浴血疆场卫山河 躬耕医坛佑苍生
——追忆父亲郜文秀
郜鹏
烟花三月,桃花绚烂绽放,杨柳迎风摇曳,鸟儿在繁花中欢唱……,如画如诗的景致,正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
在这律动生命、充满希望、生机勃发的美好时节,我和兄弟姐妹们却痛断肝肠、撕心裂肺,如坠冰窖一样,无心去欣赏这醉人的春景,充斥心间的只有对父亲骤然离世的无限哀伤与深情思念。

就在这个春风和煦的春天,在永失我爱的万般不舍下,我们最亲爱的父亲,走完了他不平凡的一生,从此与我们阴阳相隔,永难再见。
2025年4月17日20时10分,接近期颐之年,享年98岁的父亲,永远的告别了他深爱着的5个儿女,永远告别了煤城铜川和铜川矿务局这方他工作、生活了71年的土地,给我们留下的只有永远的怀念。
从此,每年的4月17日,也将成为我和兄弟姐妹们永难忘记、烙印心底,永远无法平复、不忍触碰的痛。
父亲郜文秀,1927年3月1日出生于河南省博爱县寨豁乡谢庄村,1941年1月成为八路军129师386旅16团的一名战士,曾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新中国成立后,父亲于1954年转业到陕西铜川第四煤矿医务所工作,此后进入铜川煤矿医院、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在医疗战线工作了30多年,1986年父亲从矿医院光荣退休。

追忆父亲的一生,坎坷曲折、历经磨难,但不论是在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场,还是救死扶伤、博爱矿工的医坛,忠诚于党、忠心爱国,始终是父亲不变的初心与使命;履职尽责、敬业奉献,始终是父亲不变的信念与坚守;光明磊落、低调无私,始终是父亲不变的作风与原则;严格家教、传承家风,,始终是父亲不变的坚守与关注。
父亲离开我们已逾10多天了,但他的音容笑貌依然历历在目。每当夜深人静之时,我就情不自禁的想起父亲过往的点点滴滴,总是感觉他离我是那么的近,依然那么的亲,然而梦醒时分,却发现我们与父亲已天人永隔,不仅潸然泪下、痛心不已。特作此文,以作追忆。
革命生涯 浴血疆场

回望父亲为期8年的革命生涯,让他永远铭刻、难以忘记的是他与战友们血战日寇的英勇拼杀、保卫延安的坚韧顽强、解放大西北的浴血荣光。
1941年,不满14岁的父亲,光荣地成为了八路军129师386旅16团(原为386旅新1团)的一名战士。此后,一直跟随着部队南征北战,抗战胜利后又参加了解放战争,将青春年华融入革命洪流。
父亲出生后,正值国家内忧外患,处于军阀混战、日寇侵华、战乱频仍的年代,饱受战乱、流离失所。因为日寇在战争中施放霍乱鼠疫病菌的蔓延,我们的爷爷奶奶在抗战时期因感染霍乱鼠疫而离世,随之父亲艰难度日,多亏乡亲们的接济才活了下来。后来,父亲逃荒流落到山西,遇见了八路军的队伍,参军后开启了他的军人生涯。
说起参军的经历,父亲说当时的想法很简单,就是要为亲人报仇,要向日寇讨还血债。但当时部队首长因父亲年龄小,起初不想接收。直到部队首长了解到父亲的惨痛遭遇,以及父亲上过四年学、有文化、会唱歌,且头脑灵活、反应机敏,最终被允许当了首长的通信员。

参军后,父亲深深的被抗日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战斗的事迹所感动,特别是听了部队首长和战友们讲述的386旅这支英雄部队,在长生口、神头岭、响堂铺、长乐村等战斗和百团大战中抗击日寇取得的重大战果,备受激励鼓舞,先后多次向首长请战,要求到前线拿起武器、抗击日寇。由于年龄小,部队首长几次都没有同意父亲的请求。
但功夫不负有心人,鉴于当时部队时常缺医少药,伤病减员较为严重,决定开办战时医疗救护培训班。首长考虑到父亲有文化、脑子活、求上进,决定让父亲参加战时医疗救护培训班。父亲一看到一线部队的要求不能批准,就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决定肩负起挽救伤员生命,为革命保存有生力量的重任,怀着深厚的战友情和对白求恩精神的仰慕,参加了战地救护培训,成为一名医护兵,开启了他的军医生涯。
军旅征程中,父亲和战友们冒着枪林弹雨、穿越炮火硝烟,历经诸多战役和战斗,浴血奋战、冲锋陷阵、救护伤员,英勇顽强,数次负伤,并多次立功受奖。
说起参加战斗,父亲说刚开始确实挺害怕,但经历的多了就不怕了,打仗打的就是意志、就是精神,正所谓“狭路亮剑勇者胜”。
父亲在讲述抗战故事时说,打仗就要有胆气、有“亮剑”精神,记得1942年冬天,他和战友们经过几次战斗后十分疲惫,且当时天寒地冻,人困马乏,弹药不足,孤立无援,一时处于困境之中。正当大家犯愁之际,连长坚决而勇敢的说,既然无路可退,咱们就破釜沉舟、以退为进,寻找战机,从鬼子手中抢夺武器和物资。
说来也巧,经过侦察,刚好有一股60多人组成的日寇部队,途经部队所在的山谷,连长一看我方占据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当机立断,决定伏击这股日寇。
随后,战友们精心准备、伪装设伏,静待时机。当敌人进入伏击圈后,一时间集中火力,先甩了一通手榴弹,将敌人打蒙,接着枪弹齐发,战士们如猛虎一般冲向日军,就连伙夫也挥舞菜刀投入了战斗,面对突袭,日寇仓促应战,15分钟后死伤大半。但反应过来日寇却异常凶悍,双方短兵相接,又经过25分钟白刃搏斗,父亲和战友们将日军武器全部缴获,汽车全部烧掉,并生俘受伤的日军5人。此战我方牺牲2人,负伤5人,缴获不少武器,其中重机枪2挺、轻机枪4挺。
正是战士们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精神,通过勇敢出击,既从日寇中夺取了武器和物资,又化解了部队所处的困境。部队撤离时,父亲才发现自己不知何时胳膊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刺刀划痕,这也是父亲第一次“挂彩”。
父亲在写个人回忆录时,深有感慨地说,我们的人民军队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英勇顽强,是威武之师、文明之师、正义之师,这样的英雄部队岂能怕小日本,岂有不胜利的道理。

1943年10月,部队在临汾地区的韩略村,得知日军车辆从临汾开出支援参加“扫荡”的敌寇时,父亲和战友在首长率领下,抓住战机,涉伏歼敌,除3人逃跑外,其余120多人全部被歼,其中包括少将旅团长1人,大佐联队长6人。事后才得知竟是日军的“战地参观团”,大家都说这回逮住了“大鱼”,都说日寇凶狠,也不是被咱们打趴下了吗。此战,大大增强了战友们抗击日寇的信心和勇气,再次证明日军并不是他们吹嘘的不可一世打不破的神话。
父亲所在的队伍几经改编后,1943年随部队西渡黄河,奔赴延安。1944年2月,成为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新编第四旅16团。1947年2月,编入陕甘宁野战军,后改称西北野战兵团第4旅16团。1947年10月,编入西北野战军第六纵队新四旅。据父亲回忆参加解放战争的经历,1947年5月他所在的50团在蟠龙攻坚战中英勇战斗,取得新的战果。
1948年2月,父亲随部队采取“围城打援”的战术,在瓦子街地区参加了宜川战役,此战我军共歼敌整编第29军2.9多人,使西北野战军由内线反攻转入外线反攻,一举扭转了西北战场的局势,为西北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正是在参加瓦子街的激烈战斗中父亲英勇负伤,留下伴随终生的二等乙级伤残。
战斗中,父亲带领卫生队肩负战地救护任务,面对呼啸袭来的炮弹,在抢救伤员中为掩护和他共同参加抢救机枪班长的一名医护兵战友,不幸被炮弹残片将左小腿炸伤。由于当时战事紧急,父亲简单处理创伤后,强忍剧痛,坚持战斗,并因英勇救护而立下战功、荣获奖章。
父亲负伤后落下终生残疾,走路迟缓,不能快走,更不敢跑步,特别是一到阴雨天左小腿就钻心的疼痛。伤愈后,父亲又与战友们投入了解放西安的战斗。此战,我军参战部队俘敌1200多人,缴获大量军用物资,1949年5月20日西安宣告解放。
西安解放后,父亲的战友随后又参加了解放兰州和进军新疆的战斗。父亲因再次负伤,被部队安排在咸阳养伤。战争的创伤不少人说是父亲的荣光,父亲却因不能继续与战友一起战斗而感到遗憾,因为父亲特别看重这段军旅生涯和难忘的战友深情。
悬壶济世 救死扶伤

由于受伤致残,结束军旅生涯后,父亲转业到医疗战线,将人生的第二个战场,由战地救护转为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护佑苍生的新战斗。
为投身建设新中国的工作,1954年父亲响应号召,来到陕西铜川第四煤矿医务所工作,先后任主治大夫、医务所所长。1959年11月,调入铜川矿务局医院,成为医院第一批建设者。1978年7月,局党委任命父亲为矿医院副院长兼局卫校校长,1979年3月任院党委副书记,1981年1月任院长,1985年1月任调研员,1986年从矿医院光荣退休,为铜川矿区的医疗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

投身矿区医疗战线后,父亲将军人忠诚使命、雷厉风行、敢做敢为,与医疗战线所需的仁爱、严谨、精细、求实的要求紧密结合,靠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针对当时条件艰苦、设施简陋的第四煤矿一家两代或三代同住一个窑洞,矿区卫生状况差,“七多”(苍蝇多、蚊子多、虱子多、臭虫多、跳蚤多、老鼠多、害虫多)等现象,带头组织大家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的“除四害、讲卫生,移风易俗,改造中国”的号召,大干苦干一年,彻底改变了全矿卫生面貌,1957年矿井被评为全局“卫生优秀单位”,1958年被评为铜川市“卫生先进矿”,1959年被评为陕西省“卫生先进单位”。1960年6月1日,父亲作为参会代表光荣出席了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教卫生群英会,受到了刘少奇、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并合影留念。作为铜川煤矿的代表父亲返回西安、铜川后,受到热烈欢迎,并向省、市、区和矿务局卫生系统报告了进京参加群英会的盛况。父亲先后两次在全国煤炭卫生系统介绍第四煤矿开展爱国卫生运动的工作经验并产生强烈反响,辽宁阜新、河南焦作、河北开滦等省内外煤矿卫生系统前来参观的单位络绎不绝,并以“山沟里飞出了金凤凰”,对第四煤矿爱国卫生运动工作取得的成果给予了高度赞誉。

父亲进入矿医院工作和担任院领导期间,切实团结班子成员和广大医护人员,以“服务矿井、服务矿工、服务百姓”为目标,以“医德、医风、医技”为抓手,以“提升基础建设、提升技能素质、提升服务质量、提升群众满意度”为重点,走好群众路线、开展技能攻关、加强队伍建设、严明纪律作风,开展“假如我是患者”、“送医疗知识到矿区”等系列活动,全面加快医院建设各项工作。特别是通过开展“技术大练兵、作风大变样、质量大提升”活动,带领科室主任、业务骨干带头给自己扎针、下胃管、做示范,促进各项工作全面进步,引得全市兄弟单位都来学习。父亲还通过与班子成员深入调研、破解难题、争取政策,在局党政的支持下有力促进了医院硬件软件的协同提升,将矿医院建设成为了当时渭北地区最好的医院,市、县、区和外市、外省的患者都慕名前来看病,病房常常“人满为患”,经常需加床应急。

据铜川矿务局局志记载,1953年的铜川煤矿医务所仅有病床50张,1958年的矿务局医院有病床300张,各类基础设施尚不完备。经各方面不懈努力,在父亲退休时,医院已发生大变样,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内设的管理、临床、医技等科室达到30多个,病区共有18个,床位达到600多张,年诊疗患者已由建院之初的6.32万人次,提高到18.2万人次,患者治愈率达到80.48%,因“不治之症”和疑难杂症发生的病亡率仅为2.2%。特别是在医术和医技提升方面,50年代医院仅限于创伤救护、常见病、地方病、传染病的治疗预防,60年代已可作断肢再植手术,70年代达到省级医疗水平,80年代显微外科手术已获成功,担负起了全局当时20多万职工家属的住院治疗,以及煤矿开采技术条件不高的时期矿井危重工伤的救治任务。同时,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中抽调21名医护人员,奔赴唐山参加了抗震救灾工作,并在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对由唐山转来的220名地震伤员进行了治疗,使他们都痊愈康复,切实担负起了矿医院抢险救援的社会责任。在科研创新方面,仅1983年全院就有50多篇科研论文在全国性医学杂志发表,160多篇成果在西北煤炭医院通讯杂志发表。1984年矿医院在全国创伤工作会议上作经验交流,1986年煤炭部外科创伤学会西北分会及防疫协作组在矿医院设立,这些都让矿医院在这一时期成为了享誉省内外和全国煤矿系统知名度很高的综合性医院,为铜川矿务局赢得了很有分量的荣誉。期间,父亲个人相继获得了省、市、局诸多荣誉,矿医院荣获全省煤炭系统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医院等荣誉。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父亲在矿医院工作和担任领导职务期间,在院领导班子和全体医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忘我的辛勤奋战,诠释了医护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风采与奉献。
父亲喜爱音乐、多才多艺,思维缜密、讲话简洁,关爱下属、平易近人等优良作风深受医护人员喜爱。父亲的境界格局、工作能力、作风素养,让身边工作人员和我们这些晚辈都发自内心的佩服。
不忘初心 爱党爱国

战火洗礼、部队锻造、战地救护、躬耕医坛、岗位磨砺,一生中经受诸多苦难风雨,见过太多生离死别,群众的痛苦熬煎,对感党之恩泽、战友深情、众生大爱,对生命、亲情、道义,父亲有着深深的体会思考和躬身践行。
父亲一生忠诚于党、热爱祖国。这种品质充分体现在他的从军经历和医坛实践中。通过读书、看报、看电视,关注国家大事是父亲持久的习惯。特别是在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八一建军节时,父亲总会颤抖着双手,深情抚摸国家给抗战老战士颁发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沉思良久、低首不语,感慨岁月沧桑,追忆军旅生涯,怀念战友深情。
每当见此情景,我就会想起父亲“人要知感恩、明大义,爱党爱国,饮水思源,干好工作、把人做好”的教导。
情系故土 回报桑梓

在日寇铁蹄践踏下失去双亲的父亲,永远忘不了乡亲们对他的帮助和照料,总是牵念着老家、记挂着乡亲,想为大家办些力所能及的好事。
父亲曾经在河南博爱老家办了一个诊所,前前后后总计大约坚持了有13年,其初衷就是发挥他在儿科、内科、针灸、理疗等方面的特长,以此回报桑梓、回馈乡亲。
开办诊所期间,父亲开药基本上都是原价买原价出,打针检查不要钱。可这样次数多了,厚道朴实的乡亲们心里实在过意不去,时常拿南瓜、鸡蛋、小米向父亲表达谢意。父亲不收乡亲们还不乐意。但是乡亲们你一家、我一家的这样表达心意,实在是吃不完,不少最后都坏掉了,父亲感到可惜,就说别送了,坏掉了多浪费啊。
乡亲们说那你就多少收一点费用,这样我们心里也就舒服一点。父亲只好象征性地收点钱,打肌肉针2分钱,输液5分钱。有的药品贵一些,仅收1角、2角。对于困难的老乡,就直接免掉、不收一分钱。父亲的深情大爱、高尚医德、精湛医术被乡亲们赞不绝口。父亲还先后为村里修路、翻修小学校舍捐出3万多元。同时十分关心老家的文化传承、儿童教育,讲革命故事,传根脉文化。
能为乡亲们办点事,父亲是真高兴、真幸福。此等义举,口口相传,引起关注,河南《焦作日报》曾整版报道过父亲回报桑梓的故事。老家一个关爱抗战老兵的公益团体还专程多次看望过父亲。铜川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和铜川市政协的领导还给父亲送来了题写“抗战英雄”字样的牌匾,以传承褒扬抗战老兵的精神。
坚韧包容 胸怀宽广

父亲晚年,我跟他聊得较多。我曾问父亲,您这一生什么事让您最高兴?什么事令您最伤感?
父亲说最让他高兴的事,就是他的儿女们都正直做人、勤勉敬业、与人为善,都通过各自努力事业有成,家庭和睦幸福。
谈及伤感之事,父亲沉默良久,缓缓说道,就是在5个儿女最需要呵护、照顾、教育的时候,他因专注于工作,对孩子们投入的精力太少。特别是因“文革”中受到冲击,牵连全家,深感对不住孩子们!
“文革”期间,父亲遭受了不公正的对待,人身攻击、精神与尊严受侮辱如家常便饭。说起伤心事,父亲虽然寥寥数语、轻描淡写。但我知道,父亲不愿意提及那些伤感的往事。
我深知,那个时期父亲真的是度日如年、彻夜难眠,面对无端的攻击和屈辱,连安眠药都准备好了。但想着母亲和我们兄弟姐妹的未来,看到他的二儿子因为别人的恶行在“文革”中英年早逝,痛彻心扉,冷静下来后,为了我们这个舍不下的家,父亲在纠结和痛苦中,军人的血性又被激发和点燃了。
振作和倔强起来后的父亲说“革命战争年代浴血沙场、经见生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可怕的?!“一定要相信党、相信组织,这样的日子长不了,肯定要改变”。正是这样的信念、亲人的支持,最终让父亲在经受批斗、下放劳动,承受身体之类、精神侮辱等折磨后,随着“文革”结束,得以平反昭雪、恢复原职、重迎春天。
此时,那些迫害、污蔑、侮辱、整过父亲的人害怕了,见到父亲总是低眉垂首、点头哈腰,因为他们害怕父亲“东山再起”后,对他们进行打击和“复仇”。
每逢此刻,父亲总是淡然一笑:“过去的事就忘了吧,凡事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要做好人、行善举、树正气、莫作恶!”一句话,让那些整人者羞愧的无言以对。
后来,不少矿医院的同志都曾对我说:“你父亲以德报怨,这胸怀气度,一般人做不到!”
真水无香 赤子情怀

父亲人品高尚纯洁、心底宽广无私,让我们深受感染、钦佩和教育。
父亲常说,我的好多战友年纪轻轻就牺牲了,我比他们幸运的活了好多年,也为国家做了些工作,国家对我们抗战老兵政策很好,和牺牲的战友相比,我这个从小没爹没娘、跟党走的穷苦孩子,有事业、有退休金、有四世同堂的幸福之家。现在啥都好,知足了!你们一定要记着党的恩情,记着履职尽责、守好本分、好好工作!
父亲家风严格,教育子女,也十分关注矿务局和矿医院的发展。2011年5月,矿务局为创建铜煤文化展馆发出了征集局里历史资料的文件,父亲在铜川矿工报上看到这一消息后,主动将他一直视为宝贝,1960年参加全国群英会时受到奖励的一套珍贵藏书《毛泽东选集》毫不犹豫的捐出,同时主动提供了20多张60年代到80年代矿医院和矿务局的珍贵老照片。按当时局里征集史料的文件精神,局里要给他一些奖励,他说了一声“矿务局人要爱矿务局,要主动为矿务局做事”后婉言谢绝了。大象无形,真水无香,这就是父亲对党、对祖国、对企业、对家人的赤子之情!
身化星辰悬九野,心遗松柏立千春。
父亲您一生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财富,但却留下了丰厚的精神食粮!父亲虽然离我们而去了,但他忠诚于党的高尚情操;光明磊落的可贵品格;惠泽桑泽的质朴情怀;关爱子女、言传身教的道德修养,将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
柳垂千条绵绵思,天撒万缕长长泪。父亲,遵照您的遗愿,我们陪您回到了您魂牵梦绕、深深挂念的博爱老家。村里的父老乡亲、高邻好友都闻讯赶来,为您这位魂归故里的老战士、老革命、老英雄送行、致敬!乡亲们这份真诚善意、至诚厚爱,您一定感受到了,也一定欣慰万分!
从此漫步重宵九,再见音容梦几真水无香更。2025年4月17日20时10分,父亲您离开的日子,我们将永远铭记。您放心走吧,我们兄弟姐妹5人一定会把95岁的老母亲照顾好的。亲爱的父亲,您慈祥安息吧!
父亲您的恩情福泽,我们将永世不忘、永远牢记!您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会终生承继、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