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六七岁开始下井,一直到去年离开采掘一线,将近60岁的陕西煤业化工集团铜川矿业公司下石节矿工会副主席徐群贤见证了该矿的兴衰。
下石节矿已有40多年的开采历史,资源面临枯竭。如今,矿区衰老加上煤炭市场低迷,下石节矿职工的日子不好过。
全国两会期间,记者见到了徐群贤,他告诉记者他今年2月份的工资总数,刚到3000元。他说,其实好多职工的工资还达不到这个数,离退休职工的工资则更低。
“眼下,老矿区里的困难职工越来越多,值得全社会关注。”徐群贤说。
徐群贤的另一个身份是全国人大代表。去年7月,他在参加陕西省委召开的“两代表一委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建议座谈会上,谈到了陕煤化集团下属老矿区困难职工多、伤病亡职工家属生活困难等现状,引起了极大关注。之后,在陕煤化集团的协调下,徐群贤对整个集团的困难群体现状进行了调研。
工病亡遗属占困难群体一半以上
以下石节矿为例,该矿现有在册职工2984人,在岗职工2713人,离退休职工1024人。
目前,下石节矿困难职工388户。其中,工病亡遗属及未享受生活费的病亡遗属224户,占困难职工总户数的57.7%;工伤残及因病致贫116户,占困难职工总户数的29.9%;退休困难职工48户,占困难职工总户数的12.4%。
整个陕煤化集团的困难群体现状也不容乐观。陕煤化集团共有在册职工13.5万人,离退休人员近9万人,职工家属30万人。
陕煤化集团现有困难职工及家属1.8076万户,占职工及家属总户数的6%以上。其中,工病亡遗属1.005万户,占困难职工及家属总户数的55.6%;退休职工5308户,占困难职工及家属总户数的29.4%;在册职工2718户,占困难职工及家属总户数的15%。
徐群贤说,不难看出,无论下石节矿还是整个陕煤化集团,工病亡遗属都占到了困难群体的一半以上。在这个群体中,部分遗属没有工作,收入来源没有保障,仅靠微薄的遗属抚恤金和生活费维持生活。
“虽然国家多次对抚恤金和生活费标准进行了调整,但在物价上涨、生活支出大的情况下,微薄的抚恤金和生活费远远不够。”徐群贤说。
困难群体集中在四大老矿区
徐群贤说,从调研结果来看,这一困难群体集中分布在铜川、蒲白、澄合和韩城四大老矿区,“这是有历史原因的”。
四大老矿区地处山区,在建矿初期不得不配套承担许多社会职能,从而形成了一个矿区就是一个“小社会”的格局。另外,这些矿区地质条件相对复杂,其中韩城和铜川北区的矿区属于高瓦斯矿井,投入大、成本高、用工多、效率低,阻碍了其发展。
近年来,陕煤化集团对这些老矿区实施了升级改造和成建制转移,但以上的四大老矿区和陕煤建司依然有职工5万余人,而煤炭年产量仅2000多万吨。
“四大老矿区和陕煤建司的总产能仅相当于陕北红柳林矿的单井产能,而红柳林矿的用工不超过2000人。”徐群贤说,“5万人与2000人,天壤之别啊!”
因为煤炭赋存条件差、用工多、产量低,这些老矿区的在职职工收入水平并不高,地面辅助单位的职工月工资仅2000元,离退休职工的月工资还不足2000元。
“收入水平偏低的现实,使得陕煤化集团的困难群体集中到了老矿区。”徐群贤说。
据了解,这些老矿区开发建设都在40年以上。受建矿初期“先生产、后生活”思想的影响,这些老矿区自然而然地建了大量的筒子楼、小平房、土坯房和干打垒、油毛毡之类的房屋。
近年来,按照国家关于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改造项目的有关要求,棚户区改造资金由国家、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承担。考虑到煤矿棚户区居民整体收入偏低的现状,陕煤化集团决定,个人只承担住宅的建设成本,其他费用由企业兜底。
“即使这样,部分退休职工依然难以承受并不算高的建设成本,出现了有房买不起的现象。”徐群贤说。
目前,陕煤化集团整体产业布局向陕北、彬黄新区转移,新增产能及经济效益集中在新区的煤炭企业。然而,新区的煤炭企业多为股份制企业,已并入上市公司——陕西煤业股份公司。
按照上市公司的规范要求,股份制企业的利润无法支出用于老矿区的沉陷治理和棚户区改造工程。所以,老矿区的棚户区改造资金缺口比较大。
从调研的情况来看,煤矿政策性破产也导致了部分退休职工生活困难。
2000年,国家实施了煤矿政策性破产,其中对井下工种和部分特殊工种实行了提前5年退休政策,但计算退休工资时按照实际工作年限。虽然国家多次上调了退休工资标准,但这部分退休职工当年的工资基数偏低,与目前退休的职工收入差距较大。
企业帮扶救助能力有限
面对上述困难群体的实际情况,陕煤化集团积极作为,先后出台了《帮扶救助工作实施意见》和《困难职工救助资金发放办法》,开展了送温暖、金秋助学、天骄助学等活动。
2008年至2012年,陕煤化集团累计拨付送温暖资金1818万元。在此基础上,各单位自筹资金对职工进行日常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
徐群贤说:“在困难群体中,还有一类特殊群体,就是矿难困难家庭,他们在经济和心灵上的创伤更大。”
自2010年天骄助学活动启动以来,陕煤化集团先后为236名矿难困难职工就读高中、大专、本科的子女发放救助金134万元。
2012年,陕煤化集团对困难职工拨付大病救助款1263.81万元,惠及困难职工1232人,其中最高个人享受大病补助金额为16万元。
与此同时,2012年,陕煤化集团将困难职工兜底救助、大病救助和子女入学“三项救助”措施进行了制度化。其中,困难职工生活兜底帮扶的标准为每人每月400元。2012年下半年,陕煤化集团为困难职工发放“三项救助”金1806万元。
“面对1.8076万户的困难群体,陕煤化集团的救助能力显得不足。如果按照每户每月补贴100元计算,企业每年需要拿出约2000万元的资金。再加上大病救助和助学活动,企业每年至少需要拿出3000万元的资金。即使这样,也难以改变困难群体的根本面貌。”徐群贤说。
另外,在上一轮煤炭企业关闭破产中,国家要求破产矿山所办的学校、医院等服务单位,成建制移交地方。同时,把离退休人员的养老、医疗移交社会管理机构。但事实上,除部分学校和养老外,其他均没有交出去。
徐群贤说:“目前,中央财政的补助已陆续用完,陕煤化每年需拿出7.5亿元承担企业办社会职能。”
他希望,陕西省能够适当提高病亡遗属生活费标准,对于资源枯竭矿区增加政府公益岗位分配指标,把一些街道卫生、护工等岗位分配给伤病亡遗属。同时,加大对煤矿棚户区改造资金补助支持力度,并对退休职工和现有职工实施差别化政策。
编辑:郝 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