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日报 2013年8月9日 第五版 “你看,这社区的领导真真为咱职工群众办成了清洁供暖、饮水改造、道路改造、环境改造、旧楼改造等数十件好事、实事,使俺们能更有尊严、更加体面的生活……这社区是一心为民、关注民生、为民办事、群众信得过的和谐大家园,解决了王家河矿区几十年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件件老大难问题,我们打心眼里拥护和爱戴社区的好领导。”用王家河社区住了几十年的退休职工张大爷的话说,就是“这变化一两句话很难说清楚,只是这五六年的变化比前20年都快,大家都说好。知道不?俺这社区都连续7年无赴省进京越级上访、集体上访了……”王家河社区的前身是下马的王家河煤矿,管辖王家河一号井、老矿部、斜井3个家属区,跨距5公里;直接管理和服务离退休人员1078人、工(病)亡遗属297人、上世纪60年代精简下放人员17人、70年代致残返乡人员12人、享受养老补贴人员601人、一次性安置人员281人,还有劳动服务公司集体工已退休和未退休198人,以及家属7200多人。地盘大了问题多,人口多了事也多。面对一次性安置人员、工(病)亡遗属、退休人员等问题,面对历史遗留问题多、困难群体多等难题。
2003年,二建司启动破产时有在职职工1200多人,其中一部分人员提前退休,一部分人员被分流到其他单位,还剩下281人被一次性安置。
2003年,二建司启动破产时有在职职工1200多人,其中一部分人员提前退休,一部分人员被分流到其他单位,还剩下281人被一次性安置。“问题就在这281人”社区主任张学海坦言。当时一次性安置人员中,有些人用安置费创业,有些人索性挥霍一空。后来绝大多数人失去了经济收入,生活陷入窘境。“虽然这批人员已经属于社会人员,但是他们有困难还是会找单位,遇到确实困难的群众,社区都会想方设法地帮他们。”“买断工龄,离开单位,再想回来哪有那么容易?”这是很多一次性安置人员的心里话。今年43岁的翟矿生原是二建司的工人,2003年用2.3万元买断了工龄,一个人到南方闯荡。一次车祸,让他右脚致残,使他不得不返乡谋生。2012年刚一回到家,翟矿生就找到王家河社区主任张学海反映情况,希望社区能够解决他就业。“我当时心想社区估计不会安排,我都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一次不行我还来,直到他们给我安排工作。”回想起当时情况,翟矿生不好意思地说。眼下,经过各方努力,社区给这部分人办理了低保,先保证了他们的正常生活。随后,社区根据他们的特长,帮助到建筑公司就业。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又有一部分人在建筑行业干不下去回到社区,社区根据个人情况安排他们在社区内干临时工,也保证了他们的基本生活。目前,281人当中有80%再就业,20%在社区干临时工。
几年前,嵇玉梅丈夫因病过世,儿子、儿媳也都离家,住在棚户区的她不得不独自一人抚养孙子,生活十分困难。社区了解到她的情况后,立即给她安排工作,并多方帮助她解决生活问题。
针对工、病亡家属,社区从2007年1月1日起就与特别困难的8户签订“劳动协议”,安排她们在所居住的区域打扫卫生,社区从经费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她们协议”,安排她们在所居住的区域打扫卫生,社区从经费中拿出一部分作为她们的劳动报酬,并根据各项政策规定及时给她们提高抚恤金和生活补助费。当时她们每人每月获得抚恤金130元、劳动报酬150元。
分房、拆迁最难办。王家河社区大部分群众住的房屋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所建的土坯房屋,现已破烂不堪的危房时刻威胁着群众的生命安全,给社区带来很大的不稳定因素。为了解决住房,社区多次到各相关部门反映,积极争取项目资金,终于使矿部住宅区沉陷治理得到立项实施。项立了,可拆迁怎么弄?
“党员干部必须做到不与员工争利、不与群众争利、员工不与离退休人员争利……”提前安排信访工作人员介入,配合物业公司宣传公司有关文件、拆迁补助办法及标准,对搬迁户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的监督。群众看到社区办事公平,透明度高,大多数人也积极配合。分房的时候,很多人害怕分房不公平,经常到社区上访,最多一天有300人来上访。面对群众,社区工作人员始终认真对待每一名群众,讲政策、做工作,言之以理、动之以情。分房过程中,社区严格按照分房条件、方案执行,先后多次进行摸底,公示分房名单,接受群众监督,通过公开公正的分房,让320户群众喜迁新居,没有一户群众上访。
新闻链接
王家河社区的前身是下马的王家河煤矿,后组建了铜川矿务局王家河综合厂、铜川矿务局第二建筑安装公司。1995年综合厂并入二建司,后又经历二建司政策性关闭破产。2004年8月王家河社区管理中心成立以来,连续七年被评为铜川矿务局信访稳定先进单位、市县乡综合治理先进单位,成为社区管理的一个楷模。
编辑:郝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