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由废旧油桶、废旧锚杆、减速箱组成,成本不足1000元,但却一年为陕煤化集团公司铜川矿业公司下石节煤矿节省近80万元的科研小改项目让大家伸出大拇指,啧啧赞赏。
2011年7月21日下石节矿运输区副区长徐留军根据实际情况解决了井下排水地点多,管理难度大,有时水仓的水满了,来不及开泵,造成水溢出水仓,有时没有水了,水泵却还在空转的这一难题,被矿命名为“留军排水法”。自这第一个以职工名字命名的“留军排水法”诞生以来,极大地凝聚了职工智慧的创新,在全矿形成了“创新人人可为,事事可为,处处可为”的良好氛围。
以往工作中,井下注浆搅拌一直靠人工配料,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在连续注浆时,人工配比不均的情况时有发生,直接影响到工程进度和质量。该矿生产科科长高永强和同事们仔细翻阅资料,实地试验,经过长期思考论证,一个全部由废旧油桶、锚杆等制成的电动注浆机整体构架浮现在众人面前。在实验初期,他们充分利用矿井废旧配件,先是用废旧油桶,锚杆、在煤电钻制动下开始进行实验,但由于转速过快,实验宣告失败,他们立即组织矿专业技术人员针对减速问题进行设计论证,经过反复实验终于得到解决,在去年10月下井进行分点实验,实际试验中,由于良好的性能极大地解决了人力、物力,也使注浆质量得到了极大地提升。但一个新的问题出现了,东西好是好,但主轴不够结实,经常不到一周就磨损需要更换,“怎么办?”他们多方请教,多方论证主轴的问题,在不断试验中,大家发现一种废旧钻杆,钢性好,耐磨损,更换后,注浆电动搅拌器可以正常稳定的运行,赢来井下职工连声叫好。但一次矿例行检查时提出的“能否改良一种在没有煤电钻作业环境中使用的搅拌机?”又让大家陷入沉思。高永强立即召集科室人员进行深入探讨,我们要本着少花公家钱,解决大事情的观念,发挥我们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技术水平。经过认真研究讨论,他们决定在原搅拌机上下功夫,这样既可以减少搅拌机个数,又能增加搅拌机机动性。在反复试验后,一种既可以用煤电钻制动,又可以用风钻制动的“注浆电动搅拌机”终于试验成功。当设备投入使用后,曾经需要三个人联合作业,现在只需一人,曾经每班注浆量5吨水泥,现在可达到15吨水泥,极大地降低了职工劳动强度,提高了效率,为井下支护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终于得以应用,他们的脸上浮现出幸福的笑容。
生产科长高永强激动地说,在这么好的工作氛围中,他们已习惯于大胆、辩证的思考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使之更加合理、科学化。而且让自己感受到工作中的快乐和成功后的欣喜,这就是最快乐的事情。
编辑 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