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商报 2015年11月4日 今日铜川第四版
读者朋友们大家好,今年是铜川矿务局建局60周年,铜川因矿而兴、因矿设市,可以说,铜川矿务局的历史就是铜川这座城市的历史。60年弹指一挥间,这片热土,沉淀着多少难忘记忆,又留下多少深情往事,峥嵘岁月,如诗如歌。本期文苑选取多篇来自铜川矿务局职工的怀念文章,再次让大家回忆起父辈们的故事,感谢品读鉴赏。
主持人:宋飞鸿
我给父辈点个赞
徐立宽
建局六十载,甲子一瞬间,岁月的长河里,有你们的汗水,青春岁月里有你们前行的足迹,艰苦奋斗历程,有你们留下的灿烂辉煌,翻天覆地的变化少不了你们的功劳,而今无限的美好更有你们奉献的篇章。
踏遍百里矿区,处处留下你们奋斗的印记,翻开往日的相册,虽是发黄的回忆,张张笑脸,却是对你们抹不去的记忆。
而今,你们虽是两鬓染白,苍老许多,却也满目青山不老,回首相望,风景这边独好。
60年的岁月,青春的流逝,你们走过的风雨历程,经历的坎坷和艰辛中充满着光辉的足迹和荣耀。你们是历史岁月的一面旗帜,是晚辈们人生路上的一面镜子,更是我们后辈前进道路上的航标和灯塔,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是因为有了你们,我们不再彷徨,不再犹豫,奋然前行。
建局之初,天南海北的人们不约而至,带着信仰、追求、憧憬,来到铜城,深入煤矿,青春激昂的血性男儿,怀揣着希望和抱负,蹉跎岁月,一路风尘,走上这人生的漫漫历程,多少艰辛,多少磨难,多少激情,多少荣耀,只有慢慢去回味和品尝,正是这种责任的担当,不屈的脊梁,乐观的态度,才成就了你们坚强的韧劲、美好的善良、无私的奉献,那种为生存,为生计,为养家糊口,改变贫穷而坚忍的态度,追求更好生活的勤奋精神,让晚辈们深深敬佩,这是企业的财富芳华,也是我们取之不竭的精神食粮。
一路走来,翻开历史的扉页,秉承代代相承的传统,沧海桑田,逝水流年。当初那些不谙世事的毛头小伙,如今都已两鬓斑白,年逾花甲,步履蹒跚。你们的业绩将会永载史册。父辈的旗帜,父辈的荣光,父辈的精神,父辈的梦想,父辈的追求,将会影响几代人,永远被后来人传承和颂扬!
回顾往昔,你们常年辗转在崇山峻岭,在人迹罕至的地方,风餐露宿,薄衣遮体,帐篷为家,篝火取暖,创业的热土上有你们奔波的身影,井下巷道、矿区深处,山山水水,沟壑卯梁,摸爬滚打,有你们奋斗的足迹。
今日辉煌,有你们的功劳和业绩,在最艰苦的生存环境下你们默默付出,艰苦战斗,卓越追求,百里矿区留下了你们曾经为之奋斗的记忆,你们无怨无悔的劳作和业绩是我们永远继承的财富。你们是崇高的开拓者,更是新生活的建设者,你们走过的光辉历程,历史不会忘记,企业不会忘记,铜煤儿女和伟大祖国不会忘记!
艰苦年代,动荡岁月,国家建设,改革开放,你们咬紧牙关,无怨无悔,默默奉献,把忠诚和精力献给了奋斗的事业,正因为你们的默默无闻、勤劳辛苦,才撑起这一片美好的蓝天,才给予我们晚辈们阳光灿烂的今天。
岁月匆匆,弹指一挥间,你们却在慢慢地老去,岁月的河流承载过太多的沧桑,过去的足迹留痕,如歌的往事渐然飘散,但岁月的年轮和创业的征途永远闪亮着你们的青春印记。
而今的一代,只想为父辈们致以深切的敬意,你们的故事永远值得回味、讲述、流传、追寻。晚辈的我们向敬爱的父辈们致敬,你们表达最诚挚的感恩!我们都是矿工的子弟,都曾依傍过你们的肩膀。你们那种为实现崇高理想,毫无怨言,听取召唤,尽职尽责,兢兢业业,艰苦奋斗的作风,是我们一辈子享用不尽的精神财富,将成为史册里光辉的篇章,我们为你们骄傲和自豪。我们一定会继续踏着父辈们的足迹前行,向着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
三代矿山情
李燕
说到三代,无疑就是祖孙三代人了,时光退回到60年前,不用说,那个时候还没有我,一切的一切就只能听父辈们的描述。
据父亲的描述,那是1958年的夏天,爷爷招工来到了铜川矿务局,被分配到了焦坪煤矿露天采剥队,在当时的陕西,焦坪煤矿是铜川矿务局和省内最大的矿井,分平硐、永红井口和露天采剥队,那时,哪有现代化操作啊,全是靠苦力,劳力来维持生活,在这背后,那些老一辈的人们要付出多少血汗和艰辛,而我们只能在老一辈的叙述中体会。爷爷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付出着自己的心血,把青春和时间都奉献给了矿山。转眼1971年开始扩大煤炭产业,先后建立了陈家山、下石节、玉华等煤矿,刚建立的矿井不管从技术上还是生活上都是比较落后和艰苦的,但是爷爷还是毫无犹豫地选择了去下石节矿工作。爷爷一生朴朴素素,在煤矿工作艰苦的那段日子里,也只有一身工作服,缝缝补补一穿再穿,攒下的钱都贴补了家用。
1966年,百里矿区大字报随处可见,爷爷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工作。恰好,那年矿上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爷爷所在的七号电铲组争分夺秒、加班加点地干,不但材料消耗处于低位运行,而且生产指标像“红箭头”一样向上移动。为了竞赛取得效果,爷爷常常早与其他人到达工作岗位,检查机器,维修注油,待同志们来上班时,就可以正常生产了。有一次,天下着大雨,正在生产的电铲出现了问题,雨一直下不停,爷爷很着急,如果修不好,会耽误好多工作,爷爷说:“走,再大的雨今天也得把机子修好”,这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虽说,他们都穿的雨衣,但是,一个个还是淋得湿透了,铲车修好了,工作正常了,爷爷他们不但没有耽误工作,而且还超前完成了任务,在那次表彰会上爷爷为七号电铲组领回来一个荣誉,这个奖状上印有毛主席头像和“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字样,如今这张证书被我的父亲收藏着,这也许是爷爷留给我们最为珍贵的礼物。爷爷常常给我们说“做人要正直,要踏实,干工作也一样,勤勤恳恳,要对的起组织和领导寄予你们的希望。”爷爷说的这些话我们记在心上,爷爷对矿山的那份情,不仅仅是汗水和岁月可以记载的,更多的是承载着留恋和寄托,爷爷将对矿山的那份感情接力棒交到了父亲的手上,于是,父亲被招工到了煤矿,这就意味着我的父亲也将与黑色的煤炭打一辈子的交道。
说到我的父亲,我更多的是感恩和敬佩。感恩是在那个一个月只有几十块钱工作的时代,父亲从来没有亏待过我,要什么父亲就会尽力的满足我。记得,那时候,一分钱一袋的冰冻果汁,也只有铜川才能买到,父亲下铜川学习,总会带上几条毛巾,回来的时候,就用毛巾把冰冻果汁包起来,就这样,父亲抱着包裹好的冰冻果汁坐着班车赶回来,一进家门,就说“燕燕,快来吃,在不吃,就化完了”。而当年的我,也只是一个傻傻的小姑娘,不懂事,如今想起来,心中也是阵阵的酸楚。
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煤矿,都是凭人工开采出煤的,加上安全设施投入不足,条件非常的差,不像现在的煤矿,几乎百分之百的现代化,又大搞质量标准化,井下设立了小超市,安装了热水器。在那个年代,工人们下井总是要自带干粮,到了井下饿了,拿出自己带的馒头充饥,实在咽不下去了,就找个顶板淋水喝,就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父亲一干就是十多年,偶然的一次机会,父亲调到了党群部门工作,虽说不像以前那样经常的下井,可是,时不时地父亲还是要下一次井。一个清晨的早上,我起了个大早,那时条件不是很好,洗澡都要早早的排队,父亲上的是零点班,正在我排队的时候,从远处走来一个熟悉的身影,一身被煤渍染黑的作衣,整张脸被煤尘覆盖,头发被安全帽压的凌乱,疲倦的身躯拖着沉重的胶靴,手里拿着安全帽,是父亲,顿时我的泪水涌上了心头湿润了眼眶,作为他的子女,真的有种自私的想法,咱不干煤矿了,可是想想,既然选择了自己的事业,就要踏踏实实的干好,就要无怨无悔的付出。
看着父亲对煤炭事业的忠心,我也放弃了女孩子梦寐以求的“白衣天使”职业来到了矿山,我的第二个家乡。现在井下条件比起那个时代好的太多了。我没能下井,但是我干起了党群部门的工作,用文字去捍卫安全的使命,同时,我还干起了女工小组长的工作,不定期的去井口送茶水、缝补作衣等等,把安全生产的警钟时常的敲起。也许是老天看在我对矿山的那份情,让我有幸认识了西安科技大学毕业分配到矿上的大学生杨宝锋,2011年我们在矿山的见证下举办了婚礼,父亲牵着我的手将我交给了我的丈夫,他希望我们能够孝敬老人、互敬互爱,但更多的还是希望我们能好好工作。从哪一刻起,我和我的老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描绘蓝图,把青春热血注入矿山,把年轻人的活力和智慧挥洒在这一片热土上,扎根矿山,与矿山的事业一起腾飞!在与矿山共同成长的同时,让我从一个黄毛丫头变成了现代的职业女性,是她引领我走向成熟,是她点亮了我生命里的那盏灯,让我在这片热土上,尽情地施展才华,扑打那腾飞的翅膀,让我在天空中自由的飞翔,抛散出我的心声:“我为我是一名矿工而感到自豪,我为我是矿山的子女而感到骄傲!”
六十年,承载了我们三代人的梦想。无论怎样的困境,我们都能跨过,无论怎样的艰辛,我们都能支撑,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应携起手共患难,与企业共成长,让我们的企业更加辉煌和灿烂。
怀念“火烧馍”
郑养平
上世纪70年代,一批支援大西北的建设大军从陕西、河南、安徽、山东等祖国的四面八方奔赴铜川,来到当时西北地区第一座最大的机械化竖井王石凹煤矿,在这里奋斗、在这里生活,在不同的岗位上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为国民经济输送着能源,同时也铸就了这座城市的骨架,我的父亲就是这只大军中的一员。
几年后初春,母亲带着不满两岁的我和姐姐、哥哥背井离乡,从咸阳一个小山村来到王石凹煤矿投靠父亲,从此我就和煤矿结下了不解之缘,当然,也有至今让我难以忘怀的“火烧馍”。
其实,有过煤矿井下工作经历的人都知道,因为工作场所是在千米井下,职工工作期间企业都会配送工作餐。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王石凹煤矿职工也有“班中餐”,那是一种以小麦粉为主原料的面饼,和面时加入调料粉,再用烤箱烘烤至表面焦黄酥脆,因其是烤箱烤制,所以,大家都叫它火烧馍。这也是班中唯一补充体能的“营养品”,也就是这小小“火烧馍”给了我童年许多快乐,也给了我一生难忘的记忆。
初到矿山,我们家就住在王石凹煤矿西山二小的山坡下,两口土窑洞,门前一颗大桐树遮住了炎炎烈日,通往市区的铁路运输线从门前的山脚下穿过,激昂的汽笛声总是令我兴奋不已——这就是我的家。那时候,我每天总会在爸爸快要下班的时候,静静地坐在大桐树下,看着“铁龙”一样的火车呼啸而过,等着爸爸给我们带回好吃的“火烧馍”。每当这时候,妈妈也总是焦急的期盼着爸爸的出现,然后摸摸我的头,笑笑说:“别急,爸爸就回来了。”而此时,幼小的我们姐弟几个,总想着香酥脆的“火烧馍”是多么的好吃。那时的我们却不知那是爸爸在工作时,节省下的“班中餐”。
直到我11岁那年,刚入秋的一天,如往常一样,我依然静静地坐在大桐树下,看着铁龙一样的火车呼啸而过,可是那天,我再也没等到酥香的“火烧馍”,这是父亲第一次让我失望,甚至让我心里带着几分委屈和埋怨。第二天,我被老师从课堂上叫了出去,看到一位陌生的叔叔和挂满泪水的姐姐、哥哥,跟在那位叔叔的后面,我怯怯地问:“叔叔,我们去哪里?”叔叔摸了摸我的头:“去看看你爸爸,他在医院。”“爸爸病了吗?他会死吗?”我急忙问道。这时姐姐狠狠地瞪了我一眼,在我屁股上踢了一脚道:“瞎说什么,呸呸呸。”跟在叔叔身后,我没敢再说话,第一次感觉到了恐慌。
后来得知,那天,父亲和工友在井下工作面进行锚杆支护作业时,一块大矸石突然冒落,父亲躲闪不及被砸伤。当我看到父亲的时候,医生正在为父亲输液,他已经不能说话了,头上缠着厚厚的纱布,微弱的呼吸着,守了一夜的母亲两眼红肿,倚在父亲的病床前哭泣。看着父亲浑身缠绕的各种管线,我无助的躲在角落,许久不敢靠近。输完液,母亲被医生和带我们来医院的那位叔叔叫了出去,随后我们听到母亲的哭泣声变得更加悲戚。透过病房门的玻璃,突然看到母亲给刚才那个医生跪了下来:“医生,我求求你们,一定想办法救救我丈夫,我的孩子不能没有爸爸,我们家不能没有他。”母亲的哭喊几乎撕碎了所有人的心。这时我也似乎明白了什么,我隐隐觉得父亲可能病得很重,真的会离开我们,那一刻,我的眼泪再也收不住了,我们几个一下子扑到了父亲的怀里哭喊着:“爸爸、爸爸,你醒醒啊!我要你回家。”也许是我们感动了上苍,在我们的哭喊声中,父亲缓缓地睁开了双眼,嘴角微微的露出一丝痛苦的笑容,他用艰难的动作示意我们打开放在床边的那件黑漆漆且沾满血迹的工作衣,当姐姐从工作衣的内衣口袋里掏出那个用塑料袋包裹的东西时,眼泪再次模糊了我们的视线,那正是我们最爱吃的“火烧馍”。可是那一天,我们谁也没吃那块平日里让我们馋得流口水的“火烧馍”,也是从那天起,酥香的“火烧馍”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记忆里。就这样,父亲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把“爱”留给了我们,留给了他深爱着的孩子们!
父亲的离去,给我们家庭带来沉痛的打击,我,依然会常常静静地坐在大桐树下,看着铁龙一样的火车呼啸而过,不同的是少了些许快乐和期待,因为,我不知道该期待些什么。当然,也少了父亲急促的脚步声和酥香的“火烧馍”。
顿足回眸,时光荏苒。那些艰苦的岁月渐渐离我们远去,父辈们为了祖国富强的需要,为了矿山建设的需要,毅然将青春乃至生命奉献在这片热土上,用他们一生的热情在改变着这片土地,时光的沙漏不停的行进,来不及告别叹息,昨日便已卷入时间的长流中旋转着成为回忆,然后一点点透明,最终消失。如今煤矿职工生活翻天覆地变化,可“火烧馍”的酥香早已烙在了我的心里,我怀念“火烧馍”,更怀念我敬爱的父亲以及向父亲一样奉献了青春乃至生命的父辈们,他们精神无时无刻影响和激励着我,如今,王石凹煤矿已走过了54个春夏秋冬,铜川矿业公司也迎来了她60岁的生日,企业的强大也让矿工的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假如,我们的父辈能看到铜煤今天的辉煌成就,我想,他们一定会很自豪,因为,他们是可亲可敬的铜煤人。
责任编辑:周彦荣 编辑:郝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