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登录陕煤集团铜川矿业有限公司官网!

当前时间:
最新文章
诗文天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铜煤党建 - 诗文天地
王艳:我家的“小吃摊”
作者:王艳   来源:下石节煤矿    发布日期:2022-09-20   点击次数:
分享:



民以食为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饮食方面也得到了极大改善,不仅品种丰富,而且种类繁多,各种各样的小吃更是应接不暇,而我却独爱面条,因为它不仅有“家”的味道,而且还藏着父母“小吃摊”的爱与艰辛。

那时候我和姐姐还小,与母亲一起来到了父亲工作的地方——下石节煤矿。当时,因为父亲拥有一手好厨艺,便被分配到了矿上的职工大食堂工作,他踏实本分,工作认真负责,每天充分发挥着自己的手艺,丰富着职工的餐桌,确保职工能够吃到安全可口的饭菜。在那个经济比较薄弱的年代,面对家里患病的老人,还要供养我和姐姐上学,母亲便在矿原二区楼楼下摆摊开始卖小吃,每天不仅要操持生意还要照顾年幼的我和姐姐,还有患病的外婆。由于矿区三班倒的因素,妈妈每天从上午出摊一直到凌晨3、4点,等井下四点班的职工全部吃完饭才收摊,父亲下班也会在小摊上帮忙,那时“小吃摊”主要经营面食,荷叶饼、面条、麻食,不仅实惠、顶饱,还耐饥,一碗热乎可口的面条成为了矿工师傅们的最爱。

小摊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从未间断过。

后来由于矿上改制, 父亲原来工作的单位职工食堂解散了,为了分流职工,原单位采取抓阄的形式决定人的去留,父亲便抓阄抓到了井口一间10平米大平房去自主经营,但对于母亲来说,她从此结束了她7年的露天摆摊生涯,拥有了一个四面有墙的“小吃摊”。店面虽然小,母亲还是高兴的说:“再也不用在风雨飘零四面漏风的露天地里摆摊了”。这个小店换来的是父亲将会没有任何收入,从此,全家人的生计都指望这个小店了。父母便开始一心经营起了小吃店,每天没黑天、没白天的干,这个小店却成为了当时矿区唯一一家夜间经营的小餐馆,几乎二十四个小时为上下班的职工提供菜盒、锅盔、手擀面、茶叶蛋等食品。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冬天的蔬菜格外的少,冬季母亲每天都会炒一盆葱花给每个面碗里面舀一勺,夏季则会再加上一勺西红柿酱,样子简单、清淡,却热乎、管饱。那时,每年母亲都会淹一大缸酸菜,每天切一搪瓷盆,有白萝卜、红萝卜、莲花白、雪里红,有时还有萝卜樱,放上辣椒面和十三香,淋上热油,免费供应给职工,有些职工还会要一些带回家吃。那时,几乎矿上的所有职工都吃过妈妈煮的面,不管是八点班、四点班下班,还是零点班上班的职工大都会来吃一碗热乎的面条,有的还要加上一个茶叶蛋,才能饱饱的上班或者舒服的睡觉。可母亲他们每次收拾完都凌晨了,有时干脆在连椅上铺个硬纸板盖个大衣就睡了,有时刚躺下听到敲门声就又起来给职工煮面,早上六点又起来烙饼,为八点班入井的职工准备早餐,一天只能断断续续的睡4、5个小时,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了十年。

随着经济的进步、物价的上涨,“小吃摊”陆陆续续还带了麻花、馍片、方便面、火腿肠、饮料等职工下井方便携带的食品,但我记得那碗面一直都是小碗两块,大碗两块五,从未涨过价,有时父母还会给饭量大的职工多下一把面,只为大家能够吃饱、吃好。因此,很多人都知道那间小店,也是从那时我深切地感受到了矿工的艰辛与父母的不易。

进入二十世纪后,矿区职工的收入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矿区的工作、生活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矿区买小车和摩托车的职工越来越多,矿上为了方便职工出行停放摩托车,便为职工在井口修建了一个摩托车棚,而那间小店则成为了摩托车棚看管人员的工作场所。父亲因此又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我和姐姐也在外上学,操劳了一辈子的母亲还是闲不住。

后来,矿区相继建成了欣怡广场、欣怡食苑,对所有商贩和菜贩的供应地点进行了重新规划,闲不住的母亲又重拾“小吃摊”,把她的“小吃摊”搬进了新建的欣怡食苑小餐厅,一开张,慕名而来的顾客络绎不绝,只为品尝那“曾经的味道”。

欣怡食苑共分为大餐厅和小餐厅,大餐厅是由矿上负责经营的,餐车、消毒柜、保温箱现代化的用餐配置一应俱全,还设有包间,不仅可以单独就餐,还可以承办酒席,并设有粮油超市,方便在家做饭的职工采购食材。右侧则是母亲所在的小餐厅,都是私人经营的,靠墙一侧一间间排列有序的“操作间”,里面摆放着冰箱、案板、碗柜、煤气灶、电壶等物品,外面的大厅内一体化的餐桌椅整齐地排列着,职工人人手持班中餐补贴的“就餐卡”刷卡取餐,小餐厅则既可以刷卡,也可以直接付现金。母亲依旧重操旧业,卖面,只是这次的种类变多了,有刀削面、饸络、扯面、棍棍面、麻食等样式,还增加了油泼、炸酱、鸡蛋西红柿、什锦素烩等多种臊子,价格也由从前的两块、两块五,变成了小碗七块、大碗八块,常吃的回头客总和妈妈开玩笑的说:“来碗两块钱的面。”然后付上七块钱在餐桌前坐下静静的等候着,母亲则照旧给他多下一把面,让小碗变成大碗。每每遇到上了年纪的人前来吃饭,母亲则只收他们五块钱,对一些孤寡老人甚至不收钱,常听她说:“老年人可怜,没钱。”而且还会将面多煮一会,给他们端出去。

后来,随着职工生活水平持续提升,市场上的餐馆越来越多,菜品样式也在不断增加,欣怡食苑的大餐厅也为四点班职工供应“夜餐”,而且便宜实惠,去母亲小吃店吃饭的职工逐渐变少了,每天卖一二十碗饭,不忙时便和职工还有小餐厅其他商户聊聊天、说说话,有时还会看看《圣经》,乐得清闲。

父亲退休后,母亲便将饭馆转让了出去,住进了新区的铜煤小区。每每走在路上碰到矿上的熟人,总会有人问她:“不卖饭了?”

“嗯,不干了。”

“就是,早该歇歇了,啥负担都没有,还干啥呢?”

是啊!生活越来越好,我和姐姐也都参加了工作,是“小吃摊”的“供养”,更是父母的哺育,他们把一生最美好的青春都献给了“小吃摊”,而那里也成为了我童年的美好回忆,在不知不觉中父母的脸庞上出现了深浅不一的年轮,可他们依旧是我最坚强的后盾和力量的源泉。

现在餐饮行业琳琅满目,各种美食应有尽有,甚至可以足不出户送餐上门,但每当我饥肠辘辘的时候,最怀念的还是“家的味道”。

如今,父母踏着企业惠民生的东风,住进了新区铜煤小区的安居工程中,不仅圆了他们的住房梦,更让他们可以更好的安享晚年。

叮铃铃……。

“喂?妈!”

“周末回来不,到哪了,你想吃啥饭?”

“在路上,都行。”

妈,那你给我做一碗酸汤面吧!




责任编辑:彦荣 编辑:蓝图


上一条:铜煤故事征文| 董建成:念奴娇•王石凹感怀
下一条:燕宏斌【诗歌】纵有明月挂心间

打印】    【收藏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