公园项目计划总投资3.4亿元,已经有不少企业看好这个项目来考察,但由于王石凹煤矿是二级单位,没有资产处置和决策权,如何建立合作机制仍在进一步商讨中。

谈起王石凹煤矿的转型升级,铜川矿业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王蓬用“生得伟大,退得光荣”八个字来评价。谈到未来,他信心满满地说:“煤矿的转型升级一定要和当地城市的发展结合起来,近年来铜川正在向绿色休闲养生城市转型,王石凹应该利用好这一机遇。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国家也曾经历过这样的产业转型,我们就可以借鉴德国鲁尔工业区的转型模式,将大片产业基地保存,发展休闲旅游度假区,周边发展农业示范园,打造吃住游玩的全产业链。王石凹保留着最完整的苏式煤炭工业建筑群,有这样的资源优势。”

责任编辑:周彦荣 编辑:郝 龙


上一条:集团网站:铜川矿业转型发展引起中省主流媒体聚焦
下一条:新城财经:废弃煤矿变身主题公园 煤炭城市铜川转型“城会玩”

打印】    【收藏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