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登录陕煤集团铜川矿业有限公司官网!

当前时间:
最新文章
诗文天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铜煤党建 - 诗文天地
聂顺荣【随笔】中元节闲话
作者:聂顺荣 网上投稿   来源:    发布日期:2013-08-18   点击次数:
分享: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国民间的一个传统祭祖节日——中元节。民间认为这是祭祀死者、悼念祖先最恰当的日子。据道教《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裁定劫数日子。道士于是日夜诵经拜忏。”“看著中元斋日到,自盘金线绣真容。”(唐代诗人王建《官词》)于是,人们习惯在这天上坟烧纸钱、挂纸、送瓜果、献供品祭祀祖先,以表达对已故亲人的怀念。

民间俗称农历七月十五日为“鬼节”,称农历七月为“鬼月”,相传阴司地府于七月初一这一天“开鬼门”,让孤魂野鬼重返阳世享受奉祀,直到七月三十日才“关鬼门”。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的中元普渡祭仪,是七月份普渡祭祀的最高潮。清人王凯泰《中元节有感》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诗中写的是福建一带过中元节的情景:到处做道场以普渡、安顿那些孤独的鬼魂,各家的门上贴红笺大书“庆赞中元”,并为已经逝去的先人设下酒肉祭品。“法筵会早秋,驾言访禅扃。”(唐德宗李适《七月十五日题章敬寺》)可见,不但是普通黎民百姓,就连天子也参加“普渡”祭仪。

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会”(简称盂兰节),盂兰盆是梵语音译,意为“解倒悬”,是西晋时翻译到中国的。盂兰盆会起源于民间故事《目莲救母》。目莲为救饿鬼道中的母亲,在七月十五这一天,盆罗百味,供巷僧众,救度其亡母。目莲用盂兰盆盛珍果素斋供奉他的母亲,他的母亲终于获得食物。刚开始时,盂兰盆会只是一个关于孝顺的节日,古人称为“孝亲会”。盂兰盆会在古代每年都会很隆重地举办。南朝时期,梁武帝根据《盂兰盆经》的仪式,创办盛大的盂兰盆会,每年要摆许多桌宴席供奉各地僧人,并修弄盂兰盆以便祭奠之用。“梁武每于七月十五普寺送盆供养,以车日送,继目连等。”这些史料简短而细腻地记载了这些盛大的场景。

放河灯(又叫放水灯、放湖灯)是中元节最重要的一项民俗活动。河灯也叫“荷花灯”,河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之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这项活动历史悠久,它源于原始社会先民们对“烟火”的崇拜,盛于唐宋时期的宗教活动。放河灯的目的是借着灯光,让聚集水里的鬼魂来阳间接受普渡。也有说放河灯是替这些鬼魂引路,让他们找到托生之路。清人蒋鑨的《西湖竹枝词·放湖灯》生动地描写了放河灯的壮观场面:“中元繁盛放湖灯,东角吴山月又升。梵呗翻因箫管亮,红灯摇漾玉波澄。”同样是清代,庞垲却在《长安杂兴效竹枝体》中形象描绘了中元之夜儿童手执荷叶灯结伴游乐的情景:万树凉生霜气清,中元月上九衢明。小儿竞把青荷叶,万点银花散火城。

由此可见,“鬼节”实际上是民间的一种宗教活动,其实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元节民俗中的迷信色彩越来越淡化,“放河灯”也已经逐渐演变成了一种群众性的文化活动。

(作者单位: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戛洒第一中学 )

编辑:郝 龙


上一条:【中国梦·劳动美】诗歌:黑色的光明
下一条:贾会敏【随笔】天路

打印】    【收藏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