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秦都市报:2016年6月22日 A3
“停产”不“停业”“转岗”不“下岗”
铜川矿务局以“精”化“剩”实现产业转型
铜川再一次站在了变迁的十字路口,因煤而兴,会不会因煤而殆?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城市产业化,要求铜川作出选择,交出足以可持续发展的答卷。面对历史机遇,铜川的领导者已经为铜川制定出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一方面,铜川提前布局淘汰煤炭落后产能,“十二五”期间淘汰落后产能167万吨;另一方面,坚持“上新”不“弃旧”,以“精”化“剩”,从煤、铝、电、水泥四大传统行业的供给侧发力,走循环经济发展路径。
面对煤炭资源枯竭的状况,作为为共和国成长作出巨大贡献的铜川矿务局积极响应陕煤化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杨照乾关于“去产能、稳增长”的安排以及铜川政府走循环经济发展路径的倡导,铜川矿务局关闭了3座煤矿,计划再关闭2座,同时已安置分流4200余人,目前其正在去产能、扭亏创效和产业转型方面走出了一条探索发展之路。
关井不关矿停产不停业
王石凹煤矿是西北地区最早、最大的机械化竖井煤矿,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资源优势。1957年由前苏联人设计援建,曾被誉为共和国煤炭工业的“长子”。然而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这座曾经无比辉煌的产煤厂子走到了使命尽头。现如今,走进王石凹煤矿区,经过家属区、职工宿舍、医院、工人俱乐部等,这个历史在册工人最多达到6500人的矿区,如今行人罕见,空旷无比。
铜川矿业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王蓬告诉记者,去年已关闭东区王石凹、徐家沟、鸭口3对矿井,压缩煤产能300万吨。今年将制定东坡、金华山2对矿井调整关闭方案,2对矿井关闭后可压缩煤产能255万吨。两年关闭5对矿井,共计核减产能555万吨/年。目前,公司在去产能方面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公司对机关29个部室压缩精简到18个,在岗管理人员由2394人精简为1141人。据统计,1-4月铜川矿务局增加收入9503万元,减少支出13132万元,共计取得治亏创效22635万元。
现在的王石凹,传来的不是轰隆的机械声,而是年代感十足的前苏联歌曲;看到的不是从头黑到脚的煤矿工人,而是一个现代感十足的休闲花园。远远望去,可以看到西北地区现存的唯一一座前苏联援建的选煤楼,在矿区停产后,单调色的选煤楼被刷成了海蓝色。
结合矿井独特的历史和文化资源优势,公司提出了将王石凹打造为工业遗址公园的设想,周边再打造万亩牡丹园和樱桃园,预计建成后可解决2000人就业问题。现已列入陕西省33个重点旅游项目之一,铜川市政府还将其列为了市政府“十三五”规划的一部分。除此之外,还申报在王石凹矿闲置土地上建设一座100兆瓦光伏发电站。
转岗不下岗产业大转型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随着铜川矿务局陆续关闭5座煤矿,共产生富余人员8376人,自然减员351人、自谋职业210人,现已安置分流4200人,说起这些分流明细,王蓬可以倒背如流。
谁转岗谁留岗,待分流人员的安置问题是公司目前工作的重中之重,集团公司出台了《关于建立富余人员分流长效机制的意见》,结合企业和职工实际情况。集团对职工实施兜底补贴,无论是离岗退养还是内部待岗,都按照标准发放生活补贴。
除此之外,王蓬告诉记者,公司实施定编定员,通过自然减员、享受40、50内部退养政策、停薪留职、内部待岗、自谋职业等方式,成立富余人员人力中心,制定富余人员管理制度。在后续工作中定会做好富余人员的分流安置问题。对此,王石凹煤矿党委书记王鹏解释说,铜川正在将这里打造成为工业遗址公园,未来游客可在此体验别样的煤矿知识之旅,届时,至少330名矿工将吃上“旅游饭”,辐射带动家属过千人,做到“煤空城不空”,人员“转岗不下岗”,从而实现“产业大转型”。
责任编辑:周彦荣 编辑:郝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