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登录陕煤集团铜川矿业有限公司官网!

当前时间:
最新文章
诗文天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铜煤党建 - 诗文天地
姚恒福【随笔】追忆儿时的过年趣事
作者:姚恒福   来源:    发布日期:2016-02-15   点击次数:
分享:

我的家乡在河南原阳,记得小时候一到腊月,过年的氛围一天比一天浓郁,我们这些小伙伴们也天天盼着赶紧过年,因为过年可以有好吃的,可以穿新衣服。特别是过了腊月二十三一直到正月初一,乡里人每天都忙着不同的活,为过年做着各种准备。总结起来朗朗上口,十分有趣。

二十三祭灶官。到腊月二十三下午,家家户户把灶房的旧灶王爷揭下来,贴上新的灶王爷,点燃香火摆上贡品,灶王爷两边的对联一般是“二十三日去,初一五更来”,或是“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希望灶王爷上天见到玉皇大帝多多美言,回来后多带福气。

二十四扫房子。村里人平时农活多,一年里很少打扫房子,但到了腊月二十四,无论再忙都会动员全家老小扫墙抹灰,屋里屋外彻底清扫干净。条件好的人家,还会用白灰将墙壁重新粉刷一遍,处处显示出新年新气象。

二十五做豆腐。小时候过年几乎家家户户都自己做豆腐,很少见有人买豆腐。前一天晚上将自家产的豆子泡好,第二天一大早,男女老少齐上阵,磨豆浆、挑水、烧火一通忙活,待豆浆熬得差不多了,再用家里淹酸菜的浆水往锅里一添,豆浆糊糊马上变成一团一团的豆腐。壮劳力便用马瓢将团状豆腐舀到大沙包里,几个人用力将里面的水挤压出来,把挤完水的豆腐用纱布裹严实,在案板上压上几个小时,豆腐就算做好了。

二十六蒸馒头。蒸馒头基本全是女人的活,从早上开始忙活,提前都发好了面,经过一番揉面、切团、整形等工序后,开始上笼蒸,有圆蒸馍、花卷、菜包、肉包等很多品种。蒸出来后先晾凉,再放入洗干净的缸里,基本够一个正月吃。我们这些小伙伴们,迫不及待的拿出自家新蒸出的馒头,纷纷集中到门前的柴火垛上,香甜地吃着,还不时评论谁家的馒头好看,谁家的馒头好吃。

二十七杀公鸡。其实,这一天不光杀鸡,有的还杀猪。当天,鸡的惨叫和猪的哀嚎此起彼伏,村里到处都飘荡着炖鸡煮肉的香味。更有意思的是,杀猪匠把开膛后的猪尿泡吹得滚圆发张,然后绑在一根小木棍上,孩子们拿着在村里欢快的来回跑,把它当着气球玩。

二十八贴新画。那时候家里再穷,也要买年画,到腊月二十八这天,开始贴年画、贴春联。堂屋客厅中央墙上一般都要贴一张很大尺寸的新画,叫做“挂中堂”,有的挂老寿星图、有的挂松鹤延年图、有的挂老虎图等,其他房间除了山水、人物画外,我清楚记得当时很多人家都贴连环画,红灯记、大闹天宫等等。

二十九堵门口。腊月二十九一大早,家家门口都横档着一根长棍,寓意是挡住家里的财物、福气不外流,外边的邪气进不来,到了正月十九年彻底过完了才拿开。

三十退蹄。这一天家里每个人都要洗脚、洗头,然后换上新衣服,从里到外焕然一新,名曰“除旧迎新”。

初一撅墩。正月初一五更天,晚辈们必须起床给村里的长辈磕头拜年,长辈们则早早在家里等候其他晚辈来磕头。村里给老人磕头拜年的人成群结队,大家说说笑笑很是热闹。长辈们更是异常高兴,一见有人来磕头,马上拿出香烟糖果,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尽管离开家乡已经二三十年了,但儿时记忆里过新年的浓浓乡情令我将终生难忘。

(作者单位:柴家沟矿)

责任编辑:周彦荣 编辑:郝 龙


上一条:冯楠【诗歌】致开拓者
下一条:王涛:走进新年

打印】    【收藏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