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是自古以来人们梦寐以求的。当社会发展到21世纪今天的时候,市场经济驱使人们对利益追逐心性的本质日益凸现,价值多元化思潮充斥人们动荡心境的表象更加明显,新情况新矛盾新问题冲击人们脆弱心灵的事实加快形成。这时候,幸福指数作为一个新的词汇迅速在人们的眼球和大脑中闪现,这时候人们才发现,大家对快乐的渴望显得如此的需要和迫切。
但是,谈起快乐工作,人们似乎认为工作和快乐并没有关系。比如,经常听见有人说,工作是辛苦、单调、乏味的,就像一座山,常年累月压在身上,让人喘不过气来。况且时常还有被下岗、被欠资、被批评、被冲突等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似乎认为只有工作之外、下班之后的礼拜天、节假日、家里面才快乐。还有人认为,快乐是需要钱的就必须工作,所以工作是被动性的,工作的价值只是为工作之外的快乐而埋单的。
其实,这些看法或感觉是有一定道理的。马克思老早就说过,劳动,即物质生产领域,永远属于必然王国。我们不得不从事物质生产,因为我们要吃喝、要生存。在这个意义上,劳动总是被迫的,因此是不自由的。自由王国只存在于必然王国之外,人只有不需要劳动时、只有从事不是劳动的其他活动才是自由的。比如体育和体力活都是劳力的,是劳其筋骨,但两者的性质却大不相同:劳动意味着受生活必需品的奴役,体育却是对这种必然性的摆脱,所以人们喜欢体育运动而不喜欢体力劳动。结果实际上是相同的,但人们的选择却是大相径庭。这就是自由王国和必然王国的区别。
快乐工作的由来
在古代,我们的先祖一直把“快乐工作”作为最高的追求,“安居乐业”中的“乐业”实际上就是快乐工作。历史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快乐指数”已经成为不少发达国家的“敏感”数据。专家表示:衡量一个国家成功与否的最佳指标应该是快乐,而不是GDP,因为GDP只说明数量,而快乐指数反映的是质量。在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被访者中有61.8%的人明确表示自己工作并不快乐。不难想象,一个士气低落、人心涣散的企业,是很难在竞争中保持基业长青的。
针对企业重视技术装备而忽视人的倾向,一位著名的管理学家指出:“当机器越来越像人的时候,人不能越来越像机器。管理是任务,管理是原则,但管理也是人。”这近乎哲理的话语,很值得那些只关注产量、营业额、利润率,但从不关心员工的士气、人际关系、职业发展的管理者们深思。
2005年11月初,由中央电视台牵头,智联招聘主办,全国12个城市主流媒体联办,共同开展了以“快乐工作”为主题与核心标准的“2005CCTV中国年度雇主调查”活动。随后,中央电视台绝对挑战栏目组、智联招聘等国内十余家城市主流媒体与上海大众、联想集团等数十家国内优秀企业联手,发出开展国内首个“快乐工作日”活动的倡议,并把每年12月份的第一个星期五定为“快乐工作日”,旨在让“快乐工作”成为员工生活的主题和追求。
在2008年我局的工作会上,局党政果敢地提出了让员工“快乐工作、体面生活”的口号,并且在2009年的“三会”上延伸了这个举措,这是新一届领导班子顺应时代潮流、敢对职工负责的英明之举。在全社会积极创建和谐社会的时代大背景下,它传递出了一个信息,透露出局党政对所有企业员工的关注、关心、关爱和关怀。
快乐工作的内涵
什么是快乐?快乐是人性或者说人的需要得到满足的一种状态。
人性一般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生物性,即食色温饱之类的生理需要,满足则感到肉体的快乐;二是社会性,比如交往、被关爱、受尊重的需要,满足则感到情感的快乐;三是精神性,包括头脑和灵魂,头脑有进行智力活动的需要,灵魂有追求和体悟生活意义的需要,二者的满足使人感到的是精神快乐。作为人性最高层面的精神性,要达到快乐的途径有无非有两种:一种是接受的,如阅读美文、欣赏艺术品等;另一种是给予的,就是工作,正是在工作中,人的心智能力得到了积极的实现,人感到了生命的最高意义,也正是在工作中才能体验到最高层次的快乐。
快乐工作是企业文化的最重要表现。企业文化的显在反映是企业形象,企业形象包括有形要素(产品、装备、环境、广告、包装等)、无形要素(企业精神、管理制度、企业信誉等)和企业员工(文化素质、技术水平、职业道德、精神风貌、言谈举止等)。快乐工作也是员工形象的重要体现,员工形象是决定企业形象的能动力量。日本企业家认为,人是最富有感情的,企业应首先给予员工十分的关心,员工便会以百倍的干劲报效企业。日本企业普遍推行“年功序列工资制”、“终身雇佣制”,造就了员工对公司的归属感,它强调企业是一个大家庭。所以,以公司为家、对企业忠诚、敬业乐业爱企业的精神,是日本企业的支柱。在日本享有“经营之神”美誉的松下幸之助说过“管理一个几十人的企业,我可以身先士卒;管理一个几百人的企业,我可以监督管理;而管理一个几千人的企业,我惟有祈祷,也就是惟有借助精神文化的力量。”
现在有一种说法:三流的企业重产品,二流的企业重品牌,一流的企业重文化、重快乐!如果能让员工感受到工作的乐趣,他们的工作效率就会大大提高。这是《快乐团队》一书的作者大卫·海姆萨斯坚持的观点。最近几年他演讲的主题就是快乐工作。大卫在美国创办了全美最大的网络会议图书公司,并把快乐写进了公司规章制度。要求任何人都不要对快乐皱眉,各个阶层都要加入快乐之中,选择新员工要选择快乐的人,给大家创造快乐的自由。
太平洋人寿保险上海分公司总经理林喆认为,“快乐工作”应该有三项内涵。首先,快乐工作是指员工和员工之间、员工和管理层之间融洽相处,工作环境和谐;其次,公司制度应当人性化而非等级化,要在公司内部创造一个平等相处的工作环境,员工面对决策层时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为员工设计良好的职业规划,使他们与公司一起成长,让“努力工作”成为他们自发自愿的行为,从而上升为“快乐工作”。
联邦快递在员工激励方面有很多绝招,除了为表彰优秀员工每年全球评选一次五星奖、每年送出5万多封感谢信以外,最为独到的地方就是用优秀员工孩子的名字来给公司的飞机命名。试想,当公司有一架和自己子女名字一样的飞机每天在航线上穿梭忙碌,员工还会吝啬他的智慧和心血吗?枣庄矿务局柴里煤矿,在母亲节这一天要把评选的优秀员工请到俱乐部欢度母亲节,百位干部搀扶着百位员工的母亲列队进入会场,试想,如果事先都不知道,优秀员工的母亲从外省的大山里被组织上派人千里迢迢接来了,并且是第一次走出大山,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来到城市,第一次吃到精美的蛋糕,员工与母亲会是什么感觉呢?许多员工都流了泪。这样的效果和结果可想而知。
综上所述,快乐工作的文化内涵可以概述为以下三点:
1、快乐工作是一种文化。员工离不开工作,不仅是因为工作能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更重要的是工作已经成为员工的一种追求,一种需要,就像我们对文体娱乐的追求和需要一样,它是人生追求快乐源泉的组成部分,它是企业所有员工共同的理念和思想。对于每个人来说,生命意义在快乐,快乐蕴涵在工作,生命因有爱而绚丽,生命因工作而精彩。
2、快乐工作是企业的文化发展趋势。它体现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对马克思关于劳动解放理论的新时代诠释,是企业共同的文化。受经济和社会发展条件的限制,因企业制度和机制的不完善,快乐工作虽没有成为所有员工现实生活的组成部分,但这种对工作的追求和需要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不可泯灭和阻挡。
3、快乐工作是永远的企业文化。学习型组织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快乐工作文化。我们的学习型组织一定是非常快乐的组织。都必须是让员工高兴、让管理者满意。因为它兼顾的是员工的多层次需要,平衡的是企业利益与个人利益、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以及企业目标与个人理想,体现的是员工的德才兼备、做事的脚踏实地和自我的不断成长与进步。企业要发展,就必须努力建设好自己的文化,特别是快乐工作文化。
编辑 王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