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华,男,33岁,陕西子洲人,中共党员,1996年7月毕业于河北建筑科技学院采矿系。同年分配到铜川矿务局下石节煤矿工作,历任下石节矿采煤二区技术员、综采队技术员、生产技术科工程师、副科长、科长、矿副总工程师,现任铜川矿务局下石节矿副矿长兼总工程师。曾连续6年被局矿评为安全生产先进个人,多次被评为局矿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科技标兵,2004年被局评树为“第六届十大杰出青年”,2005年被局评树为铜川矿务局第六届科学技术奖先进个人,2005年被共青团陕西省委和陕西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评树为“2004年度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岗位能手”,2006年被陕西省国资委评为“2006年度陕西省国资十大杰出青年”。
封华同志从事煤矿技术管理工作的十多年间,始终坚持做到“谦虚谨慎、认真负责、注重创新”,经他组织和参与完成的科研、技改、新技术推广应用项目达20多项,为矿创出直接经济效益数千万元。封华同志由于工作成绩突出被调到生产技术科负责矿井设计和掘进施工管理工作。在设计中,他应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结合现代化采煤工艺,先后完成了8个工作面设计和矿井二水平方案设计,并大胆改革创新,将矿井原设计的分区式开采改为大走向条带式开采,工作面布置更加适合现代化采煤设备使用,为矿井的振兴发展奠定了可靠的基础。2002年,他带领全科技术人员在搞好生产管理的同时,对困扰矿井生产的大走向工作面掘进巷道支护和软岩支护两大难题进行研究,决定在大走向工作面掘进巷道进行强力锚杆支护,在软岩大修巷道进行锚注支护,效果较为明显,为大走向工作面掘进巷道支护和软岩巷道支护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新途径。2003年,他针对软岩巷道底鼓变形严重,巷道返修量增大的情况,进行软岩巷道底鼓防治技术研究,确定采用以适应软岩巷道变形特征的先柔后的方式,通过锚网加设底拱、浇灌的组合拱原理抗拒底板的变形,降低了巷道返修量,年节约资金近20万元。2004年,和中国矿大合作开展锚杆支护有限元分析技术研究,为锚杆支护提供理论依据,根据不同的地质、围岩条件选择不同的支护方式,避免了巷道支护强度不够,导致巷道变形失修和支护强度过大,增加支护成本等问题,经济效益显著。2005年2月,封华被任命为矿通风副总工程师,分管矿井“一通三防”。他在“一通三防”管理上狠下功夫,突瓦斯抽放技术管理。通过改进抽放工艺、优化抽放参数,探索出了以采后卸压抽放为主的切合矿井实际的抽放方法,抽放浓度由15%左右提高到34.5%以上,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保证。
2006年2月,封华同志被任命为副矿长兼总工程师。在“一通三防”管理方面,他通过认真学习,深入实践,不断加强通风管理,优化矿井通风系统,确保了矿井通风系统的稳定、合理、可靠;不断改进瓦斯抽放工艺,进行“采前预抽、高抽巷抽放、采后卸压抽放、横川埋管抽放、落山移动抽放”等综合瓦斯抽放工艺,使矿井瓦斯治理工作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在防灭火管理上,积极采用新技术,推广应用凝胶、复合凝胶、三相泡沫、固化泡沫防灭火工艺,有效地抑制了采空区浮煤氧化自然的发生。创新才能产生动力,创新才能带来活力。在216工作面掘进中,他在借鉴原来支护经验的基础上大胆改革,更新掺新巷、运顺、回顺、高抽巷等原来采用的点锚索托梁支护,改为组合锚索托梁,极大的提高了支护强度,控制了巷道的变形量,减少了维修费用。在暗皮带井开拓延深施工中,由于该巷道属穿层巷道,围岩稳定性差,原设计规定的锚网喷支护难以满足支护要求,自己与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实地论证,采用在原锚网喷支护的基础上加架“U”型钢支架,有效提高了支护强度,保证了暗皮带井开拓延深的正常进行。在井巷大修施工管理方面,他定期排查巷道变化状况,分析顶底板结构、压力变化以及服务年限等情况,结合实际分别采用不同的支护形式,应用不同的支护材料。在采用新材料、新技术前,他总是带领工程技术人员首先对巷道现状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发扬技术民主,广泛征求工程技术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并积极带领工程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攻关、工艺革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在抓好新技术应用的同时,积极与有关分管领导沟通,主持完善了矿生产技术、材料管理、放顶煤管理、开拓延深施工、井巷大修等各项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了技术管理、生产计划、施工、开拓接续、煤炭回收、煤质管理、煤层注水、材料使用管理、井下防治水等各方面工作,保证了生产技术管理的正常开展。在日常技术管理工作中,进一步规范规程措施的制定、审查和修改程序,健全各专业各工种的操作技术规程,多次组织规程措施竞赛,规范各岗位工种的作业行为,狠抓精细化作业,实现了规范化操作,推进了矿井科技进步和质量标准化建设,提高了矿井防灾、抗灾能力,为矿井安全生产做出突出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