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登录陕煤集团铜川矿业有限公司官网!

当前时间:
最新文章
诗文天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铜煤党建 - 诗文天地
徐立宽【散文】年的味道
作者:徐立宽 网上投稿   来源:    发布日期:2015-02-20   点击次数:
分享:

四溢飘香的年的味道,在每一个人的心里,在匆忙回家的脚步里,在和亲人团聚的迫切期盼里,年,追赶着时间,伴着腊梅独枝俏的喜庆,携着春的气息,已经扑面而来。

乡村四野,农家小院,已经闻到了年的味道。年的记忆,年的味道像潮水般涌上思绪,回首起童年往事,伏案提笔,键盘敲击,写下年少时对年的记忆,对儿时年的味道的追忆,还有对年俗暖暖的重温。

腊月,是迎春接福的前奏,腊八粥的飘香,拉开了春节的序曲,一碗腊八粥,虽是五谷杂粮的香味,却是吃出了一家人亲情的味道,吃出了年的习俗,吃出了忙碌一年的乡亲们对来年丰收的期盼和渴望。

年,在记忆的脑海中漂浮不间断。印象中,过了腊八,吃了腊八粥,还要把腊八粥洒在牲口圈、柴火堆、门厅角落,以祭奠五谷之神,祈求来年五谷丰收,牲畜兴旺,全家幸福。这也是秦风秦韵,秦俗文化的美好延续和传承。

到了腊月,人们赶集置办年货的脚步也是匆匆忙忙,赶集的人也多了许多,大包小包往回拎,不管条件好坏,都憋足了劲,要犒劳一下忙碌了一年的家人和自己。东西买回来了,由于条件限制,放在地窖里的,挖个坑埋在土里的,遇着下雪天,可乐坏了乡亲们,雪地里就成了天然冬藏食物的最佳选择。

年货算是办好了,又得忙活着打扫屋里屋外的卫生,犄角旮旯,房前屋后,里里外外,都得精心清理,俗称“扫舍”、“扫灰尘”,扫去一年的晦气,期盼来年的顺顺当当。女人们把陈麦子用水淘净,晾干,去磨坊把干净的小麦去皮磨面,磨出的面粉,蒸出馒头、包子既筋道又有嚼头。

伴随着旷野乡村零星的鞭炮声声,腊月二十三,小年来到了。人们开始请香、祭灶,给灶王爷摆放灶糖,吃辣红面,预示着一年日子甜甜蜜蜜,红红火火。接着就是煮肉、炸油果、蒸馒头、挂粉条,准备过年的食材,年的味道在肉香中袅袅飘出。

一切都准备就绪,就等着年三十的来到,人们开始放鞭炮,请门神,贴对联,准备年夜饭,全家其乐融融,围坐在一起,品着年夜饭,拉着家常,说说家里一年的事情和变化,计划着来年的光景。守岁到了后半夜,老人们把准备好的红包发放给孩子们,虽然是五毛、一块,也是老人对下一代的祝福和期盼,就是图个吉庆,祥和。而母亲也早已把做好的新棉袄、棉裤和外套放在炕头,就等着初一一大早给我们换上,虽然是粗布做的,也是母亲一针一线的辛苦,里边填充着上好的棉花,很是温暖。

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来,相互拜年,彼此问候,村子里,小院里处处是满地的鞭炮碎屑,年的味道随着碎屑的四处飘逸,年,来到了乡村院落,田间四野,迎接纳福,新的一年来到了。

过了初一,人们开始走亲串友,相互拜年,寂静的乡村处处一片红火的景象。到了正月十五,人们开始挂红灯、耍社火,踩高跷,搭台唱戏,逛庙会,吃元宵,祈望生活吉祥如意,团团圆圆,事事平安,用各种方式,尽情的嬉闹,庆贺,来赶走一年的疲惫,表达自己对生活愿望和新的一年的向往。

回忆儿时的年,有精神上的愉悦、亲情的深化和对传统文化割不断的情怀和继承。年的味道,不止是热闹和团圆,地域不同,年俗民风各有差异,但传统的中国年,有民俗乡情文化的精髓,它承载着数千年的人们的情感,是特有的幸福的中国味,有着浓浓的乡音和难以割舍的淳朴亲情,更是家的味道,情感的延续。

无论时光如何变迁,记忆中的年味,总是伴我一路成长,那绵绵的醇香,总是让我回味,因为那里有生我养我的亲情,有散发泥土芳香的美好回忆,有乡亲们对传统地域民俗民情民风文化的生生不息的代代传承。

责任编辑:周彦荣 编辑:郝 龙


上一条:赵景辉【散文】难以忘却的煤海深情
下一条:聂顺荣【散文】红红火火中国年

打印】    【收藏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