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迎接生命的祈祷,
如一只翩翩欲飞的白蝶,
在岁月的年轮上,
没有什么比生命更珍贵;
在时空的隧道里,
没有什么比生命的价更高。
白蝶的忙碌与努力就是对死神最终的宣告……”
——《留住生命》●杨素萍
心内科护士杨素萍在她名为《留住生命》的诗歌中这样记录着自己对护理工作的感悟。去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当她走近17床那个患有冠心病病人身旁的时候突然发现病人面色苍白,脸上有汗渗出,有气无力的说着:“难受”,杨素萍用手摸了摸病人的额头感觉是湿冷的。在这种情况下,杨素萍立即做出反应:先测血压,结果显示60mmHg/40mmHg,“血压咋会这么低?”疑惑之中的杨素萍抬起头看到了病人正在滴入的液体瓶上写着“硝酸甘油”。工作经验告诉她,病人的血压可能与正在使用的药物有降压作用有关,于是她立即关闭调节滴速的开关,边通知医生边取来一瓶没加任何药物的葡萄糖先把“硝酸甘油”换了下来。后经医生仔细检查,确定病人的低血压确实是硝酸甘油“惹的祸”,同时也对杨素萍在短时间内做出的初步处理表示了肯定。
虽然杨素萍在铜川矿务局中心医院心内科从事护理工作只有三年多的时间,但杨素萍对待工作就像自己诗歌中写的那样——身负责任、尊重生命。
查房、输液、发药、健康教育这些琐碎的事情是护士每天必做的“功课”,杨素萍就是这样重复着。“阿姨,昨晚睡得好吗?有没有啥不舒服的地方?”“大爷,您做完手术后感觉咋样啊?”温柔的问候、甜美的微笑、耐心的讲解,让病人在一天刚刚开始的时候就有了一个好心情。杨素萍认为早上的查房不仅是与病人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好时机,因为和谐、信任的护患关系是自己开展护理工作的基础,更重要的是通过与病人的交流和对病人的观察,可以让自己更加准确地掌握病人病情的第一手资料。“耐心地和病人交流、认真听他们的主诉,会让我的护理工作更具有针对性,但这需要经验。”
小杨脑子好、知识面广是大家公认的。和杨素萍在心内科一起工作的大姐们说,她不但记东西记得快,而且总能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才分到科室里的小护士都喜欢让“小杨姐”当她们的带教老师,说她知识面广,总能手把手地教给她们工作中实实在在的东西……病人年龄大、起病急、病情变化快是心内科的特点,所以护理工作相对复杂而繁重。为了丰富自己的护理知识,同时为病人提供准确的与疾病相关的信息,杨素萍翻阅大量专业书籍,还经常上网查询国内最新护理动态,总结出了自己的一套好经验、好方法。一次,在翻阅专业书籍时杨素萍看到了一种新技术——留置气泡注射技术,经仔细阅读后她发现这种注射技术不但可以避免药物浪费又能保证药物注射剂量的准确性,杨素萍想到了自己科室的病人也经常会注射一些像胰岛素、低分子肝素钙这种剂量小但需非常准确的药物,“既然有这么好而且又安全的方法,我为什么不能学一学呢?”杨素萍决定一试。在经过多次的学习与实践后,杨素萍不但掌握了这项技术而且得到了护士长的肯定。“这就是为什么病人说我打针不疼的原因。因为这种注射技术不但可以为医生提供更加准确的用药指导,而且给病人注射药物后拔针时,不会将药物渗入皮下组织造成刺激,所以减少了疼痛感。”难怪病区的大爷大妈们总喜欢让“杨护士”给他们打针,还说她“打针不疼”。
面对同事们的表扬,病人的认可,杨素萍则认为“再好的护患关系,再辛苦建立的信任,也会随着你的一次扎不上针、一次疏忽的护理工作,一次回答不上来的问题慢慢消失,然后对你变得越来越不信任!”所以,杨素萍在工作状态时总是带着微笑面对病人,带着知识面对病情。
为了把每一项工作做到位,及时完成每一次护理与治疗,杨素萍养成了“写纸条”的习惯。每天早上查完房后,她都会在纸上按顺序写下病人的床号与姓名,并注明哪个病人在什么时候要做什么治疗,工作时每做过一项治疗就拉掉一项,“这样一来,我就不会漏掉每一个病人的治疗项目,也避免了对病人进行重复操作。”由于病区病人多,病情变化快,医生常会临时改变或增加治疗项目,有时同一个病人需要静脉注射的治疗就多达6次以上,为了确保治疗时间的准确性,杨素萍将医生新的“医嘱”按治疗时间准确地增加在新的纸条上,并且每工作一段时间就会把所有的纸条拿出来看看提醒自己,往往到了下班的时候杨素萍总能在衣兜里摸出4、5张纸条来。
2009年3月,杨素萍受到全科人员的一致推荐,代表科室出战全院护理比武脱颖而出;4月,经过层层选拔的杨素萍作为队员之一,在全矿务局的岗位技能竞赛崭露头角,获“护士岗位知识技能竞赛二等奖”和“岗位技术能手”称号;5月,代表矿务局参加全市护理技能竞赛,取得“优秀奖”;9月,由于工作表现突出,杨素萍获得了一张特殊的“入场券”---由“协议护士”转正为医院的“正式护士”。
也许正如她诗歌中所形容的那样,80后的这只“白蝶”在生命的历程中“展翅欲飞”。
编辑: 鱼聪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