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司党政领导启动按钮,徐家沟矿二号风井投入运行
2011年4月10日,徐家沟煤矿有限公司实现连续安全生产2000天,这一记录,创造了铜川矿业公司安全生产“零”目标的最好业绩。成绩的背后,凝结着该矿实现机械化采煤,构筑井下安全畅通工程的一个个小小缩影。矿工们亲切的称这一安全畅通工程是“生命通道”、“平安通道”,更是企业、职工、矿区走向和谐的金色桥梁!
“顶板烂似豆腐渣,地板软似一盘沙”,昔日徐家沟矿井下的地质条件,职工用了这样一句话做真实概括。该矿是一家有着45年历史的老矿,是铜川矿业公司中井下条件最差的矿井之一。安全生产压力较大。不仅煤层薄,断层、变化带无常,而且又具有明显的软煤、软岩、软底特征,加上矿井所采的又是“边角煤”,顶板低、侧压大,炮采时要弯着腰才能进行,有些狭窄的地方甚至要爬过去。极大的劳动强度和恶劣的生产环境,影响着职工的生命安全和企业的健康发展。尽快改善工作环境,打造本质安全型矿井,实现稳步发展,造福全矿职工成为该矿领导心中的一件大事,该矿广大干部职工更是心之所想,人心所向。
为了提高安全生产效率,减轻工人劳动强度,从2007年开始,公司党政就下决心要实现东区三矿机械化升级改造工程,提高矿井单产、单进水平。生产处、动力处、科研中心、机电公司经过大量艰苦细致的调研,联合北京煤炭科学总院开采研究所做开采的科学论证,完成了《东区复杂地质条件下综采采掘工艺研究》项目,为机械化升级改造创造了条件。
然而,改造谈何容易?常人看来,“机械化发展在这里是不可能实现的”。当安装第一套综采支架时,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竖井,井筒小,设备要拆开来一组一组吊着下去,在井下再组装好。可是井下是单轨道运输,又是斜坡,左右不平衡,13米地架子绞车根本拉不动。96架支架,6架过度架,90架中间架。
要在工期内全部按期完成,时间紧,任务重,怎么办?矿党政领导和公司技术部门开动脑筋,制定严密方案,协调分工明确。兄弟单位的陈家山这时派来了技术工人、综采干部无私援助,大力支持。在他们的密切配合下,28天便圆满地完成了任务。
当第一个支架安装好后,职工们激动万分,“我们徐家沟矿人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炮采工作的历史终于结束了!衷心的感谢企业关怀!”矿长李福锦激动地说:“我们的采煤工人从此站了起来,不再弯腰采煤了,开上大机器了。”
使用机械化的掘采,大大降低了矿工们的劳动强度,而且提高了单产单进水平,更重要的是它构筑了徐家沟矿井下安全畅通通道,是一条“生命通道”和“平安通道”。通过这座桥梁,该矿职工从此走向体面工作、快乐生活!
这一通道建成,也是铜川矿业公司全局告别炮采历史,实现机械化掘采,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跨越。
该矿机械化升级改造完成后,加大职工技术培训,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运作,分配政策上向高技术人才倾斜,形成了一个比学赶帮的热潮。成功推广应用了《大断面松软煤层掘进锚网索支护推广应用》项目,有效地控制了顶板下沉,极大地降低了巷道维护费用,降低了劳动强度,减少了辅助运输,提高了掘进工效,缩短了掘进工期。加强了锚网锚喷支护技术创新,研究采用了从平台到斜巷架设工字钢,加大了顶板控制,减小了维修量,降低了生产成本。与此同时,该矿还进行了与综采综掘生产相适应的配套改革,按期进行了风井改造;680配风巷及相关配套工程正在按计划施工;完成了地面变电所的更新改造;完成了井下候车室、地面候罐室和安全文化长廊的改造;选煤厂至煤场安装了振动筛。加强了瓦斯监控监测,采用了定位仪,增强了防灾抗灾能力,成功安装应用了复合式干法风选设备,完善了副绞改造,顺利实现了机械化升级改造,主绞提升系统改造将于今年7月正式实施。据不完全统计,这些投入在一亿四千万左右,为安全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行进在这高大宽敞的井下巷道,无不让你心旷神怡,感叹这是一个现代化的矿区,一片蕴藏着巨大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热土。2010年该矿原煤产量由原设计年产45万吨提高到58万吨。矿井荣获了陕西煤业化工集团公司、省煤炭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局和铜川市“安全生产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公司党政领导前往调研

听取汇报,查找问题

质量标准化大巷

井下变电室

运输皮带


综采设备的投入让煤矿工人站起来了

收获
王莉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