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劳动美】征文
日月如梭,转瞬即逝,不知不觉在玉华煤矿工作已经三年了。
三年来,玉华煤矿的企业文化如甘泉一样正慢慢地注入我的心灵,让我越来越有斗志,越来越有干劲,自己的专业技能,工作的熟练程度,以及与人相处的能力也逐步走向成熟,这些进步离不开单位人性化管理的氛围,离不开领导和同事们无私的帮助和指导,也离不开自己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认真回顾这三年的工作历程,畅想自己的明天,感慨颇多。
玉华煤矿隶属于陕煤铜川矿业公司,是目前铜川矿业公司产能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发展最快的一座新型的现代化煤矿。矿井位于铜川市西北37公里处的凤凰山下,与著名的旅游避暑胜地——唐玉华宫相毗邻。还记得初到玉华时自己的迷茫,自小在矿区长大的我,对煤矿并不陌生,一张张黝黑的脸庞一双双满茧的大手,微笑时露出的洁白牙齿,是最初我对煤矿的印象。在大多数人们的眼里,煤矿是危险的,虽然在外打工或工作的人层出不穷,但由于长期社会认知的偏见和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少有人愿意去煤矿工作,用一些人的话说去煤矿是没有出路的“出路”,但当我真正去玉华煤矿工作时,我的担心是多余的,我的心里是踏实的,煤矿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我的选择没有错。
记得我第一次下井,黑与白的对比,让我的视线真实的触及到了煤矿的生活,心里会有很多憧憬和一丝忐忑,憧憬的是要真正成为一名矿工了,忐忑的是我要下到几百米的矿井,体验黑夜的生活,一切都是未知。下井前带领我们的班长详细的给我们介绍了井下的注意事项,仔细检查了我们所穿戴的装备,我第一次知道,下井前要做那么多繁琐的准备工作,穿上胶鞋走起路来还挺费劲。要卸掉身上所有的电子设备,手机和相机是绝对不可以带的,后来我明白,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安全,所以,规章条例我们必须严格遵守,乘坐大罐笼一样的电梯,我们下到了地下500米的井下,用了将近3分钟的时间,我原来以为井下一片漆黑,可是当“大电梯”缓缓落下,眼前是先进的照明设施,将井下照如白昼。干净的地面,良好的通风环境,还有响在耳边的美妙音乐,一切和我想象当中的脏乱差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还没来得及看井下的环境,还有周围的一切设施,就听见班长说声“上车”,这时我看到一列“小火车”,其实是一种井下专用的电机车,四个人一个小车厢,“嘀嘀”一声长鸣,列车启动了,班长一再叮嘱不要把头、脚、手伸出车厢。我举起小矿灯对着车厢外的巷道墙壁照着,那是被喷了水泥砂浆的墙。大约二十分钟后,列车停了下来,我们继续步行3000米来到了采煤工作面,工作面是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溜子、皮带的运转声,工人师傅们嘹亮的号子声……,这些在我眼里组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吸引我加入到这个团队,为之努力,为之奋斗,做一个年轻的新队员,这一刻我深深地读懂了矿工这个职业,在千米井下阴暗、潮湿的巷道里,时刻都能看到他们忙碌工作的身影。头顶是黑色,脚底是黑色、左边是黑色、右边也是黑色,衣服是黑色、帽子也是黑色。手套是黑色、鞋也是黑色,能看到的只有一缕曙光(矿灯),还有一排洁白的牙齿。尽管这个职业不被人看好,可矿工依然战斗在这黑暗艰苦的地方,不知疲倦的工作着,这样的环境造就了我们矿工坚强的意志和不畏困难的勇气,对人的豁达、热情、豪爽。他们虽然被煤尘染得只剩下一双明亮的眼睛和一口洁白的牙齿,可他们的心和他们挖掘出的煤一样火热。随着人们认知的改变,现在谁在煤矿上班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
跨出学校的大门,我就融入了玉华煤矿这个大家庭,为了能够在生活、工作过程中与同事建立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我始终坚持“干工作先做人”的原则,发挥一个共产党员的带头模范作用,不断从老工人身上学习先进的经验,学习他们熟练地技术和坚韧的品格,戒骄戒躁,谦虚谨慎,接受前辈的指导和教育,不断加强自身的思想品德修养。端端正正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明确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不断提高一名党员的政治素质,时时以“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为目标,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方针,遵纪守法,勤勤恳恳,紧紧围绕实现我矿安全“零”目标,认真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转眼已经三年了,回想起来,真的很不容易,从一个稚嫩的学生一下子转换成为一名新时期的煤矿工人,不光是角色的转变,更重要的是思想的大转变,刚来的时候真的有点挺不住,到后来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我坚信我一定会凭着自己的努力坚持走下去,我感觉自己的收获甚多,思想上成熟了,考虑事情不再那么简单,言行上也进步了,行为举止不再那么草率了。
虽然我尚不具备扎实全面的煤矿专业知识,对各种问题的看法,认识还是带有片面性,但是我会不断学习,不断地追求,不断鞭策自己努力向上,不断超越自己,发展自我,充实自己的专业知识,我有信心一定可以干好自己的本质工作,去迎接新的挑战,实现我当一名真正的矿工梦想。
(作者单位:玉华煤矿)
编辑:郝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