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登录陕煤集团铜川矿业有限公司官网!

当前时间:
最新文章
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首页 - 铜煤新闻 - 媒体聚焦
新闻送阅件第六期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15-07-07   点击次数:
分享:

新 闻 送 阅 件

(总 第68期)

二0一五年 第六期

铜川矿业公司党委宣传部 2015年7月6日

【2015年六月份宣传报道概况】

● 公司门户网站六月份刊发各类稿件342篇;六月份公司网站访问量达133296人次,累计总访问量达8759575人次。

● 六月份,配合集团公司举办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厂矿闪光——陕煤化集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巡礼系列宣传报道活动”启动仪式,配合三秦都市报采风组深入公司机关和基层单位对加强安全生产、促进转型发展、干部职工奋斗创业和文化建设工作亮点等事项进行了强势宣传报道,相继刊发了9篇系列稿件,向外界展示了铜川矿业改革发展的好声音和正能量。

● 六月份,在公司网站理论园地栏目动态转载了解读“四个全面”战略和推进“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等有关理论文章。在公司网站开设了安全生产月活动专栏,对安全生产月活动进行了动态的宣传报道。

● 六月份,全公司在省级以上媒体刊发各类稿件338篇,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6月2日“陕西工人报”刊发《路遥与< 平凡的世界>是铜煤企业文化的宝贵财富》(作者:王蓬)

★ 6月11日“三秦都市报”刊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厂矿闪光大型年度报道启动》(作者:赵蕾 王媚)

★ 6月11日“三秦都市报”刊发《铜煤将以创新驱动走出“重围”》(作者:赵蕾 崔战雄 李平)

★ 6月12日“三秦都市报”刊发《陈家山矿破茧成蝶十年重生》

(作者:赵蕾 崔战雄 李平)

★ 6月11日“三秦都市报”刊发《报道组走进铜煤文化展览馆》

(作者:赵蕾 王媚)

★ 6月16日“三秦都市报”刊发《老矿徐家沟二次创业叫响矿工品牌》(作者:赵蕾 崔战雄 李平 吴岸彪)

★ 6月16日“三秦都市报”刊发《矿嫂服务队满满都是爱》

(作者:王媚)

★ 6月20日“三秦都市报”刊发《80后矿工王天明:让青春在矿山飞扬》(作者:王媚)

★ 6月20日“三秦都市报”刊发《女协管员煤海中的铿锵玫瑰》

(作者:温荆亮 赵蕾 王媚)

★ 6月13日“陕西日报”刊发《铜川金华山矿谋发展战煤市“严寒”》(作者:喜顺 赵红波 薛维珍)

★ 6月19日“中国煤炭报”刊发《下石节矿工业废水处理厂运营》 (作者:席选民 艾小莉)

★ 6月2日“陕西工人报”刊发《陕煤化集团2015年“铜川矿业杯”员工羽毛球赛胜利闭幕》(作者:郝龙)

★ 6月9日“陕西工人报”刊发《铜川矿业奥博集团强化作风建设促发展》(作者:冯育强)

★ 6月9日“陕西工人报”刊发《铜川矿业玉华矿开展“两法一规及事故案例”学习竞赛活动》(作者:铜宣)

★ 6月16日“陕西工人报”刊发《铜川矿业王石凹矿90名职工奔赴新单位开启新征程 》(作者:白军战 张波)

★ 6月24日“陕西工人报”刊发《铜川矿业东坡矿节支降耗既抱“西瓜”又捡“芝麻”》(作者:孟浩)

★ 6月30日“陕西工人报”刊发《铜川矿业公司召开庆祝建党94周年暨创先争优表彰大会》(作者:郝龙)

【2015年六月在省级以上媒体刊发稿件影印图摘选】

6月11日“三秦都市报”A12--A13版刊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厂矿闪光——陕煤化集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巡礼系列宣传报道活动:走进铜川矿区》(作者:赵蕾 王媚 崔战雄 李平)

6月2日“陕西工人报”头版刊发《陕煤化集团2015年“铜川矿业杯”员工羽毛球赛胜利闭幕》(作者:郝龙)

【2015年六月份省级以上媒体刊发稿件摘选】

★ 6月11日“三秦都市报”A13版

铜煤将以创新驱动走出“重围”

从一个井型小、设备差、产量低的小矿,发展为陕西煤企中的骨干,过去60年,铜川矿业公司即铜川矿务局(以下简称铜煤)伴随着共和国建设的铿锵脚步,承载起几代矿工的梦想,也在厚积薄发中将自己打造成一块“金字招牌”。这一两年,煤炭市场形势严峻叠加,资源型企业年久深耕后阶次迎来“大限”,60年风雨同行,铜煤身处其中,“拐点”亦清晰凸现。当命运扼住喉咙,是抱残守缺,坐以待毙?还是集中优势,突围解困?记者带您走进蝶变中的“铜川矿务局”。

21.7万铜煤人未来需规划

走进王益区红旗街11号院,23年前,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朱镕基在这里题写的“铜川矿务局”几个大字包铜悬挂,熠熠生辉。院落两侧大片的紫色三叶草花开宁静,拥簇着中间一栋厚重、大气的办公楼。这楼,比多数途经她身边的人年龄都大。半个世纪以前,前苏联专家在这里建起了她,因为楼层比一般建筑高,即便炎夏,人一走入,沁凉之意也会袭上身来。

在煤炭系统,没有人不知道铜川矿务局。

这里有厚重的历史,承载着无法计数的荣光。提起她,人们会想起《唱支山歌给党听》,会想起《平凡的世界》,会想起“救火女英雄”冯玉萍,还有“感动中国的十大矿工”,全国劳模徐群贤……这个历时60年发展的老牌国有煤企,鼎盛时,职工和家属超过26万,占到了铜川人口的1/4还多,年产煤量占到整个铜川市产量的1/3,多年中,累积缴纳的税费已近百亿元。

但是,随着集中、大量、高强度开采,及时年久远,如今的老矿慢慢累了,资源渐趋匮乏成为她脸上挥之不去的褶皱。在矿务局9对生产矿井中,东区已身陷枯竭,昔日西北最大矿王石凹,路遥笔下的煤矿原型鸭口,还有1公里之隔的徐家沟,都已经没有了煤,关闭正在进行。

对于这个老局来说,关闭这3个矿井,意味着,需要对4266人进行重新安置。加上之前破产矿井遗留下来的22个社区、3.7万离退休人员,共有21.7万铜煤人的未来需要重新规划。

“金字招牌”开始走上转型路

在严峻的煤炭市场形势下,如何开展生产自救、转型,成了资源式微的铜煤不得不走的路。

去年,铜煤党政成立7个调研组,对怎么转型及中间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摸底查摆,形成“由过去煤矿安全生产经营型向煤矿综合专业化服务型转变”、“由煤炭单一专业向邻近专业转变”的基本思路,老局开始全面尝试“创新驱动走出去发展”战略。

“我们有多年的煤矿管理经验、众多技术人才,可以说形成了独特铜煤企业文化和管理经验,这是我们的优势,如果撇开这些优势走出去重新创业再发展,难度会比较大,所以我们还离不开煤矿这个行业,在有资源、没有矿的情况下,我们要走出去,通过提供专业化服务,间接地拥有资源。”

王蓬是铜川矿业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历经老矿、新矿多个岗位。身经百战之后,他深觉,正是铜煤人品性里的朴素踏实和诚信敬业,以及铜煤文化中始终如一的大局观,帮助铜煤一路打磨着“铜川矿务局”这块金字招牌,并保持了她的光鲜亮丽。如今,在老局进入历史最困难时期,铜煤文化又将集中发力。

加减乘除基本法助阵老矿破局

“文化凝聚力”这个无形资产将坚定人们的信心和决心,具体的困境还要靠智慧和胆气去突破。

为针对性破局,他提出“两区四法”,其中,“两区”指铜川老区和陕北、彬长等新区,“四法”指加减乘除法。

“北区的矿我们要‘乘’,该投钱要投钱,大家的待遇等也都要考虑,以后还要走出去,你不给他饭吃他怎么跑?东区,我们要收缩,做‘减’法,现在先关3个矿,下一步没关的东坡、金华山矿井要系统缩减;而对待走出去的项目,要‘加’,要加快。”

“‘除’法主要在非煤企业和产品板块进行。如何做强?王蓬介绍,铜煤的理念是,全部推向市场,简化管理阶层和机构人员,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作用,能发展生存的,就再投资帮助做大,实在做不下来就关掉。”

“走出去”已经让矿工尝到甜头

王蓬介绍,眼下,在“走出去”一块,铜煤正在做的,一个是在陕煤化集团内部企业中找机会,比如,彬长、榆北新矿区建好后,将由铜川矿务局全面托管它们的生产经营,包括挖煤、掘进、维修服务、物业管理等;另一个,是向集团外面去寻求市场,由煤矿专业向其他邻近专业转型,例如参与隧道、矿建一类施工。

横山的延长魏墙煤矿,在铜煤的多次交流对接后,目前已接收近40名铜煤职工,下一步,还将迎接100余人。“我们与延长下面的煤业集团签有战略协议,延长周围这些矿所有经营服务都将由铜煤来做,这个盘子很大,最起码有3个千万吨级的矿井,这对铜煤来说是天大的好事。”

铜煤文化与时俱进要加上创新驱动

想办法盘活资源和生产,铜煤人的灵魂更是永远不能丢。经历并主导了陈家山重生历史上最重要的几年,可能没有谁比王蓬更清楚铜煤文化的重要含义。

矿难发生仅一周后,王蓬受命前往陈家山,面对当时一团糟的情况和干部职工低落的士气,他曾睡不着觉,头发大把脱落。最终,因为发动大家执笔找寻记忆中的陈家山而安慰了不少心灵,凝聚了人们的心神。从此以后,无论他走到哪里,再也没有放弃对文化建设的执着。

在他看来,铜煤文化要与时俱进,必须赋予“创新驱动”的新内涵,“老局面对的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上你没有想法,我们不敢躺在过去先进文化上光顾着自豪,再自豪上两年,睡上两年大觉,就自己把自己淘汰了。”

王石凹计划打造西北首个煤矿遗址公园

一面,创新驱动的重要性被强调,一面,实实在在的创新正酝酿被搬上铜煤的新征程。采访中,一个让人兴奋的消息传来,不久的将来,那个因资源枯竭而宣布报废的王石凹煤矿将变身成我国西北首个煤矿工业遗址公园,你可以像路遥采风那样,零距离地体验煤矿生活,也可以穿越半个世纪,看看以前苏联设备和建筑的样子。

铜川矿业公司党委书记郭宝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此项目的实施,是铜煤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了变劣势资源为优势资源,他曾带队到晋城、鸡溪等地煤矿工业遗址公园考察。

“对比起来,王石凹53年的开采历史,气势宏大的建设遗留,都是很好的前期条件。最大的特点,这个矿当年是由前苏联列宁格勒设计院设计的,地面建设的很好,井下不少设备都是原来留下来的,在几个最重要的机房,都能看到当年的身影。”

郭宝辉介绍,这个项目目前已获立项批复,铜川市政府也初步研究将其列为铜川“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这样做,将长远解决王石凹矿区万余职工家属的生存发展问题,还可以在做旅游的同时,兼顾教育和实习培训基地。” (三秦都市报首席记者赵蕾、记者崔战雄 李平)

责任编辑:周彦荣 编辑:郝 龙


上一条:陕西日报:煤海劳模魏定龙
下一条:陕西工人报:一位女工的思绪

打印】    【收藏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