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活力何以如此迸发
——王石凹矿开展群众性技术创新工作侧记
面对煤炭市场持续低迷、井下条件异常恶劣等诸多不利因素,王石凹矿不仅连年完成了公司下达的各项任务指标,还创下了连续实现安全生产3000多天的历史最好纪录。
成绩背后,自然离不开该矿以尽可能释放自身潜能为突破口,广泛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最终使70多项创新成果得以推广应用这一引擎的强劲支撑。
一座有着50多年开采历史的老矿井,何以能够迸发出如此强大的创新活力?
搭建平台,提供舞台,培育优质的创新种子
如果把员工比喻为种子,其能量大小则是决定企业创新能力强弱的关键。
针对老煤企专业技术人才来源匮乏的实际,该矿坚持将培育本土技能型人才作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重要突破口,不断加大知识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采取定期外聘专家来矿授课、赴兄弟单位对标学习、组织矿内“土专家”相互交流等形式,有意识地拓展职工创新思维。
坚持内培与外培相结合、岗位自学与脱产轮训相结合,不断加快现代化“职工书屋”建设步伐、积极推广应用仿真模拟采掘实验室、自编《作业现场培训指导书》、选派技术骨干赴厂方院校实习锻炼、推行技术培训交叉讲课新模式,多方为职工掌握创新方式方法搭建平台、提供舞台。
以强化职工技协队伍建设为契机,积极将劳动模范、优秀技师、能工巧匠、科技人员和管理干部吸收充实到职工技协队伍中;采取定期组织专业技术培训、广泛开展技术比武、组织参与技能大赛等岗位练兵活动,不断挖掘职工的绝活绝招绝技,全面提升职工队伍的整体创新能力。
近年来,企业先后涌现出了“全国煤炭行业优秀共青团员”赵科委,陕西省煤炭系统“最美矿工”提名奖获得者谢英伟,陕西省“技术能手”张国洲、李晓东、吴清河,铜川矿业公司信息化会计竞赛出纳岗位第一名刘秀娟,铜川矿业公司青工“技术标兵”刘晓平等一大批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
科学引导,巧妙激励,提供肥沃的创新土壤
倘若没有肥沃的土壤,纵有再多的创新种子,也不能发芽生根结果。
按照公司“科技兴矿、人才强企”战略思路,该矿倡导确立了“知识是财富、技能是身价”的员工价值观,采取大幅提高技术岗位津贴标准、将技术创新成果作为业绩考评、职称晋升、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等举措,使全矿上下形成了勤思考、学技术、肯钻研、攻难关的良好创新风尚。
充分利用矿广播、电视、门户网站、LED电子屏等媒介,及时对创新活动开展过程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进行跟踪报道,引导职工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牢固树立“创新人人可为、事事皆可创新”的理念,有效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立足本职岗位主动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
通过分季度对评审出来的79项创新项目按贡献大小给予不同额度的表彰奖励,相继树评张爱选、陈海军两名技术创新成绩突出的职工为“创新状元”,选树矿修造厂为“技术创新集体”,精心编印“创新成果汇编画册”等让技术创新人员“名利双收”的形式,不断激发职工创新热情。
采取先后为荣获陕西省“铜煤杯”煤矿职业技能大赛采煤机专业“技术状元”白军峰、陕煤化集团公司“技术能手”高恒利分别给予1万元和3万元重奖;组织开展最高设置5万元奖励标准的“推广一项创新、杜绝一类事故”活动等持续添火加温举措,使企业永葆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健全机制,加强领导,营造适宜的创新气候
优质的种子、肥沃的土壤,加上适宜的气候,才能让创新种子最终长成大树。
面对煤炭市场持续低迷、企业经营举步维艰、大力压缩非生产性经营支出的严峻形势,该矿始终坚持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的决心不改、投入不降、力度不减,做到人员到位、资金到位、政策到位,每季度定期举行一次全矿性的“优秀发明创造、技术革新、合理化建议”评选活动。
为使技术创新工作能够规范化常态化运行,除成立了以矿党政领导为组长的职工创新领导机构,各单位也分别成立了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外,依据创新工作实际开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及时修订完善创新工作实施管理办法,不断强化对群众性技术创新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督促。
针对普通职工因受掌握的资源及可借用的外力较少等客观因素影响,技术创新项目相对较少的实际情况,通过特意增设“技术创新”先进集体荣誉,使技术创新工作突破了“单兵作战”局限,团队优势互补、各显其能的协作互助功能得以有效发挥,全面提升了企业整体创新工作绩效。
诸多创新管理举措的推行实施,使企业收获的创新成果涉及范围越来越广、技术含量越来越高、应用效果越来越好,在提升矿井安全防护水平、解决实际生产难题、降低职工劳动强度、应对市场危机挑战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保证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劲有力的技术支撑。
编辑:周彦荣 编辑:郝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