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煤炭报 2012年10月15日
因特殊的地理环境,王石凹矿在建矿初期就设计了连接工业区和住宅区的缆车道,它的更新换代见证了矿工生活的巨大变化
近日,看到连接矿工业区和住宅区、主要功能为运送职工上下班的缆车经过再次更新换代,不锈钢车身显得更为亮丽,两节车厢连接处改为固定焊接,座位前后的间隔也似乎比原来宽了不少,所有的职工和家属无不赞叹。
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缆车上以前没有座位的一节车厢,如今也被改成了带座位的车厢。
我所在的企业是陕西煤业化工集团铜川矿业公司王石凹矿。回想2009年我刚参加工作,初到王石凹矿时,很不理解矿上为什么不直接将缆车下面的那节车厢也设计成和上面一样带座位的,好让乘车的人都能舒服地坐着。我还清楚地记得,以前,当人多的时候,来晚的人只能半蹲在车厢内。在上下班高峰期,个别不遵守规定的职工还铤而走险,硬往里挤。而每每到了冬季下雪结冰时,那铁皮车厢底滑的让人蹲都蹲不稳当。
后来,我和一名老工人闲聊时,才知道了其中的原因。原来,王石凹矿地处山区,工业区设计在山下,住宅区设计在山上。山上、山下的连接通道就是这条左侧436个阶梯、右侧508个阶梯、运行长度为300米、坡度为30度的缆车道。因为地理环境特殊,所以,在建矿初期,王石凹矿就设计了这个连接工业区和住宅区的缆车道。多年来,缆车在给职工带来方便的同时,也成为百里矿区的一道独特风景。
以前,矿区职工家属平时做饭、冬季取暖全部用的是煤。为方便住在山上的职工运煤、拉东西,王石凹矿特意将下面的一节车厢改装成无座位的车厢。
虽然从1968年开始投入运行至今,缆车先后经过了数十次的更新换代,缆车道两边也相继修建了绿化带,职工们等车的地方还专门装了避雨棚,可上面一节车厢带座位、下面一节车厢无座位的情况却始终未曾改变。
2009年,王石凹矿区实现了集中供暖,职工家庭用上了天然气,用煤做饭取暖渐渐成了历史。另外,职工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就连平时到山下职工食堂买袋面、拎桶油,也多是骑摩托车,开私家车,再也不用“麻烦”缆车上下拉运了。慢慢地,无座位车厢就没了用武之地。
为此,在今年9月按规定需要对缆车进行例行年检时,王石凹矿领导决定对缆车进行彻底改造,把车厢全部改为带座位的。这样一来,想挤车的人也没了借口。这道矿区的独特风景更亮丽了。
编辑:郝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