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持续开采46年的东坡煤矿,矿井有效利用资源逐渐减少。面对矿井收缩关闭带来的大量富裕人员,该矿不等不靠,积极践行公司提出的“创新驱动 走出去发展”战略,以承接局内生产矿井的工程项目为主,加快了分流安置的步伐。走出去靠什么?“我们按照人员走出去、品牌带出去、精神树起来的要求,把三队创出的牌子保持好,叫响亮,站稳脚步,为下一步的分流人员“开出路子”。”东坡矿矿长郭全营在6月3日第二批奔赴下石节矿的“分流职工欢送鼓劲会”中这样说。

质量是最好的名片
今年2月底,该矿综掘三队91人,进入北区下石节矿,成为东坡矿这个46年矿井收缩调整中走出去的第一支队伍。
“刚刚到下石节矿时很难,最主要的是作业方式不适应,跟不上人家的节奏。”看着在下石节矿3月份43米进尺的成绩,带队队长李席鹏颇为“头大”。东坡矿属于硬岩,煤层薄,断面小,巷道掘进时往往一次就能成型。而下石节矿围岩膨胀突出,属于软岩,巷道掘进时每排要打15根锚杆和9根9米的锚索,支护强度很大,需要分层掘进。
这对干习惯了原有炮掘方式的三队工人来说,“一时很难适应”,是摆在干部职工面前的一道难题。
“不会咱学!不适应咱就改!”。负责驻矿的东坡副矿长吴刚和掘进副总于弘毅对91名干部职工说。区队以干部带班长,班长带骨干,业务骨干带职工的方式,开始了面对难题的主动出击。每班生产结束后,他们聚在一起讨论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下午到别的掘进区队取经学艺。“没事多琢磨”成了三队的口头禅,不断的“琢磨”和打破“惯性”的努力,很快就有了收获,4月份,进尺达到54米,5月份,递增到了62米。这支队伍,以其过硬的素质和优良的工程质量,在短短的三个月中多次受到了公司领导和下石节矿的干群褒奖和赞扬,“开出了路”,“站稳了脚”。
踏着他们“开出的路”。6年3日,又一支承接维修工程的东坡矿90余人的掘进队伍,正式进驻下石节矿。

队伍稳定则基业成
“没有一个稳定的军心,就没有一支可靠的队伍”。该矿党委书记李新中对奔赴新岗位的掘进五队干部职工反复叮咛。
“北区温度较低,有些职工到现在秋裤还没脱。东区温度相对恒定,比较舒适。各方面的情况都要我们随时掌握,做好思想工作……”,6月3日,三队书记周虎山和新队伍书记王铁铁刚见面就开始了交流。
为了稳定军心,初到新环境,掘三队在每天的例行“家访”中,对思想波动大的职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谓“下足了功夫”。他们要来了职工家属的电话,动员她们经常在电话上“唠唠嗑”,视频上“见见面”。“你们出门在外不容易,我们在家里也牵挂的很。咱们来了就得好好干,安全上可不能分心。”职工的家属通过这样“絮絮叨叨的家长里短”的方式,让职工浮躁的心慢慢稳定了下来。区队紧跟其后,开展各种小活动,以充实职工的业余时间。
“两室一厅的房子住5个人,床铺、柜子新暂暂的,一应用具齐全……经常来我们这了解有啥困难……”点滴之中见温情,谈起下石节矿对分流职工的关心。周虎山难掩感激之情:“没有人家的支持,我们的工作做不好”。

精神不滑坡就能拿得下
考虑到东坡矿分流职工的住宿问题,下石节矿领导专门在距离矿部不远的小区中心统一安置了这些人。三队职工和此次的五队职工住宿楼彼此相连,整个的单元六层楼上统一入住着分流职工。居民楼里其他的住户发现:这些人每天上班时排队出门,每天中午、下午的房间里都会不断传出笑声。“新环境的适应难免有一个过程,我们的责任就是尽可能的缩短这个距离”。这是三队的干部在做“新工人”思想工作时候的“宗旨”。职工刚来时“要在外面竖起一面旗帜”的豪言壮语怎么实现,靠得就是精、气、神。要保住“质量三队”的区队品牌,精神不能滑坡,心劲不能散,所有干部都瞄准了这个目标。为此,他们通过“顺心气、 解难题、激活力、增干劲”,以身作则,事事垂范,组织开展各种棋牌、唱歌等娱乐小活动,引导职工思想始终保持在“前行”上。能力在新岗位中锻炼,认识在新环境中升华。3个多月来,分流的干部职工的精、气、神在破解一系列难题的过程中得到了不断“充电”,他们的思维观念、综合能力都迈上了新台阶。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秉承46年发展底蕴的东坡人,在新的征途上将踏着新时代的鼓点一路披荆斩棘,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奏出更加和谐的音符,开创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周彦荣 编辑:郝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