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登录陕煤集团铜川矿业有限公司官网!

当前时间:
最新文章
诗文天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铜煤党建 - 诗文天地
贾会敏【随笔】抓拍
作者:贾会敏 网上投稿   来源:    发布日期:2013-09-03   点击次数:
分享:

粗略算来,自己可以不受胶片限制“想拍就拍”已有十多年时间了。由于工作关系,拍的应景的东西不少,其中很多时候都涉及到“抓拍”。窃以为,“抓拍”的东西百分之百都是真实的,而“摆拍”百分之九十都不是事物的“原生态”。所以,自己更喜欢“抓拍”。

“抓拍”的片子质量不一定很高,但因为其真实性最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质量上的不足。

“抓拍”特别能锻炼拍摄者的素质和技能。因为有些场景稍纵即逝,有“可遇不可求”之说。这就需要拍摄者在十分有限的时空隧道里,调动拍摄者的激情、经验、审美情趣,统筹兼顾摄影的各种技巧、技能、方法等等,尽可能使拍出来的片子接近完美。有一种感觉,“抓拍”技术好的摄影者,可以应付得了室内拍摄、大型活动等多种形式的拍摄要求,而这些擅长者未必能够适应“抓拍”要求。

“抓拍”是件苦差事,甚至出力不讨好。因为很多人并不了解“抓拍”是件讲究“天时地利人和”的动态进行时。特别是,有的时候被拍对象是动态的,拍摄者也处在动态中,如:拍摄者乘坐在高速行驶的火车、汽车上,被拍摄者是跑动的动物,或者是骑行者……这个时候可是真正的考验拍摄者的基本功的。这还不是最苦的,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人,在青藏高原四千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就连闭气按下快门的几秒钟时间也会让人苦不堪言的。

迁徙中等待穿过马路的藏羚羊

“抓拍”对拍摄者而言虽然可以找出N个拍不出顶级照片的困难和理由,但对欣赏者而言,只认成功和失败。所以,都认为“抓拍”者的拍摄水平不如“摆拍”者拍摄水平高超。

藏野驴

“抓拍”出好的作品是一种追求。但当情况迫使你长时间一星期、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连续不间断天天去“抓拍”时,而且是在高原反应、车辆不停颠簸的情况下的“抓拍”,大概没有人会把“抓拍”当成一种追求了。然而,本人却偏偏遇到了这种情况。坐在捷达车的后排,一边还放着大大的食品保鲜盒子。汽车在广袤的青藏高原狂奔,两边的美景接应不暇。左边一下,右边一下,侧前方一下,后侧方一下。腰身不停地扭动感觉肠子都转筋了,好难受。高原上早、中、晚的温差很大,为了尽可能的拍些上质量的片子,穿着戴抓绒的冲锋衣帽,再外带一顶帽子,半个身子伸出车窗外,依然冻得人瑟瑟发抖,灌进车内的冷风引起车内人连连“抗议”。在每次按动快门之前闭气的几秒钟之后,都要坐正身体后深呼吸三五下才可以慢慢平静下来。当车辆停下来休息,两脚实实在在的踏在了大地上时,身体的平衡系统依然不会停止,给你的感觉是汽车高速运行时上下颠簸状态,忽上忽下没有着地而悬在空中的感觉。

“抓拍”有个基本技巧就是拍摄前,拍摄者尽可能的找个固定的物体作为支点,以保持照相机在拍摄状态时的稳定性。然而,这一点在高速运行的汽车上是绝对不可靠的,或者是不可行的。道理十分简单,不再赘述。比较可靠的方法是在座位上用劲坐稳(腿脚顶在前面的椅子上等),再用胯部以上的腰椎、肩甲、双臂等各个关节的平衡功能和减震功能像陀螺仪那样来稳定相机,并依靠自己的“第六感觉”预感车辆处在相对平稳的状态时再按下快门(上半身探出车外抓拍也是这个道理)。

“抓拍”远处的高山平原、河流湖泊等景观也许不是最难的事情。问题是在时速60~100km运行的汽车上去“抓拍”也在运动中的自行车骑行者,或者是运动中的动物,这就太需要相机功能设置和拍摄技巧了。本人是骑行爱好者,在进藏旅途遇到骑行者和徒步旅行者,心中会悠然产生一种敬意,禁不住要多多按下相机快门,然而,技不如人,绝大多数都拍“糊了”。

“抓拍”是件很有趣的事情。除了在旅途车上的“抓拍”外,在拉萨大街上和某个博物馆的“抓拍”(事实上应该算是“偷拍”)经历,也值得记忆下来。那天,参观完大昭寺在大街边的座椅上休息,见街道上的行人衣着、装饰很有特色,尤其是姑娘们打扮的都很时尚,便有一种拍摄的冲动。可是,当你举起相机准备按下快门时,有的人却做出了拒绝的表示。后来,对相机进行简单的设置,双臂加起相机,转过头去看其他地方,用余光感觉被拍摄者是不是进了镜头,然后再按下快门,这一招还算管用,一口气拍了二三十张,效果也算可以。在博物馆里是禁止拍摄的。可是,那天参观时,面对展柜里摆放的有几公斤重的黄金大印,禁不住诱惑,在十分低光照的情况下“抓拍”了几张,回来查看效果还行。

“抓拍”使人快乐,“抓拍”使人抓狂;“抓拍”留住美好瞬间,“抓拍”留下多多遗憾。也许今生再也不会有如此的“抓拍”机会了。

编辑:郝 龙


上一条:武金轮【随笔】我的二弟
下一条:【中国梦·劳动美】 朗诵诗: 矿工梦·中国梦

打印】    【收藏返回首页 关闭窗口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