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海深处演绎秦风古韵
——王石凹矿“秦腔自乐班”发展侧记
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堪称中国戏曲鼻祖的秦腔,被许多秦人描绘为:可以交朋结友、沟通感情,又能促进家庭、社会和谐;可以包治百病、强身健体,又能消除烦恼、延年益寿。
虽经几千年历史变迁,但秦腔在秦人中仍有着广泛的市场影响和坚实的群众基础。除专业剧院团和电视台组织的各种秦腔演出活动、广播电台的专题秦腔节目影响波及甚广外,遍及城乡的各种秦腔自乐班亦是其最主要的存在方式。
而在王石凹矿,就活跃着一个演唱这种古老戏曲剧种——秦腔的自乐班。
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因煤企艰苦条件所限(该矿当时井下采用的是人工炮采,企业下设8个采区,9个掘进队,仅在职职工就高达5000多人),职工业余生活匮乏,为丰富职工业余生活,该矿遂将全矿各个单位的文艺爱好者全部集结起来,成立了业余“文艺演出队”。
“文艺演出队”成立之初,以配合各个时期党的中心工作和企业的安全生产为主。排练剧种类型不一,有秦腔、豫剧、曲剧、眉户、腕腕腔、阿宫腔、快板、二人转等,期间由文艺演出队自编自演的《魔窟怒火》、《两家亲》、《矿山儿女》等剧目深受职工群众欢迎。后随“文艺演出队”解散,一些秦腔爱好者便自发组成了群众性的组织——秦腔自乐班,忙时大家各干各的活,闲时就聚在一起自娱自乐。
自乐班虽属群众自发组织,可其兴衰发展的始终,却备受历届矿领导关注。为使自乐班成员的整体素质和演唱水平得到提高,矿上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先后为自乐班专门配备了装扮行头、排练场地、文武器乐;每逢自乐班组织活动,号召各基层单位全力支持活动开展,有效激发了矿区秦腔爱好者参与自乐班的浓厚兴趣。
与此同时,矿上还根据实际情况,指派矿工会文艺干事担任自乐班团长,积极组织自乐班成员利用业余时间坚持排练,以增进内部交流;定期赴外与市秦腔剧团、兄弟单位秦腔爱好者联合演出,以相互切磋技艺;多方鼓励成员参加各类秦腔赛事活动,以不断规范和提升成员的唱腔、表演水平和乐队的演奏技艺。
加之受中国京剧院、陕西省戏曲研究院等大型文艺团体,著名剧作家田汉、颂扬、穆军,著名秦腔演员员宗汉、任哲忠、马友仙等国家级、省级文化名人先后到矿演出、创作和体验生活影响,自乐班的内涵和水准更是得以大大提升,以至于每次外出义演结束,都会听到“自乐班业余水准与县剧团专业水平也不相上下”的美誉。
虽然自乐班日常大多靠成员自发练习,平时排练也多利用下班后的业余时间,即使排练一折半小时左右的戏,从分工记词、排练动作、揉合配乐、正式演出,最少也要持续半个月之久。可每次排练大家都能随叫随到,好多成员经常是这边刚升井洗完澡,草草吃过饭,又连忙投入到紧张的排练当中,只为能给观众奉献一出尽善尽美的戏曲大餐。
多年来,自乐班不仅在逢年过节、“安全生产月”等活动中为矿区职工进行巡回演出,利用班前会及井下工余休息时间为工友们驱乏解困;每年还应邀参加铜川市矿区纳凉晚会及周边乡镇民间组织的各种活动;而附近职工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只要有需求,他们也都会不辞辛苦,乐意上门助兴,在企业的和谐稳定发展进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历届矿党政的高度重视,雄厚的广泛群众基础,催绽出了美丽的艺术创作之花。据不完全统计,从自乐班成立至今,先后培育了100多名成员,涌现出了曾多次在陕西省群众秦腔大赛、业余戏曲广播大赛获奖的罗石头、获陕西省百名秦腔冠军一等奖的乔向阳等多位矿山“秦腔达人”。
近年来,为使秦腔这一三秦大地上每一位陕西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能在矿区延续发展下去,矿上还有意识地在每次招工时,刻意物色这方面的人才,先后将崔波、王文墙等刚从戏校毕业的80后吸纳到矿上,使自乐班逐步形成了老、中、青结合,在铜川矿区基层属人员最齐、艺术骨干最多的强势阵容。
现任自乐班团长赵学武曾不无感慨地说:“随着秦腔自乐班的名气越来越大,今年还吸引了从戏校毕业不久,刚荣获2012年铜川市第二届“润民达康杯”秦腔电视大赛三等奖的青年张卫涛等多名秦腔爱好者,先后多次到矿上参加自乐班组织的各种演出,并询问打听企业招工事宜。”
目前该矿自乐班的12名固定成员中,无论是在职在位的矿级领导田战强、郭龙焕,还是年近古稀的退休职工刘铁毛、罗德荣;不管是生产一线的热血男儿邵志刚、张广军,还是辅助单位的巾帼英雄陈月芹、王彬芳;无论是唱了一辈子的老把式刘红旗,还是初展才艺的新秀……。
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追求秦腔群众文化满矿春色血脉不断,誓将秦腔这个秦人须臾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同矿工的朴实、粗犷、豪放相互融合,在当今多元文化并存的年代里,以较为简约的组织方式,在煤海的最深处,演绎最浓烈的秦风古韵。
编辑:郝 龙