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二十三是小年。
一大早,王石凹矿矿长解耀明就和党委书记王鹏带着几个人到家属区去慰问分流的工人家属。
“往年这个时候矿区早已年味十足……”去矿区的路上,解矿长给记者说的话,言语中能让人感觉到心酸的味道。一路上,工业区张灯结彩的场景,与家属区冷清的年货摊贩,形成强力的对比。
2014年面对煤市“寒潮”,再加上一些井下资源枯竭,王石凹矿这个一五时期由前苏联援建的老矿,不得不宣布停止生产,关井分流转型……
技术骨干 远赴他乡
走进家属区,解矿长扭头就问“老王,范云飞这段时间回来没有?”
“一直没有,他现在在郭家湾矿负责职工培训的工作……”回答问题的老王今年五十岁上下,是工会专门负责矿区职工家属联系工作的。
解矿长所说的范云飞是矿上的技术骨干,以前动力科的科长,现在被安排到矿业公司陕北办事处工作,老婆赵慧娜在矿上上班,父亲以前在矿上大修队干过临时工!
“那就先去范云飞家里看看!”解矿长说道
来到南山一栋单元楼下。一行人敲门而入。一位60岁上下的妇人,怀里抱着一个约莫五岁上下的孩子,孩子一直哭闹不止。见到一行来人,妇人有些莫名的惊讶。
记者从老王处了解到,范云飞是家中独子,这房子是范云飞和妻子在矿上的租住房,妻子大学毕业后跟随他来到矿上,已经快十年了。屋内摆设很简单,没有什么家具,父亲、母亲从河南老家赶过来给他们看孩子。
“王姐,范老哥不在家?解矿长和王书记过来看望你们来了!”老王介绍道
“哦,赶快请进来……”范母说着放下哭闹的孩子。
“就你一个人在家看娃么?”解矿长问道。
“是啊!老范这几天有些事出去了!慧娜每天要上班!等她放假了我们就回老家!”范母说道。
“老家还有什么人啊?”王书记问道
“没什么人了,我们那也是山区,不长庄稼不养人,往年就在矿上过年了,今年儿子去了陕北,儿媳妇就说要回老家去看看!”范母的语气似乎有些伤感。一番安慰和打气后,王书记让人把慰问品给了范母。“这是矿党政给大家的一点心意!”
范母表情有些激动,“谢谢你们,谢谢矿上!”说着接过东西,“看我这忙的,都忘了给大家倒茶了!”“不用了,我们这就走了,您照顾好身体!”说着众人起身离开。
自进门解矿长没有说一句话,记者不解地问道“解矿长怎么了……”“小范是矿上年轻人之中的佼佼者,能力强,技术硬,业务娴熟,是难得的人才,家里的情况我也知道一些,但是家里情况没想到这么困难……这些年轻技术骨干应该作为分流安置的重点”解矿长说道
“其实,我还听说他父亲自从不在大修队之后就去了外地打工。”一旁的老王插话说道。
“唉……”解矿长叹了口气,没有说什么。
两代矿山人 难舍矿山情
“这就是老矿长陈德顺家?”解矿长问道
“是啊,现在家里就剩下老两口,儿子、侄子都去陕北了。”老王补充道。
“我前两天还在街道看见陈矿长用蛇皮袋子背了半袋面,几斤猪肉,东西虽然不多,但是走路颤颤巍巍,上台阶差点闪了一跤!还是我给帮忙把东西背到楼下。”劳资科的一位同志说道。
几个人从一旁的汽车的后备箱里拿出米、面、油。汽车是绕着山路上来的。临近门前,老王将一个红色的信封塞到王书记手里。
王书记敲了敲门。开门的是一位约莫70岁上下的老人,个子不高,皮肤黝黑,鬓角斑白,却很健硕,手里拿着一块抹布。
“陈矿长好啊!”解矿长说道。
“陈哥,这是咱矿上的解矿长和王书记,是给你送年货来了……”老王介绍道。
“赶快请进,赶快请进……”陈德顺很快嘴角露出了一丝欢喜。
这是一座老式的两室一厅房子,家里装修的简陋,桌椅都是一些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家具,水泥地面坑洼不平,墙面有些发黄,正中贴着一张发黄的毛主席画像。
记者小声问一旁的一位同志,老矿长怎么住的这么寒酸。那位同志笑了笑,摇摇头,另一位宣传部的同志说道“这都是老革命了,一辈子也节俭惯了……”
我们进屋后,陈矿长非常的热情,神态有些激动,有些不知道干什么好的感觉。
“老领导,快要过年了,我和解矿长过来,就是了解一下远赴陕北的兄弟们家里的情况,他们在陕北打拼,我们在家的任务就是让你们今年过个好年……”王书记说道。
“谢谢矿上的领导们,虽然矿井关闭了,你们还是给娃找了个好工作!”老陈说着说着眼泪就没有止住。
“马上过年了,兄弟们都远在他乡,矿上的几个领导商量着大家都不能回家办年货,所以我和王书记给大家送了点年货来!”解矿长说着让人把米、面油抬了进来。
“这是一点心意,看看家里过年还需要买点什么!”王书记说着把刚才那个红包递给陈德顺。
“这、这我们不能要,孩子现在在陕北一个月工资不少,要不是大家给帮忙安排,他现在还在家里不知道干什么呢!再说我们老两口也花不了什么钱”老陈推脱道。
一旁的老王说道“陈哥你为矿上奉献了一辈子,儿子侄子以前都在矿上上班,现在矿上转型分流了,你们家孩子又都去了陕北,这是矿领导的一点心意,千万不能拒绝!给你你就拿着吧!”
老陈眼角有些湿润。“那……那就谢谢组织、谢谢领导了……”他把手里的红包颤颤巍巍放在桌子上,起身走进厨房,在底下的一个柜子里翻出了一个被油渍沾染了的塑料袋,拿过来轻轻摊开在桌子上。“这是昨天孩子他妈炸的一些麻叶儿,给过年准备的,领导们先尝尝……”
看着被油渍沾染的塑料袋,几年前,矿山的职工还不是这个样子,逢年过节,肯定鱼肉俱全,合家团聚。只是到现在,不但亲人远在一方,而且年货也变的如此简单。
大家都伸手去捏了一块麻叶儿,放进嘴里,却有甘甜,也有一丝酸意。
几句寒暄,记者心情有些哽咽,起身走了出去。
困难职工 家庭拮据
“要给远在陕北的人创造一个好环境,也要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解矿长对众人说道。“今年是大家远在陕北的第一个年关,能不能安下心,能不能干好,就看今年了,所以我们要把能想到、能做到的都做好,稳定人心,凝聚人心,携手创业转型……”
冬日的风有些刺骨的严寒,而渭北的矿区,更寒冷。
转过一个山头,碰见五六个六十岁左右的老人正在说笑着往一户人家走去。
记者问老王“这些人是干什么的?”
“他们是矿上的老党员服务队,应该是去北山二号楼舍书记家”老王回答道。
一旁的王书记对解矿长说道“你上次不是说要去赵科伟家看看么!他家就在这附近”。
随行人介绍,赵科伟是矿上的优秀青工,今年刚三十岁,这次也去了陕北,老婆孩子都在矿上,岳母在矿上给看孩子。
“佘书记是以前矿上的党委副书记,今年80多岁了,老两口独自在矿上,老伴儿还瘫痪在床,临近年关,儿女都不在身边,咱先去老领导家看看吧!”解矿长说道。
“也好,这几天团委组织了一个青年职工志愿服务队,专门帮助远赴陕北的职工兄弟家置办年货,赵科伟家就让他们去吧。”王书记说道。
从佘书记家出来,天气有些阴沉,众人走到一户自建房门前,房屋有些低矮,砖墙上长满了腐屑。这是一户独立的院落,房顶是一层层粘纸,院子里的空地上残存着几株花卉的枯茎。一个约莫十五六岁的女孩抱着一个1岁左右的小孩子。“你妈妈在家不?”老王问道。
“妈妈出去买东西去了!”孩子突然看到很多陌生人有些窘迫。
突然从房子里又窜出来两个孩子,都十岁左右。
“这么多孩子!”记者有些不敢相信的看着眼前。
王书记解释道“这是矿上以前运输区职工田斌利家,他前妻几年前出了车祸,留下两个孩子,再婚之后后面的妻子又带了两个孩子!他分流去了其他矿上,留下一家子人都在矿区……”
我们进屋子里看了一下,里面紧张的就放了一张床和一个沙发,真难想象一家六口人怎么住得下。
“妈妈去买年货了,有好吃的!”一个十岁的小男孩靠着墙说道。
工作人员放下慰问品,正准备离开,田斌利的妻子拿着一壶油一小袋面回来了,怀里还夹着一包麻花。孩子们抢走了田妻手里的麻花,你一块,我一块的吃着。
解矿长和王书记被请到了屋里的沙发上,众人都在外面站着,解矿长说道“现在要向前看,要有信心,度过现在的难关,企业现在和你们家一样,也是遇到了坎儿,但是上级领导都很关心大家,也在真心实意的帮助大家渡过难关,咱们要同心协力,戮力而为,你也要鼓励丈夫在外面好好工作,生活就能坚持下去,咱们就能迎来曙光!”。
言语虽然不多,但也正是老矿区党政领导的真心话,记者一路跟随下来,面对矿井分流转型,老矿区职工和企业遇到了太多困难,有些是难上加难,……心中此刻,只是默默地希望老矿区能够顺利转型,也更希望老矿区分流转型职工现状受到社会各界关注。
责任编辑:周彦荣 编辑:郝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