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沟煤矿1966年3月建成投产,因矿井衰老,已经历了一次报废、三次破产、一次承包,今年1月起,最终进入调整回收阶段。
经历这一路坎坷,徐家沟矿人没有埋怨、没有自我消极,他们“舍小家、为大家”,迈开“走出去”的步伐。50年风雨历程,这个偏居铜川矿区东隅、曾护佑着矿工平凡生活的老矿,在垂暮之年,像所有心情焦迫的老人一样,正在为儿孙们筹划着更广阔的未来,期待能眼瞅他们步入更幸福的生活轨道。
老矿徐家沟:二次创业叫响矿工品牌
培训现场
矿长激情推介矿工
“受市场影响,煤矿目前走向了低谷,但我们徐家沟煤矿有很多优点:安全文化,我们有;企业文化、技术人才,我们有;你要什么,我给你输入什么。在座的各位矿长,有什么需求和意向及时跟我联系,我也会找你们去。”
2014年7月,一期矿长培训班即将结束,在最后的交流环节,徐家沟煤矿矿长李福锦被铜川矿业公司同去参会的8个矿推选为发言人,面对台下六七十名煤矿矿长,他讲起徐家沟矿的现状,并展开了一场别样的现场“推介”。
面对李福锦“大言不惭”的自我推介,有人说,如果我是矿长,就要问你的队伍行不行?这就跟娶媳妇要考虑这女子行不行一样。有人回应,人家有多年管理形成的文化,10年安全文化铸就的底气,这就是一张亮丽的名片。
雪白衣领
挺起老矿的尊严
懂徐家沟煤矿的人,懂它沧桑背后的活力;懂徐家沟文化的人,懂它磨难背后的坚强,以及坚强背后的自信。
沿着铜川矿区一路向东,车行进入徐家沟煤矿院子,干净、敞亮的厂区环境扑面而来,健壮的老树,洁净的楼舍、水泥道……一切,让人很难将之与印象里傻大黑粗的煤矿相联系。灿烂阳光里,矿长李福锦和他的同事们站在楼口,白衬衣领角闪着耀眼的光芒。
在这个已届50岁的老矿,李福锦干了多年,他眼下正在经历着这场名为调整回收实则为关闭的变革。“我全部经历了,这个必须心脏非常强大,干这个事,必须耐得住寂寞,心胸要能承受各方面压力,心还要细,哪一方面都要处理到位。”
多年来,徐家沟煤矿企业文化声名在外,在矿井煤炭资源枯竭的情况下,成为眼下最大的资源和卖点。“文化”概念大,难免流于空泛,但是,在一整套理解背后,徐家沟煤矿文化有着细致的落脚。为了展示煤矿人的精神头,李福锦要求所有的领导干部带头穿白衬衣,“都说煤矿上脏乱差,脖子黑,衬衣黑,但我们只要上班,就要把白衬衣穿起。”
首批骨干
走出铜川输往陕北
“2013年,我们实行内部承包,就是靠等”,但是这一次,久经酝酿的李福锦,想将徐家沟人的未来掌握在矿工自己手里。
根据2014年下半年陕煤化集团公司出台的加快推进十项改革工作措施,徐家沟矿的调整回收工作应在今年8月底完成。“去年,受市场影响,我们的很多人没活干,工资能保证,但是有所下降,如何增加职工收入?不管矿业公司怎么支持,本矿都要想办法,集团公司的思路是重点向陕北发展,我们也提前谋划,将视线投向了外面。”
在横山,陕西延长石油矿业公司的下属单位魏墙煤矿,是一座新建年产300万吨的大型现代化矿井。当时正存在一些配套设施不够齐全、需要多方人才等问题。了解到这一情况,徐家沟煤矿主动出击,几经联系协商,历经几个月终于与对方达成了协议。当年11月,首批接受针对性培训的34名徐家沟骨干矿工进入魏墙煤矿。
享受机会
打响矿工实力品牌
“刚开始,有人不愿意去,嫌路远风大,现在了解了那边工作环境好、安全系数高、工资也高的情况,很多人争着要去。”滕建德是徐家沟煤矿副总兼综采队队长,也是首批赴魏墙煤矿人员的队长,对这一点深有感触,当时为了带领矿工迈出这重要一步,他曾组织人员一个一个去给矿工做工作。
进入魏墙煤矿,徐家沟人带给魏墙煤矿的也是实实在在的“实力”印象。
滕建德不无自豪地说,这些实力有软实力和硬实力,软实力主要是企业文化,比如吃饭排队、领物排队等好习惯。“我们按照习惯做什么事都排队,下井的时候,干部除了携带自救器和矿灯,还会延续徐家沟做法,带一块抹布和笔记本下去,随时擦、随时记。半年磨合下来,矿上的人都开始习惯了排队。”
魏墙煤矿矿长仇亚社动情地说,之所以与徐家沟煤矿达成协议,正是因为徐家沟煤矿有较好的管理文化和优秀的干部职工队伍,更有独特的安全管理经验,安全生产创出了佳绩,希望他们在新的岗位上更好地把原来在安全管理、文化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扎根在魏墙煤矿。
二次创业
让矿工带着文化和自豪走出去
“市场化后,职工靠技能吃饭,找到了自尊和自我,带着文化出去,和打工不是一个概念,带着文化出去有自豪感。”5月27日,徐家沟煤矿有限责任公司的劳务派遣经营许可证发了下来,徐家沟煤矿的人才输出、文化输出正式步入轨道。输出的矿工工资由徐家沟煤矿支付,路费由煤矿补贴,与对方员工的差异部分煤矿会补齐,李福锦说,徐家沟的这种技术人才输出,与劳务中介的区别恰恰在于,完全不是以赚钱为目的。
在李福锦“我们派出骨干队伍,就是要打响徐家沟人才品牌”的“豪言壮语”里,类似的二次创业,在徐家沟顺利推开。
6月4日,报道组采访时矿党委书记刘保社告诉记者,目前矿上已连续实现安全生产3515天,十年无越级上访、无群体上访,矿井连续三年荣获省煤炭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局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连续五年荣获省煤化集团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连续九年荣获矿业公司安全生产先进单位;被中国企业文化建设促进会评为“企业文化建设优秀单位”……
(首席记者赵蕾 本报记者崔战雄李平吴岸彪)
责任编辑:周彦荣 编辑:郝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