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离退休人员感谢矿党政发自肺腑
1955年11月1日是铜川矿务局建局日。时间以此再推后25个月的1957年12月1日,国家“一五”期间重点工程项目、前苏联援建的156个项目之一的王石凹煤矿,在铜川以东12公里的傲背山下破土动工。1961年11月20日建成投产。所产原煤为优质焦瘦煤,主要供应霸桥、户县、秦岭、渭河、略阳等各大发电厂,远销上海、南京、武汉等地,建国初期,百业待兴,能源重中之重;建局初期,事无巨细,王石凹矿应运而生。作为共和国的“长子”,王石凹矿与矿务局形影相随,荣辱与共,铁肩担道义,椽笔著华章。为国家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有人私下议论,王石凹矿的过去和现在就是矿务局的缩影。
一、十年创业

矿井投产仪式
1957年12月,根据西北煤田勘探局提供的勘探报告和前期苏联列宁格靳设计院的设计方案,王石凹煤矿正式动土兴建。广大建设者以巨大的报国热忱,投入到这个国家“一五”重点工程的建设之中,一个个崭新的生产纪录和光荣业绩开始诞生。次年7月,主井施工创造了单行作业92.6米的全国记录;9月,风井施工又创造了月成井109.4米的全国纪录。1959年,巷道掘进又创造了月进537米的全国记录。
“文革”十年动乱,王石凹煤矿的生产工作也毫不例外地受到严重干扰。在这种形势下,王石凹人以自己无言的行动顶逆流,排干忧,抓生产。1969年,使全矿原煤产量攀上43.7万吨新高,掘进七连杨栋同志还光荣地出席了中共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1972年,原煤产量突破百万吨大关,并首次向国家上缴利润277.7万元。1973年,全矿提前19天完成120万吨产量,首次达到设计水平,当年向国家上缴利润400万元。在这一年的6月10日,采煤工梁思云同志在西安受到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同年8月,梁思云又赴北京出席了中共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
十年创业是王石凹矿史上极其光辉的一页,它是广大职工拼搏奉献、报效祖国强烈渴望的一次大爆发,它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光荣传统的一次大弘扬,它更是在“文革”特殊时期顶逆流,抗干扰、行正道的一曲叱咤风云的正气歌,其目标何等明确,其追求何等执着,其气魄又何其宏大,何其无畏。
二、十年辉煌
工业区星光璀璨
如果说十年创业是王石凹煤矿走向兴盛的序曲,改革开放才使王石凹煤矿真正步入了辉煌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王石凹人的冲天干劲和聪明才智才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矿井生产得到了健康协调稳定发展,自1977年起至1985年,连续9年年产量超过100万吨,连续8年实现盈利,创立了建矿投产以来的黄金阶段。1987年,矿被煤炭工业部命名为二级质量标准化矿井,成为全省煤炭系统第一家达标单位。
这个持续辉煌的黄金阶段,带给王石凹煤矿的是企业的蓬勃发展,矿山面貌的巨大变化和各项事业的繁荣昌盛。最可贵的是长期卓有成效的生产实践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和特别能战斗的职工队伍,为后来的转机建制和市场经营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还成建制的向刚刚建成投产的陈家山矿等输送采掘职工队伍和管理干部。
这一时期,王石凹煤矿由计划生产型转入经营效益型的成熟期。王石凹人改革图存,励精图治。生产上,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采掘机械水平,矿井实现了由高档普采、炮采多面生产向“一井两面”集约化生产的转变,先后投入的两套综采和综掘设备开始显示威力,形成了高产高效的良好格局。企业管理上,确立了以效益为中心,自负盈亏的机制;完善了以成本为核心的核算机制;同时,以市场和效益为导向的生产形式有了转变,以煤质为龙头的提质增效初见成效;以控制重大事故为目标的安全形势趋于良好;以创建文明矿井为动力,各项工作都显示活力。
三、二次辉煌

俯瞰王石凹矿
进入“十五”、“十一五”期间,王石凹煤矿又步入了一个崭新的辉煌阶段,其发展之迅速,变化之巨大,贡献之突出,都是前所未有的。年产创历史新高,矿井质量标准化达到行业级。矿井荣获“全国煤炭工业双十佳煤矿”。安全上实现零目标。时任矿长种欣睿荣获“全国煤炭工业双十佳矿长”称号。安全评估达到A级,职工收入也以每年10%至15%的速度连年递增。近三年投资3000多万元对井下大巷重新进行水泥加固,墙面彩色粉刷、砌地砖。采用新型高分子材料对井底主要通道进行装修,达到了高标准亮化美化的效果。投资300多万元建成650车场、西三下石门标准化系统;投资33万元对人行井车场亮化美化;先后多次被陕煤化集团评为“质量标准化先进矿井”、“安全先进单位”,2010年被命名为“国家级安全质量标准化矿井”。
一组组令人惊喜的数字,一个个翻天覆地的变化,又一次大写于王石凹煤矿的史册中。这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创造的光荣业绩,这是“兴矿富民奔小康”战略目标的胜利实践,这也是“艰苦奋斗”精神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弘扬和光大。
四、创新成果

矿长解耀明(左一)党委书记杜进良(左二)检查井下标准化工作
1961年11月,经国家验收委员会验收移交,矿井正式投产。整个矿井共安装各类机械1895台,总容量8000千瓦,为当时西北地区最大最现代化矿井。
1、工艺创新:成功进行了多项对生产影响深远的重要技改,主要有“岩巷掘进光面爆破新技术”、“回采工作面木支柱改为金属摩擦支柱、放顶集中回柱改为分段多茬放顶”、“5#煤层下分层人工假顶法开采”、“两采一整改为三采三整”、“锚喷支护变形巷道”、“矿井盘区分层布置改为分段连续式联合布置”、“煤层巷道木棚支护改为木锚杆支护”、“高档普采工作面的布置”、“650二水平延伸工程采用中央暗斜井延伸方式”等。一批优秀工程师也因技术成果脱颖而出。
2、技术创新:成功进行技改和发明主要有:采用胶质风筒通风;改装国产顿巴斯--Ⅰ型割煤机为滚筒式采煤机;推广使用锚喷支护。“制作拔压器回收摩擦支柱”、“副井罐笼罐耳由滑动改滚动、罐梁由两侧布置改一侧布置”、“电驱动矿车推车机”、“主扇励磁部分技术改造”、“采煤五区单体液压支架替代摩擦支柱”、“机械化综采工作面替代高档普采”、“主、副井电控系统实行计算机控制改造”;“煤层注水”;综采综掘机、风动湿式锚杆机装备投入使用;干式选煤系统建成投入使用;对“一通三防”监控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增设瓦斯抽放系统、井下电网远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大型机电设备变频改造等,使矿井效率提高、抗灾能力得到加强。
3、科技创新:“阶段连续式布置”设计,获陕西省科技成果二等奖。“采煤五区高档普采工作面连续高产”获煤炭部科技成果一等奖;“高档工作面矿压观测”获局科技成果四等奖;“8米直径煤仓设计施工”,获局科技成果二等奖;“竖井摩擦防蹲罐安全装置”,获局科技成果三等奖;“铜川矿区‘三下’采煤技术”获局科技成果一等奖;“综采面切眼大断面锚杆支护”获局科技成果三等奖;“大走向连续式开采巷道布置”获局科技成果二等奖;“巷道支护技术推广与应用”,获局科技成果一等奖;“西一下8米直径主煤仓”获陕西省煤炭工业科技大会“技术改进成果”二等奖。与此同时,全矿工程技术人员还撰写了大量的煤炭科技论文,发表在《煤炭科学技术》、《煤炭参考资料》、《陕煤科技》、《铜煤科技》等国家、省、市级专业刊物上,成为王石凹矿又一种类型的宝贵科研成果和文化财富。
以上创新项目,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显然有许多已经落后,但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却有着“第一”、“首次”的里程碑意义。通过这些科技成果很清晰地印证着王石凹煤矿在生产实践中依靠科技进步,阔步前进的轨迹,也形象地诠释了王石凹技术工程队伍敢为人先、刻苦攻关、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和动人风采。
五、企业文化

文化广场流光溢彩
王石凹矿按照长于规划,勤于谋划,精于策划的工作原则,坚持在学中干,干中学,一步一个脚印地探索实践,从2004年开始比较系统地积极地推进企业文化建设,2006年融入局创建“三型六化”学习型企业品牌战略,并形成了“六五四三二一”王石凹矿“三型六化”学习型企业工作格局。
一是建立从党委书记、矿长,到一般员工各自为主体的创建学习型企业的“六大支撑体系”。二是推行“五化”管理模式。探索出了 “思想人本化、行为军事化、岗位程序化、工作标准化、财物制度化”的流程管理模式。三是实施“四表”登记考核。形成了以员工基本情况登记表、员工日考核表、班组核算考核表、月汇总表为主体,以记分台帐、记录本配套的分块考核机制。四是制作了“三套”文化大餐。先后编印了《企业文化手册》《安全文化手册》和《廉政文化手册》建成了荣誉展览室、安全文化教育室、廉政文化教育室,并拍摄了《企业持续发展纪实》、《安全工作巡礼》、《廉洁文化采撷》三个电视专题片。五是整合“二编”管理制度。对全矿500多个管理制度和办法进行修订、完善和整合,形成了《王石凹煤矿管理制度汇编》;细化、修订安全管理制度和岗位责任制245个,形成《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汇编》,有效地将企业文化融入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体系。六是确立“一个愿景”目标。全矿23个科室、21个基层单位、127个班组、近3000名员工都结合自身和岗位实际,确定了共同愿景和个人愿景,积极试行“手指口述”、“安全询问”、“四位一体”、“报告汇报”、“安全访谈”等制度。把手指口述、汇报各类情况运用到各岗位、各工种之中,提高安全生产的意识和能力。通过这些制度的完善和落实,使井下工厂化管理更加科学规范,不断提升工程精品率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矿井先后荣获全煤系统“文明煤矿”,被铜川市政府、铜川矿业公司评为“文明单位标兵”,企业文化建设工作被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评为“先进单位”。
六、生活福利

职工公寓

职工宿舍家的温馨
王石凹矿是在特殊时期的“先生产后生活”指导思想下建成投产的。建矿初期,职工居住条件特别艰苦、简陋,一类是工人自己依山开挖土窑洞为居,一类是工人自建简易窝棚为居,一类是企业建设的“干打垒”平房为居,仅有的几栋二层简易楼房也被工人习惯的称之为“干部公房”。上世纪80年代,以职工家属为施工主力,建设了一批40多平米的两居室单元楼房。至此,矿区居住条件形成了自建房、公建平房、单元楼房各占三分之一的格局。由此可见一斑,矿区福利设施欠账之多难以细数。
时间推移到近三年,王石凹矿投资500余万元先后对职工食堂、矿工俱乐部、办公大楼、单身宿舍、区队办公室学习室进行装修、美化;投资210多万元建成了集健身、读书、棋牌、电子阅览等多功能的职工文化活动中心。投资30多万元修建了高质量的塑胶篮球场。投资20万多元,对矿区进行绿化、美化,共植树5650棵。投入61.5万元,改造了矸石山及周边环境,植树种草,绿化面积达1200多平方米。投入652.25余万元,对全矿33栋旧住宅楼更换塑钢窗和楼体外粉,并安装供热取暖设施,完成面积达10192平方米。投入近2000万元,为1814户家庭进行天然气、自来水集中入户改造安装。投资建设奚苑小区,新建住宅面积63951平方米,可解决920多户职工住房问题。投入600多万元,对矿污水处理站进行扩容改造,使日处理能力由1500立方增加到4000立方米。通过以上工作的全面开展实施,使矿容矿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如今的王石凹矿,对于曾经在这片热土上工作、生活过,即便是刚刚离开王石凹矿一年半载又回访的老干部、老工人而言,都会无不惊叹:“王石凹矿的发展太快了、变化太大了……”如前所言:“王石凹矿的过去和现在就是矿务局的缩影”。那么,发出“铜川矿务局的发展太快了、变化太大了……”的惊叹也就顺理成章了。事实上,在全局各个厂矿、单位的发展进程中都可以追寻到矿务局的发展缩影和踪迹,也正因为这众多的缩影,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全面的,以“快乐工作,体面生活。”为发展理念的铜川矿务局。
编辑:刘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