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爱,无私亦无求
——一个矿工家庭爱心倾注麻风病人的背后
这是一个平凡的家庭,在矿上干了28年的丈夫,如今仍是一名普通的井下工人;这又是一个伟大的家庭,妻儿先后不远千里外出,专职做义工照顾麻风病患者。这就是既让人钦佩又让人感动的王石凹煤矿职工张永一家人的真实生活写照。
妻子许艳霞:因爱而生,为爱而守
天性善良的许艳霞在矿上开面馆时,每每遇到无家可归的流浪汉,都会免费给其做饭吃,碰到店里没啥可吃的,她会先到别的店给其买饭,全然不顾流浪汉来的次数多,会影响到自己面馆的生意。
店虽不大,可在许艳霞每天起早贪黑的精心打理下,每月都会有3000元左右的收入,加上近几年丈夫每月的工资收入也挺不错,虽膝下有三个儿女,可一家人的日子倒也过得是绰绰有余,别有一番滋味。
要不是儿子被骗到外地搞传销,一家人的生活可能会一直这样恬静地过下去,一家人对麻风病的了解最多也只会停留在与朋友的浅层交流中。当许艳霞费尽周折才将儿子带回家,儿子思想压力特别大,整天靠上网虚度时光。
为能让儿子尽快从失意中走出来,2010年6月,爱子心切的夫妻俩托一滕姓朋友带儿子到麻风病康复村体验人间冷暖,想以此磨炼开导儿子。谁曾想儿子中途又私自跑去打工,并将手机关机一时与家人失去联系。
2010年8月,许艳霞为找儿子来到陕西汉中麻风病康复村,当亲眼看到村里有些地方好像多少年都没有人打扫过,有的残障老人身上让跳蚤咬的不像样等让人异常痛心的景象时,她决定一边打听儿子消息,一边照顾这些麻风病人。
两个月很快过去,仍没有儿子的消息,恰巧这时又从韩国来了两名义工,受语言沟通障碍影响,许艳霞返回家中。临近年末,在外漂流了4个月的儿子终于回到了家,随后夫妻俩又托一名杨姓朋友带儿子先后到陕西汉中、江苏泰兴麻风病康复村体验,受麻风病人身残志坚顽强生活及志愿者们放弃高薪、变卖房产等优越条件做义工影响,儿子的思想悄然发生了变化。
2011年6月,儿子打电话让当时患高血压、经常闹头晕,可吃药打针作用都不大的许艳霞到江苏泰兴散心,谁曾想她这一去才不到一周时间,竟然头也不晕了,血压也恢复正常了,这让她感到甚为欣慰,遂与家人沟通后,于2012年春节回家将饭店转让了出去,毅然决定同儿子一起外出专职照顾麻风病人。
许艳霞全身心投入到照顾麻风病人的工作后,每天帮他们打扫院子里的卫生、包扎溃烂的伤口、清洗换下来的衣服;为能照料好一位无依无靠的老人,她索性将老人认作干妈,像亲生女儿一样同老人聊天、给老人讲故事,只为能让生命即将走到尽头的老人心情舒畅些。
儿子张吉祥: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今年23岁的张吉祥,因上高中时被人骗去搞传销,曾一度对生活失去信心。尽管以前听人介绍过麻风病人的相关情况,可第一次见到麻风病人被疾病摧残后的面容和身体,闻到麻风病人住处散发着的又脏又臭、令人窒息的气味时,他还是有种想逃的冲动。
最终咬着牙仅呆了3天便离开了,可一个人在外人生地不熟,想找份工作也不是想象中的那样容易,幸亏一家蛋糕店老板好心收留了张吉祥,管他吃住,并教他做蛋糕,在他干了两个多月技术熟练后,还有意正式聘用他,可这时他想到了回家,老板遂给他买了回家的车票。
回家后的张吉祥,想过自己开一家蛋糕店,可家里当时即便是将母亲的小店盘给别人,也凑不够为他在市区开一家像样蛋糕店所需的运作资金,一时情绪再度失落到极点的他,每天都要在网吧里“奋战”到深夜才回家。
2011年春节后,父母再次托朋友带张吉祥到麻风病康复村体验,随着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深入了解与亲密接触,尤其当一次次付出爱心后换来的那难得赞许目光,当一次次帮助别人后收获的那别样内心快慰,让他终于明白原来自己竟然也是一个如此“有用”的人,进而找到了活着的真正意义——让被社会遗忘的麻风病人活得更有尊严。
期间,不少以前的同学、朋友知道张吉祥在做义工时,纷纷表示出的那种不可思议的赞赏,让他很受激励;尤其是以前总恨他“不成器”、老骂他“啥都干不成”的父亲,在看到他前后发生的巨大变化时给予的高度肯定,更让他倍受鼓舞,亦让他更坚定了义无反顾将美好青春奉献在这条与众不同工作上的信心和决心。
为能照顾好一位因麻风病而瘫痪一年多、失去四肢的大爷,张吉祥特意和老人住在一间屋子,每天像亲人一样帮老人端屎倒尿,给老人按摩,陪老人聊天,每次给老人喂饭,都要先细心地放到自己嘴边吹吹,生怕会烫到老人。
由于做事细心又有耐性,张吉祥深受得到过帮助的麻风病人们的喜爱,并深得所在团队发起人的赏识,先后被委派到江苏泰兴、山东滕州等地担任义工团队负责人,协调照顾更多的麻风病康复者,并马不停蹄地奔波于江西南昌、广州等地团队临时设立的“爱心之家”——漂流所热心帮忙。
一位啥也不会干、自称“好听的”的智障妇女是他联系公安局从别人手中救出来的;一位不能走路、不会说话、约莫20岁左右的男孩是他在大街上捡的,在义工们的精心照料下,如今这位他给起名“路捡”的男孩日常生活已逐渐有了规律,想解手时也能发出自己的特殊声音。
丈夫张永:大爱无言,无怨无悔
从起初的让儿子放下心中的思想包袱,到如今看到儿子成为了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作为一家之主的张永欣慰之余更多的是感慨;尤其是在先后三次利用年休假、矿上放假时间,亲身体验过照顾麻风病人需要付出超常勇气、非凡毅力之后,对妻儿竟能做的那样随意、自然,让他甚为震撼。
特别是在同儿子一起服侍老人,看到老人得到帮助时眼中流露出的感恩之情,同漂流所流浪人员一起相处,离别时他们眼中表露出的不舍之意,让张永心中升腾起一种奇妙的感觉,至此他似乎明白了妻儿只所以要坚持下来的理由。
妻儿做义工后,家里以分期付款方式购置的新房装修、每月雷打不动的1900元按揭以及日常生活的所有开销,全部落在了张永一个人身上;特别是2012年以来,由于受煤市寒冬影响,每月开到手的工资总让他感到紧巴巴的,入不敷出的现象特别严重。
为省钱,从不抽烟喝酒的张永始终坚持自己生火做饭,除非那天实在累得不行才在职工食堂凑和一顿,可即便如此,时常还是捉襟见肘;2012年一次矿上放假,因来回路费都是临时借同事的,加上为了不影响妻儿的工作,最终没能同远在广州的妻子团聚,只同儿子一起在山东藤州呆了4天。
经济上的拮据张永倒能想办法克服应对,但知情者时不时的善意提醒却让他分外尴尬。虽然矿区知道他们一家出了两个专职义工照顾麻风病人的人并不多,可这为数不多的人却都是经常见面打交道的人,面对好心人诸如“媳妇还没回来?女人家胡跑啥呢?”、“把家丢了,跑那么远行善图啥?”、“肯定有报酬吧?”的询问和质疑时,除了强调妻儿对工作的“热爱”和工作的“意义”外,他还真不知该再作如何解释与辩驳。
远嫁到西安的大女儿和在外打工的小女儿总想帮父亲一把,可张永总以妻儿在外比自己更需要资助为由拒绝,而好强的儿子担心接受姐妹俩的资助后会有压力,进而不能更好地将这项工作持续做下去,自始至终不要家里一分钱,还时常以“这事是咱自己心甘情愿做的,最好不要依赖别人”为由,竭力劝诫母亲不要接受家人的资助。
对于儿子“浴火重生”后的翻天覆地变化,张永打心眼里感到高兴,可欣慰之余,他也承认自己并不确定这条道路的前方到底有什么,只是默默支持并鼓励妻儿“尝试着听从内心的声音”;他也曾有过诸如“以后该咋办?”的忧虑,可儿子坦言“30岁以前不考虑任何事,只想把这份工作干好!”甚至还有让他卖掉新房、提前办退休、一块做义工照顾麻风病人的想法又让他期待。
编辑:郝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