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通知公告     宣传教育     廉政法规     监督检查     案例警示     自身建设     廉洁文苑 

廉洁文苑

当前位置: 首页>> 党风廉政>> 廉洁文苑>> 正文
 
观看《省反腐倡廉建设成果展》有感
2012-04-19 17:19     (点击: )

最近,矿业公司组织领导干部观看了《十七大以来陕西省反腐倡廉建设成果》展,展览内容丰富,令人警醒,发人深思。使大家的思想受到了深深触动,心灵接受了一次洗礼。特别是生动鲜活的案例,贪官声声字字的泪语,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议论。

贪污受贿之风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比较盛行,大贪贪国,次贪贪权,中贪贪钱,小贪贪便宜,花样翻新,屡禁不绝。是什么原因让人爱贪、想贪、想尽一切办法贪呢?我困惑不解,查阅了大量古今中外典籍,试图从文化上、信仰上、性格上以及历史上分析和推论中国人比西方人爱贪的原因。

首先,从文化上分析。中国文化或曰中华文明,中华文明的源头来自于儒、道、释三家。儒家思想在中华文明中占的比例最大,它讲的是人与社会的关系;道家思想在中华文明中占的比例次之,它讲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释家思想在中华文明中占的比例再次之,它讲的是人与内心的关系。中华文明是一个不断演进的文明,从最初的单一的大汉民族,到最后的56个民族,不断融合、容纳、扩充、演进,最终才形成了现在的中华文明。中华文明的最大的特点是“和而不同”,她具有包容性、多样性和创造性。当中华文明遇到外来文明入侵时,她讲究的是融合和消化吸收,为己所用。西方文明的源头是圣经,她讲究天授人权、人人平等,具有单一性和排他性。当西方文明遇到外来文明入侵的时候,她讲究的是消灭,保持本民族文明的纯洁。因此,从文明上来看,中华文明更具占有性、融合性,西方文明更具排他性。这可能是中国人更愿意占有不属于自己东西的文化上的原因。

其次,从信仰上分析。西方人信仰基督教,他们认为是上帝创造了世界,自己的一切都是上帝给予的,一切还都得还给上帝。因此,他们只拿属于自己的一份,当自己的一份用不完时就施舍给别人。而中国人真真正正信的是家庭,或者家族。中国原创的宗教是玉皇大帝,玉皇大帝有妻子——王母娘娘,有子女——七仙女,有亲戚——杨二郎,中国的宗教具有典型的家庭性或家族性。中国外来的宗教是佛教,也具有家庭性,有佛祖——释迦摩尼,还有佛子佛孙——大大小小的佛,有男佛——各色的佛,还有女佛——南海观音。因此,能够走入中华文明的佛教也具有家庭性。有一个事例最能体现中国人和西方人的信仰不同。中国人遇到意外、受到惊吓时总是说:我的妈呀或俺的娘呀,他首先想到的是得到家人或家族的帮助;西方人遇到意外或受到惊吓时总是说:我的天或我的上帝,他首先想到的是得到神的帮助。中国人遇到困难,自己会想尽一切办法克服,个人克服不了就请求家人或家族帮助,实在克服不了才说是“天意”;而西方人一遇到困难就向“上帝”伸手,“主啊,赐予我力量吧”。正因为中国人信仰家庭和家族,所以当自己有了本事或能力时,总想着照顾家庭或亲戚,除了自己够吃够用外,还想多占一点,分给亲戚,不自觉就形成了贪污受贿。

    再次,从性格上分析。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使得中国人形成了隐忍、吃苦耐劳的性格。当中国人遭遇到贪污受贿时,大多数都认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只是有限的一点点,何必太较真,因此,大多人采取冷眼旁观或骂几句娘了事。而西方人天授人权和民主思想根深蒂固,当他们遭遇到贪污受贿时,他们认为是违背上帝旨意,是邪恶,是不可容忍的,每个人都起来反抗。所以,贪污很难进行下去。再之,每个人在遭遇贪污受贿时都想,如果换做是我,我也可能这样做,就不自觉的在内心有了一定承受贪污受贿的心理准备,所以才导致贪污盛行。

    另外,从历史上看。中国老百姓几千年来一直生活在温饱线以下,吃饱喝足是他们最大的梦想,因此才有了“存金存银不如存粮食”、“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等说法。一旦有了拿的机会,总想多拿点,拿了还想拿,不自觉就拿出界了,拿了不该拿的,成了贪污受贿。人之所以“贪”,那是因为“缺”,我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物质极大丰富之后,再辅以党对干部的思想教育、贪官一个一个落马的警示,人们的贪欲之心总该收敛了吧,到那时,中华文明将更加博大,东、西方文明都将成为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关闭
通知公告  
· 图解纪法 | 处分违纪党员批准权...
· 中共中央印发《中国共产党处分...
· 过年了,这样发津补贴福利要不得
· “四风”问题突出表现及处理依据
· 纪检监察机关提出组织处理建议...
· 违规占公物,处分在眼前!
领导讲话 更多>>.
· 赵一德在十四届省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
· 中国共产党陕西省第十四届纪律检查委
·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纪律检查委员
· 省纪委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元旦春节
· 中共中央纪委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元
·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版权所有 铜川矿业有限公司

陕公网安备 61020202000009号  陕ICP备12003655号   Copyright@2009  

 

 联系地址:中国 陕西省铜川市红旗街11号 邮编:72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