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煤的诞生无疑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而又艰难的过程。沧海桑田,铜川的煤炭自中生代侏罗纪、白垩纪期至今,最早的已有2亿余年的形成史。煤的形成和演变过程可以说是一次次碳化的过程。而要成长为高品质的煤,则更要多次历经地壳运动的反复洗礼,在相当高的温度和压力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的成岩变质过程,才能蜕变为燃烧自己为人类奉献出光和热的较高品质的煤。
煤,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火车勇往直前,一日千里,源于煤热量的驱使;黑夜不能成为人们生活的障碍,那是由于煤燃烧而贡献的光明;矿石所以变成有用的钢材,那是由于煤熊熊的火焰冶炼的结果。至于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取暖、做饭、酿酒、制陶……更是无一离得开煤。正因如此,人们把煤比做工业的食粮,黑色的金子。尤其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不久,百废待兴,新能源尚未研发开采之时,煤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铜川就是这样一个因煤而兴的城市。上世纪50年代,乘着国家“一五”计划大力发展工业建设的春风,铜川因为勘探出大量的煤炭,于1955年成立了同官煤矿,它是铜川矿务局的前身。至今已有59年的历史了。59年,在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也许只是弹指一挥间,但是,在整个铜川煤矿的发展历史中,却又是一个满载着奋斗、艰辛和成长的漫长的过程,恰如其所开采的煤的形成一样。
最初的同官煤矿,是国家计划经济下的产物。那时,井型小、设备差、产量低,煤的产出全靠煤矿工人的两只手。但是,铜川煤矿人依然以高度的热情、顽强的毅力使铜川煤矿在全国享有盛名。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数代铜川煤矿人的共同努力,使铜川成为享誉全国的“渭北高原上的黑腰带”。

成长的过程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伴随着共和国建设的铿锵脚步,铜川矿务局从最初的一个小煤矿发展为如今的陕西陕煤铜川矿业有限公司,成为陕西煤炭行业的骨干企业,拥有东区、北区两个自然矿区,有8对生产矿井,综合采煤机械化程度达到80%,其中五大主力矿井的采掘机械化程度达100%。总资产达50余亿元,有职工2万余人,实现了煤炭产销量突破千万吨的梦想。这其中,付出了多少艰辛与努力,品尝了多少的酸甜苦辣,也许只有矿工们自己知道。我所看到的只是,矿工们除了牙齿还白以外全身的黝黑,他们长满了老茧的粗树皮般的手掌和他们不管遇到多少艰难险阻依然挺拔的脊梁。尤其是,国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中,煤矿企业首当其冲,不可避免地被推入到市场经济的风口浪尖上。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多次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也出现过几次伤亡人数很大的煤矿事故。但是,在铜煤人的字典里从来就没有“退缩”这两个字。他们很快地调查市场,分析情况,调整思路,改革创新,使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安全管理也取得了长足成绩,铜煤人以永不言败的精神巍然屹立。在铜煤的文化墙上,我看到了成百上千的矿工们绽放着的笑颜,想起了他们永远坚韧挺立的腰杆。我知道,这就是铜川煤矿人——不管他们付出了多少的艰苦卓绝的奋斗,他们依然满怀着对自己的信心,满怀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怀着一个建设美丽矿区的梦想。

关于煤的文化由来已久。明于谦的著名七律《咏煤炭》是这样写的:“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诗人咏物言志,借吟咏煤炭的品格,抒发自己为国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情怀,赞颂为人类造福而甘愿自我牺牲的献身精神。而这种精神从本质上来说,其实也是铜煤人的精神。而现代诗人郭沫若更在他的《炉中煤》中写道:“啊,我年青的女郎/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诗人以炉中煤的形象比喻自己炽烈的爱国感情,表达对祖国的深切眷念。铜川诗人党剑在他的《煤之九歌》中写道“谁的手翻天覆地/火的犁铧沧海桑田/瞬间在火中升起/水和森林沉浮/席卷千万年的火焰啊/花朵在火苗上开放”咏出了煤的来历煤的品格。
铜煤人的文化更是精彩纷呈、缤纷灿烂。铜煤人姚晓舟的歌词《党支山歌给党听》唱红了大江南北,表达了对新中国的赞美党的真挚热爱和。铜煤人杨治华中篇小说《矿长的早晨》在国家煤炭部《阳光》期刊上发表后,引起很大的反响。铜煤人兰阿利的《为生活歌》,是煤矿人生活的真实写照。铜川作家黄卫平的小说《梦幻矿山》,是对煤矿人生活的生动描绘。而著名作家路遥以鸭口煤矿为依托写出的获得矛盾文学奖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更是对铜煤人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的精神深刻再现。

建成于2012年的铜煤文化展览馆,分印象厅、溯源厅、发展厅、奋进厅4个厅,展馆内珍藏了通过大量的珍稀资料、图片、辉煌业绩、英模人物,声光电一体的多媒体影像等,使人们对铜煤企业自1955年成立以来,58年的艰苦卓绝的创业历程、改革发展的辉煌业绩、各个时期涌现出英模人物以及它对铜川乃至全国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历史贡献和现实成就有了一个深该直观的认识和了解。印象厅里长13余米,高近4米,气势恢宏的大型雕塑《矿工万岁》,是奋战在地层深处,开掘乌金的煤矿工人的英雄群像,让人深感震撼和敬佩。纪实片《百里铜煤耀华夏》,则是对铜煤企业半个多世纪艰苦创业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的真实和直观的再现。馆内珍藏的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铜川矿务局英模人物照片更是弥足珍贵。它凝聚着几代矿工的勤劳与智慧,融注着铜煤人的坚韧与拼搏,见证了铜煤人58年艰苦创业历程中收获的丰硕文化成果。
如今的铜煤企业,正在坚持煤与非煤并重、综合发展的方针,发展循环经济,延伸煤炭产业链,充分利用矿区资源实施瓦斯发电、煤炭化工等项目,将铜煤企业建设成为陕西煤化集团公司旗下以煤为主,多业并举,煤、电、化、火工、建材、建筑等综合发展的大型骨干企业。同时,在文化发展方面,以创建学习型企业,建设和谐矿区为目标,文学、书画、摄影作品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目前已建成一批“三型六化”的学习型企业示范单位,铜煤企业被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评为“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创新先进单位”、“陕西省助老明星企业”等。铜煤,这个历史与文明的双重见证,正以“艰苦奋斗、锐意进取、无私奉献、勇于创新”的精神气韵,向着明天奔跑,向着未来奋进,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编辑:郝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