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战线上的精英团队
--记陈家山矿运输区道工班
陈家山煤矿运输区道工班共有20人,他们常年巡走在井上、井下两万多米的运输轨道上,他们热爱劳动,敢于战胜困难,专业技术过硬,是一个充满了阳光和朝气的集体,是一支特别能战斗的精英团队,是一支已连续十年实现了班组无轻伤以上事故,连续多年被公司、矿评为“明星班组”、“安全先进班组”的队伍。
轨道运输是矿井安全生产的大动脉,是原煤拉运、材料车辆供应、设备安装回撤以及井下职工上下班运送的重要保障。道工岗位十分重要,不仅是力气活,而且是一项技术含量高的工作,稍有偏差,就会导致机车车辆脱轨,危及人身安全和堵塞全线,制约安全生产。
道工班虽然人数不多,但个个都是精兵强将,各自的工作任务,明确具体,老工人工作起来身先示范,讲安全,重质量,新工人虚心好学,能吃苦,用到那里都放心,特别是几名大学生工人,工作踏实,成为了道工班的生力军。2009年8月矿上下达任务,给综采面总回人力抬运1000米瓦斯抽放管,任务急、重,限7天完成。道工班班长欧新民向区队领导主动请缨,将抬运抽放管任务包揽下来。该班组在班长带领下,克服抬运途中,上斜巷,过四道风门的困难,仅用了五天,就按矿制定地点安全顺利完成了任务。尤其是2010年11月由于该矿四石门进风平巷,巷道压力大,地鼓严重,直接影响行车安全,矿决定起底,任务再一次交给了道工班。当时,巷道地板是混凝土封,而没有风镐,道工班用大锤和风镐钎,一锤一钎破碎,因轮大锤,工人胳臂麻木酸疼,虎口震裂,班组成员却没有怨言,反而积极主动、密切配合,共度难关,无人休班,仅用了十天,克服了风大、淋水点多,将150米混凝土封底道床破碎,平均轨道落差达0.45米、宽1.60米,最终安全高效,保质保量完成了矿下达的起底落道任务。
在完成好重点工作的同时,道工班还担负起了主运输大巷6800米(2900米固定道床)和地面轨道2200余米24Kg轻轨更换为50kg和43Kg重轨的改造工程。该班组根据井下辅助大巷开拓、轨道不断延伸、工序多、环节复杂的实际情况,制定安全措施,采用灵活多变的工作方式,分段维修作业,责任到人,确保了矿井轨道运输安全生产,为矿井排除了安全生产隐患,提升了轨道安全质量标准,为矿井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进行了保障。
运输区道工班安全生产工作样样过得硬,在节资降耗方面也不含糊。每次施工后,他们就把更换下的螺丝、旧夹板、垫板回收,变形的进行修复,不能修复的螺丝锻造成道钉,再使用。组织职工配置岔道,在废旧堆里找出能修复的转撤器、机芯进行修复。仅2011年道工班就回收废旧螺丝300余条、道夹板60付、垫板104块、修复再使用转撤器8台、岔道机芯6付、自行配置岔道12付,为矿节约资金32800元。
道工班的职工工作起来干劲足,在安全管理上也是全员参与。开工前的安全学习,现场作业环境的隐患排查和安全确认,工作中的自保互保,班后的安全总结,样样都干在了前列。特别是在全员“双述”活动中,道工班职工个个争先,利用工余时间学习理解背诵岗位描述资料,全部通过了矿和区队考核。平时的工作中,道工班上的每条螺栓紧固,夹板更换,在维护记录上都有详详细细的记录,正是由于平时工作的扎实,才使班组工作得到了步步提升,为全区的班组建设工作做出了榜样,树立了标杆。
2012年,运输区道工班以吃苦耐劳的精神,齐心协力的作风和永不满足务实进取的责任心,认真完成区队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有目共睹的优异成绩,实现了安全生产目标,成为了运输区班组工作的楷模,他们的工作得到了全矿干部职工的一致赞扬。
编辑:郝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