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山矿积极落实“科技兴矿”战略,不断吸收和转化新技术、新成果,全面激发全员创新创造活力,为矿山的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科技攻关保障安全生产
该矿井下在使用硬岩掘进机过程中,发现星轮马达驱动装置密封件时常会出现漏油问题,每月至少要更换一次,而更换一次该密封件所需要的费用约为4500元,这一直成为困扰该机组管理的一个技术难题。该矿技术攻关小组查阅了多方资料,并与厂家进行了沟通、协商,经过多次论证和实践,比对同类型液压传动元件密封的优缺点,决定改造试用矩形密封(博格曼机械密封)代替原有的浮动油封和O型密封圈。经过试验后,每7个月只需更换一次矩形密封,解决了星轮马达驱动装置密封件漏油问题,相比计算可节约大量资金,同时还提高了掘进机的开机率。
自制轮卡器解决大难题
该矿井下配电点移变放置采用道木支垫放置方式,由于移变重量较大,放置时必须加卡阻设施,防止移变位移,且移动配电站要求放置的水平较高,不能倾斜过大,造成移变支垫、调平较为困难,移变底座也容易对已铺设地砖的底板造成损坏,严重影响矿井质量标准化水平。针对这种情况,该矿机电车间技术人员结合实际,设计加工了月牙形轮卡器。该轮卡器固定在移变轮对上,可以根据巷道坡度任意调整角度,且不易移位,并具有一定互换性,成为矿井机电运输质量标准化的一个亮点,为井下安全稳定供电提供了基础。
煤仓连接皮带助力煤炭销售
针对该矿大块三号煤仓因位置所限,造成汽车运输煤炭不变的难题,选运区集中全员智慧,在大块三号煤仓至大块二号煤仓之间铺设一部皮带,皮带长度为12.7m,并制作了挡煤板,溜煤筒和3个放煤嘴,皮带机机头使用Ф630、功率为11KW电滚筒,机尾采用直径Ф400传动滚筒,利用丝杠张紧,同时将大块三号煤仓口进行改制,使仓内储存的大块煤通过皮带运输到大块二号煤仓系统中,直接装运到汽车上。改造后,大块三号煤仓内的块煤不再长期储存,提高了块煤的销量,并降低了大块煤循环破碎的耗电量。
压力释放孔畅通“肠梗阻”
该矿在以往黄泥灌浆作业时曾出现因管路下浆不畅,灌浆口过滤筛上的篦子顶起,致使过滤筛子上的石渣从侧面缝隙进入灌浆管路,导致井下灌浆管路堵塞,严重制约矿井正常的防灭火任务。该矿技术攻关小组经过反复思考问题产生的原因,认为在灌浆过程中由于浆水占据了管路空间的同时,灌浆管路中的空气无法得到释放,导致产生负压,压力传导到地面灌浆口,使灌浆筛上的篦子顶起,其解决办法就是释放管路灌浆过程中的空气负压。在不影响灌浆效果的情况下,他们采取在灌浆管路上开设一个压力释放孔,即在灌浆口70M处开设一个释压孔,释压孔处接一节长约300mm的六寸管路,经过反复使用验证效果良好,从源头上解决了灌浆管路堵塞问题。
集控操作平台护航井下运输
根据矿井“五精”管理要求,该矿设计加工了运输司机集控操作平台。该操作平台主要有箱体、支撑架、固定螺栓组成,箱体内放置设备信号装置和操作按钮,在箱体底板上有长60mm、宽20mm的接线口,支撑架则是固定支撑箱体、吊挂KXB防爆型智能控制箱,这样一个小小的操作平台,不仅有利于司机的操作和小线的吊挂,而且操作平台上盖能够上锁,方便设备的管理和使用,确保了运输安全。
创新是最大的增效,智慧是最大的潜力。该矿自群众性技术革新和“五小”创新活动开展以来,充分发动职工思想引擎,突出智慧创新激发活力,逐级完善了平台、课题、责任人、创效、奖励“五位一体”全员创新工作机制,“创新+”体系的形成,让干部职工科技革新的热潮空前,真正激发了全员创新的潜能。
责任编辑:周彦荣 编辑:郝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