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次听到矿工报的名字,还是上初中时同桌女同学告诉我的。
那时候,学业没有像现在这么繁重,可是和小伙伴一起在山野里疯,的确是每一个矿区孩子梦寐以求的幸事。因为父母不允,我被阻隔在小屋温习功课。人虽在屋里,心却早已飞往后山那片“少年乐土”。心神不定,思绪纷飞间,我愤愤然提起笔完成了我有生以来第一首所谓的诗歌——《自己的天空》。
后来,在一次班会活动上,我朗诵了这首向往自由的诗,收获了老师和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和期许的目光。回到座位上,同桌悄悄地让我把诗抄给她,说她负责给我发到《铜川矿工报》上。虽然,没有等到自己的这篇拙作发表。但就是在那一次,《铜川矿工报》这个名字悄悄的隐藏在了我的心中。
参加工作后,在区队的学习室,我一眼看到慕名已久的《铜川矿工报》。惊喜之余,如饥似渴地把那一期报纸翻阅了好几遍。“噢!原来这是我们矿工自己的报纸?”我偷偷的把那一期报纸从报夹里抽出来,做贼似的迅速折起来塞到了衣兜。下了班,急匆匆洗过澡,胡乱扒拉几口对付一下饥肠辘辘的肚子,便一头扎进宿舍。趴在床上小心翼翼地展开报纸,再一次仔仔细细的阅读起来。报纸上说的、写的,竟有好多是我熟悉的人和事。一下子,我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以后的日子,但凡区队学习室的报夹有矿工报,我就想方设法的把它搞到手,存放在自己的枕边。茶余饭后、休班之时、烦闷之际,总是忍不住拿出来翻来覆去,反复翻看。
我担任了区队团支部书记,每周五参加矿团委的团支部书记例会。在那里我接触了《中国青年报》《中国煤炭报》《陕西日报》《陕西工人报》《铜川日报》等不下十余种报纸,但感觉最为亲切的还是《铜川矿工报》。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一直萦绕在脑海,不时地激励着我、感召着我。更为有幸的是,一到团委,就认识了启迪我人生道路的第一位老师,时任陈家山煤矿团委书记的刘孝文。他发现我每次开会都特别喜欢翻看报纸,就鼓励我多读、多看、多写,好好学习写作,还向我推荐并借阅了不少关于公文写作和新闻宣传报道的书籍。由此,在写作的路上我一直走到了今天。
那时候,矿团委经常在生产一线开展青年突击队、突击班劳动竞赛。为加强宣传鼓动工作,我被借用到矿团委从事编写《战报》、出刊《团讯》等工作。刘书记经常领着我下区队、到调度室,不间断的进行深入采访、编写稿件、统计相关数据,并手把手教我刻印蜡板、用手推油印机印刷《战报》《团讯》,填写“竞赛台”等……。记忆最为深刻的是,我独立完成编写会战动态中《锚喷队保质保量提前完成十二月锚喷任务》一稿,得到了刘书记的赞许。同年9月,我的第一篇新闻稿《“企业有困难,团员青年怎么办?”——陈家山矿团委在团员青年中开展大讨论活动》,在《铜川矿工报》第三版“共青团在行动”栏目中刊登了。看着自己的名字被印成铅字,我的眼睛模糊了,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一期矿工报被我小心翼翼地保存了下来。还特意找了一个记录本,剪下报头和自己的作品,制作成一个剪贴本,至今还珍藏在我的书柜里。
在矿团委借用期间,在刘书记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初步掌握了新闻报道、工作计划、工作总结、人物通讯和公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尤其是新闻报道方面,不断有新的作品见诸报端。当然,还是以矿工报为主。为了让我在能力上有新的提升,刘书记又极力举荐我到矿宣传部锻炼。来到宣传部,我又拜了另一位老师,时任矿宣传部副部长郝青松。郝部长也是一位古道热肠,可亲可敬的老兄。他不仅给我详细讲解宣传部各项工作要领,教授新闻写作技巧,带领我实地采访、照相摄像、编辑电视新闻节目,还把编辑广播站新闻稿件这一重要工作委任于我。矿广播站每周更换两次新闻,我负责把来自全矿基层单位的稿件进行筛选,对有报道价值的稿件进行修改编辑。稿件不够时就从矿工报或者矿领导有关会议讲话中节选,直至播音时间刚刚卡够10分钟。稿件编辑好提交郝部长审阅后,再由广播员每天三次播送,通过广播站把矿党政工各级组织的声音与矿上的好人好事传播到矿区的角角落落。数十年来,广播站已成为矿区职工家属日常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宣传部的日子里,每当熟悉的开始曲想起,听到由我亲手编辑的稿件在矿区上空回荡,心里总有一种无法形容的惬意。
在矿宣传部近一年的锻炼中,我对宣传工作的重要性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同时,编辑稿件积累的经验告诉我,新闻报道要善于捕捉“闪光点”,必须注重“鲜、活”接地气。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听众和读者的心。走上矿党政办公室秘书岗位,每天都能接触到大量方方面面的信息,干好本职工作之余,向矿工报投稿成了我工作生活中的一大趣事。那个时候和我一道有另外一个秘书,还有办公室一个爱好新闻写作的通讯员,我们意气相投,三个人相互摽着劲儿竞赛,看谁发的稿件最多。最为得意的是,我撰写的《陈家山矿学习宣传安全生产法有声有势》《向党的十六大献礼——陈家山矿抢抓机遇搞会战创新高》《陈家山矿提前七十六天完成全年原煤计划》等三篇新闻稿件,先后在矿工报头版头条位置发表。一个季度下来,我们三个人光稿费就领了近一千元。这一千元在当时可不是个小数目,相当于我们三个人一个月的工资总合。看着自己的作品不断在矿区传阅,领着“丰厚”的稿费,干劲一如脱缰的野马,梦想也在澎湃的心潮中冉冉升华。
“筚路蓝缕启山林,栉风沐雨砥砺行”。在铜川百里矿区这片深情的沃土上,《铜川矿工报》见证了铜川矿务局及矿区的不断变化与发展壮大,记录了铜煤儿女的不懈奋斗与喜怒哀乐,辉映了渭北明珠不可磨灭的熠熠风采。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伴随着《铜川矿工报》五十年的发展历程,我也由懵懂少年步入不惑之年,从一名基层通讯员成长为公司机关干部。任世事变迁,我心依然如故。因为我早就与“报”有约,成就了一段人“报”相知的“师生”情缘。更是缘于《铜川矿工报》这盏指路明灯,我才有幸结识了两位良师益友。
《铜川矿工报》,在您五十华诞来临之际,让我恭敬地叫您们一声“老师”,是您们为我的梦想插上翅膀,是您引领我一路大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