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下石节煤矿宣传部的干事艾小莉,今天能有幸和大家相聚在一起,交流分享新闻宣传工作的心得与体会,感到到非常荣幸和激动。非常感谢各级领导和同事一直以来对我工作的支持与鼓励。与咱们公司宣传战线上的许多前辈和同事比起来,我所取得的这点成绩真的是不足称道。
其实,我和咱们中间的大多数人一样并非科班出身,正是怀揣着同样的执着追求与梦想,让我们成为了企业宣传战线上的战友。为着共同的目标,在这条并不平坦的道路上一起携手前行。这一路走来,有责任,有艰辛,有喜悦,也有失落,喜怒哀乐,酸甜苦辣,我们却甘之如饴。因为共建和谐美好矿山是我们共同的信念。
作为企业的一份子,尤其是一名宣传工作者,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发挥党的喉舌作用,凝聚发展正能量,激励人,感染人,提升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最高兴的事情莫过于自己写好的作品在报刊上铅印出来。一篇稿件怎样实现宣传企业正面形象,传递正能量的同时也能让编辑老师眼前一亮?标题的独具匠心、写作的角度、题材的新颖,稿件的质量都是关键。我常常听到身边的同事感叹,没什么新闻可写。我不赞同这种的观点。其实,我们身边的新闻线索随处可见,重点是如何激活新闻眼,在身边的平常事中找亮点,在日常工作中挖掘新题材,同样一条新闻线索,换个视角,换种体裁,换种写法,就会创作出与常规截然不同的稿件,宣传效果也往往比常规稿件要好的多。
通过我对外投稿的经历和报刊上稿的规律,我发现,只有接地气,文风质朴的稿子才是编辑老师最容易采用和广大阅读者喜闻乐见的。作为一名基层企业的宣传工作者,少一些闭门造车,多到一线、基层走一走,看一看,深入了解基层工作动态,倾听职工群众的所思所想,不单单是用手中的笔去写,更重要的是用心去写。将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其中,用职工群众容易接受的语言和事实说话,让自己的稿件多一些生活气息,多一些人情味,这样写出的作品才更具有生命力。一方面,多和基层干部职工群众交流,多与报刊的编辑老师沟通,也是挖掘新闻线索和提高报刊上报率的重要途径。《寒冬,真情涌动下石节矿》是我采写的描写大年三十,矿领导和好矿嫂自发为矿区单身职工包饺子,举行除夕夜晚宴款待单身职工,已解他们思乡思亲之情的稿件。在这篇稿件中,我通过场景的刻画和借用职工的话,烘托出了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寒冬之夜涌动着的浓浓真情,成功在《陕西日报》上发表。另外,我采写的《千尺井下党徽在闪耀》、《困难与成绩是我们前进的最好动力》、《千米井下自行车代步深受一线职工欢迎》、《他当班长我们满意——下石节矿“公推直选”班组长现场侧记》、《煤海状元——赵新潮》等多篇稿件的新闻线索就是源于基层,来自于职工群众真真切切的工作、生活。
当然,在工作的过程中,我也有过困惑和彷徨的时候。在与很多同事的交流中,我也发现大家也有和我一样的感受。那就是,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工作后,感觉自己疲惫不堪,提起笔来,常常写不出像样的作品来。在这种情况下,我的秘诀就是始终让自己保持对新闻宣传工作的热爱,而学习,就是保持这种热爱的源泉。通过同事间的相互交流借鉴,借助报刊、网络等渠道学习新闻写作知识技巧,把握新闻宣传动态的同时,也为自己积累了更多的宝贵经验。为了让自己把对新闻宣传工作的热爱转化为实际行动,我坚持每月给自己定目标任务,遇到困难的时候给自己加油鼓劲,因为我相信,只有创新不止,笔耕不辍,才能够持续提升思维的敏捷性和写作的灵动性,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让自己离梦想越来越近。
最后,我还想借屈原老先生在《离骚》中写道的这样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与大家共勉。前路漫漫,让我们携手并肩,以百折不挠的勇气,不遗余力地在企业宣传的这片天地去追求和探索,用手中的笔,写出更好、更多的作品,在服务企业科学发展这条道路上,越走越好,越走越精彩。
谢谢大家!
编辑:郝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